close

一、楚辭概說

名稱

1.定名始於西漢( 劉向 )。指戰國時代南方楚國的詩歌,因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特有的風土產物、方言詞彙與音律變化(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因此稱其為楚辭。

2.以屈原〈離騷〉一篇為代表,故後人也稱這類文體為「(  )」。

時代

戰國

1.戰國末年,楚國的屈原因讒遭放逐,作〈離騷〉以自傷悼。另有〈九歌〉、〈九章〉、〈天問〉、〈招魂〉、〈遠遊〉、〈漁父〉等作品。

2.楚人( 宋玉 )及唐勒、景差等人,慕〈離騷〉之美,故仿屈原文體而作,作品均有可觀之處。

西漢

劉向取屈原所作〈離騷〉等二十五篇,與楚人宋玉、景差及西漢( 賈誼 )、東方朔等人之作,以及自作〈九嘆〉合編而成《楚辭》一書。

東漢

( 王逸 )將西漢劉向所輯之《楚辭》,加上自作之〈九思〉,重編章句,並為之作注,名為《( 楚辭章句 )》(為現今所存最古的《楚辭》注本)

風格

特色

描寫個人情志幻想,文字鋪張華美,活用神話故事,富有浪漫神祕氣息。

主題情調

浪漫的詩風:

主題以個人情感的抒發與幻想為主,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風格。

句法形式

自由的詩律:

1.句式以(  )言、(  )言為多,錯雜以八言、五言、四言。在《詩經》之外,形成了長短參差、押韻自由的新體裁。

2.在「兮」、「些(ㄙㄨㄛˋ)」字等語助詞的運用上廣求變化,使楚辭兼具了散文的靈活性和詩歌的韻律美。

內容取材

神話的活用:

除了大量引用楚地特有的風土產物外,由於楚地神鬼祭祀之風盛行,使大量的神話得以保存,受此影響,楚辭的創作也具有濃厚的巫文化色彩。

修辭手法

比、興的運用:

大量運用象徵和譬喻,如: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比喻讒佞,靈脩、美人比喻君王,宓妃、美女比喻賢臣,虬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形成「寄情於物」、「託物以諷」的表現手法。

影響

1.開漢賦之先河:漢賦的發展過程中大量模仿楚辭的內容與表現手法。如漢賦中慣用的規諷之旨、鋪張手法、連綿詞使用,以及設問對答的形式等,都上承楚辭衣缽。

2.影響駢文形式:駢文首重對仗、俳偶,而先秦古籍中雖也間用俳偶的句子,但大抵質樸無華,直到楚辭才有清華朗潤的駢體詞句。

3.促進七言發展:七言詩句發展到了楚辭漸漸增多,成為通常句式之一。早期的七言詩如項羽〈垓下歌〉、漢高祖〈大風歌〉、漢武帝〈秋風辭〉等大都是七言的「騷體」。

4.浪漫主義精神:楚辭綺麗奔放的幻想與詭譎誇張的表現手法,對後來許多浪漫主義的創作有極大的影響。如漢魏年間的遊仙詩、唐朝李白、李賀的詩歌、漢魏以後的志怪小說等,俱受到影響。

文學地位

1.中國辭賦之祖,與詩經並稱「詩騷」。2.南方文學(長江流域)的代表作品。

3.中國古典詩歌最早的「個人」文學。4.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意象,形成古典詩歌中重要的寄託手法。5.用韻及長篇鋪敘形式,開「漢賦」之先河。6.金聖歎評〈離騷〉為「六才子書」之。一7.《四庫全書》列入(  )部,獨立一類(楚辭類)。

二、屈原其人

時代

戰國楚人

字號

名平,字原(屈原在〈離騷〉中自言「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一般多將「正則」與「靈均」視為「平」與「原」的美稱,是為了配合文學的需要而另做隱語。)

經歷

1.楚國貴族,政治立場屬親齊派。

2.早年以博學多能深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後遭讒去職,轉任( 三閭大夫 )。

3.批評令尹子蘭等親秦派「奸佞誤國」(子蘭等人勸懷王入秦,導致懷王客死異邦),因而遭到放逐,流浪湘江一帶多年,最終自投汨羅江而亡。

文風

文辭瑰麗而富浪漫氣息,情感細緻而帶感傷色彩,富有楚地風格。

重要作品

1.〈離騷〉:離,通「罹」,遭遇。騷,憂。「離騷」即遭遇憂愁之意。〈離騷〉運用香草、美人之喻,以及神遊天地的想像,反覆表明愛國心志,是中國第一篇抒情長詩。全詩文采雅麗意深,為後世辭賦所宗,被尊為「〈離騷〉經」。清朝金聖歎評為「六才子書」之一

2.〈九章〉: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等九篇作品。是屈原被疏放至投江前一系列情感的真實反映。其中的〈懷沙〉被認為是屈原投江前的絕命詞

3.〈九歌〉: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一般認為是楚地的祭神歌曲,經屈原改寫而成

4.〈天問〉:「天問」也就是「問天」,全詩由一百七十多個問句組成。屈原在憂憤的狀態下,仰頭對天無所不問,內容包括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古代史事等,充滿懷疑和批判精神。

 

後人評價:

▲西漢南王劉安《離騷傳》: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語譯:〈國風〉喜歡寫男女戀情而不過度,〈小雅〉寫怨恨譏諷而有節制,像〈離騷〉這樣的文辭,正可說是兼有這兩方面的長處。屈原像蟬蛻殼那樣,擺脫了汙濁的環境,能夠周遊於世俗的汙染之外,清白得用黑色去染也染不黑。如此推想他的志節,即使與日月爭比光輝也是可以的。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平行正,以事懷王。瑾瑜比潔,日月爭光。忠而見放,讒者益章。賦〈騷〉見志,〈懷沙〉自傷。百年之後,空悲弔湘。

語譯:屈原德行端正,輔佐楚懷王,其德行可比無瑕的美玉,與日月爭比光輝。但他卻因忠心,反遭放逐,而讒言構陷他的小人卻得志。因此書寫〈離騷〉來表明其心,書寫〈懷沙〉自憐自己的處境,相隔百餘年之後,賈誼來到湘水邊,懷抱悲愴,哀弔屈原的際遇。

▲東漢班固離騷序

  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稱崑崙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政、經義所載。謂之兼《詩》〈風〉〈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然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

語譯:屈原喜歡過分顯露才華,宣揚自己的美行,與危害國家的奸臣小人相互競逐、一爭長短,希望能將讒言小人驅離君王身邊。但他屢次責備數落懷王,怨恨厭惡子椒、子蘭等小人,卻因此讓自己心神苦惱憂愁。若非他所認同的人,便怨恨且無法容忍,最後自沉於江而死,也只是貶損自身高潔、行事偏激過度的人。他的作品多寫崑崙、人神合婚、宓妃等神話玄怪虛無之事,無關政教人倫,也非儒家經典所載。若說他的作品兼有《詩經》〈國風〉、〈小雅〉的優點,並可與日月同爭光輝,我認為是過譽了。但是他的文章才性弘博,文辭豔麗典雅,是辭賦家效法的榜樣,後代人莫不咀嚼其辭藻的華美,模仿其行文的舒緩。

 

▲東漢王逸離騷經序

  〈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語譯:〈離騷〉一文,如《詩經》般以「興」之手法來聯想,並以相類之事物來加以比喻。所以美好的鳥兒以及香草就用以比喻忠貞之士,粗鄙的禽鳥以及氣味不佳之物則用以比喻小人。以靈智之人與美女比喻君王,以宓妃、美女比喻賢臣,龍與鸞鳥鳳凰用來託寓君子,飄忽不定的風、雲、虹則用以比喻小人。屈原的文詞溫文雅致,文義皎潔明朗。君子沒有不仰慕他的清高,讚賞他的文采,哀憐他的際遇,而憐憫他的心志的。

三、吟詠屈原的作品

作品

關鍵字

    汪遵〈屈祠〉

不肯迂迴入醉鄉,乍吞忠梗沒滄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猶疑恨楚王

醉鄉、滄浪、楚王

    周曇〈屈原〉

滿朝皆醉不容醒,眾濁如何擬獨清

江上流人真浪死,誰知浸潤誤深誠。

滿朝皆醉不容醒,眾濁如何擬獨清、江上流人真浪死

    陸龜蒙〈離騷〉

〈天問〉〈招魂〉,無因徹帝閽。

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天問〉、〈招魂〉、讒言

    司馬光〈五哀詩屈平〉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

窮羞事令尹,疏不忘懷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舊鄉。

空餘《楚辭》在,猶與日爭光。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窮羞事令尹,疏不忘懷王、《楚辭》

    龔文選〈仰屈原廟〉

一生抱鯁骨,九死等鴻毛。

獨恨娥眉妒,汨羅湧怒濤。

抱鯁骨、汨羅

    嶽麓寺三閭大夫祠聯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招魂、香草、三戶、呵壁、湘流、九歌

    屈子祠聯

上官吏,彼何人,三戶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

上官吏、三戶、忠良

  佚名題湖南汨羅縣玉筍山屈子祠聯

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餘風波及漢湘人。

〈離騷〉、楚國、漢湘

    洛夫〈水祭〉

面容枯槁,身上長滿青苔/那提著一頭溼髮而行吟江邊的人/是你嗎?/手捧一部殘破的〈離騷〉/兀自坐在一堆鵝卵石上嘔吐/吐盡泥水卻吐不完牢騷

面容枯槁、行吟江邊、〈離騷〉

    余光中〈漂給屈原〉

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淨你,是你淨湘水/你奮身一躍,所有的波濤汀芷浦蘭流芳到現今

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你奮身一躍,所有的波濤、汀芷浦蘭

    余光中秭歸祭屈原
又是劍掛菖蒲香飄角黍/鼓聲將起,龍舟待發/翼然欲飛,兩舷的排槳/只等令旗一揮,就破波潑浪/去迎接遠去的孤臣還鄉

劍掛菖蒲、香飄角黍、龍舟、迎接遠去的孤臣還鄉

    余光中〈淡水河邊弔屈原〉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潔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澤。/江魚吞食了二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悲苦時高歌一節〈離騷〉,/千古的志士淚湧如潮;/那淺淺的一灣汨羅江水,/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潔白、行吟在楚澤、江魚吞食、〈離騷〉、汨羅江

關鍵詞說明

1.三戶:《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形容楚國對秦國怨恨之深,即使亡國後僅餘三戶遺民,也足以覆滅秦國。一說三戶指楚國昭、屈、景三大姓。後遂以「三戶」為楚地的代稱。

2.呵壁:王逸〈天問序〉:「屈原放逐,彷徨山澤。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ㄒㄧㄝˋ)憤懣。」後人遂以「呵壁」形容文人失意時的無奈憤懣。

3.上官吏:指上官大夫,為懷王右徒,楚國親秦派代表之一,曾誣害屈原。

四、〈漁父〉

出處

《楚辭章句》

主旨

藉屈原與漁父不期而遇後的一番對話,慨嘆當時世俗的黑暗,抒發了屈原誓不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懷。

章法特色

1.採散文形式,以對話為重心:

透過屈原與漁父間的( 問答 )推展情節,並採用( 藉賓顯主 )的手法,藉由描寫漁父來襯托屈原的形象。

2.文句整齊具節奏,凝鍊集中:

文中多用( 對偶 )修辭,展現出高度的節奏感以及不凡氣勢,如:「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等,讀來鏗鏘有味,充滿韻律感。

3.以對比手法凸顯心志:

使用( 映襯 )修辭,以「清濁」、「醉醒」等對立詞彙展現屈原內在的矛盾痛苦,以「沐浴」、「染塵」說明屈原不願妥協之決心,以世道皆庸對比己身之高潔,以漁父的灑脫對比屈原己身的執著等等,手法凝鍊有致,概括力強,邏輯清晰。

思想內容

人物

處世態度

主張

選擇

對話結果

屈原

1.堅持理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2.從社會著眼,目的在於濟世

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世人是非不明,只有自己潔身自好、擇善固執,不肯同流合汙。)

2.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道不同,不相為謀

漁父

1.與世推移(隨俗浮沉,明哲保身)

2.從個人出發,意圖在於全生

1.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此處指道家的聖人。)

2.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意近《論語》:「邦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避世隱身,釣魚江濱

五、《詩經》與《楚辭》的比較

 

《詩經》

《楚辭》

作者

除極少數列有姓名以外,其他均無作者,是( 平民 )文學

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人,是( 貴族 )文學

時期

西周初年~春秋中葉

戰國末期~兩漢

成書

孔子以前,已流傳於魯國,經孔子重編後成為定本

西漢( 劉向 )取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人作品合為一集,定名為楚辭

注本

《十三經注疏》本: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1.東漢王逸重編《楚辭》加注,為《楚辭章句》

2.宋朱熹《楚辭集注》

地域

為( 黃河 )流域的歌謠,北方文學代表

為( 長江 )流域的詩歌,南方文學代表

形式

以( 四 )言為主,多短句疊字

以( 六、七 )言為主,帶「( 兮 )」字的雜言,多長句駢語,句型參差

篇幅

較短

較長

風格

取材於社會生活的寫實文學,語言質樸

描寫個人情志與幻想,文字鋪張華美,有浪漫神祕氣息

類別

經部

集部

影響

1.韻文之祖

2.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1.辭賦之祖

2.開後世漢賦的先河

六、源自《楚辭》的成語

成語

釋義

典源

形容枯槁

形貌乾瘦。

〈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與世推移

隨著世俗而改變。

〈漁父〉:「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餔糟歠醨

指吃酒糟,喝薄酒。後喻指隨波逐流,與世浮沉的生活態度。

〈漁父〉:「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新沐彈冠

剛洗過頭的人必定會彈去帽上的灰塵,比喻潔身自好。沐,洗頭。

〈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美人遲暮

美人晚年,比喻年華老去,盛年不再。

〈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蘭芷蕭艾

蘭、芷等香草變為蕭、艾等雜草,後比喻士人改變氣節。

〈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游目四顧

目光游移,四處張望。

〈離騷〉:「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我忽然回顧四望,打算到四方荒遠的地方去顯示才幹。)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比喻人或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可一概而論。也作「尺短寸長」。

〈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瓦釜雷鳴

煮飯用的瓦鍋發出如雷的響聲,粗惡難聽。比喻小人得意,占據高位,也比喻拙劣的作品反而到處風行。釜,鍋、炊器,比喻庸劣的小人。

〈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世間混濁而不清,認為蟬翼為重,反說千鈞為輕;黃鐘被毀壞拋棄,瓦釜卻像雷般的響動;讒人得勢居於高位,氣燄囂張,賢士卻默默無名。)

黃鐘毀棄

比喻賢能的人被捨棄不用,而平庸的人卻居於高位。黃鐘,古樂十二律之一,音調最為洪亮,借指賢才。

懷瑾握瑜

懷中抱著、手裡握著的都是美玉,比喻人具有高尚的品德與情操。瑾、瑜,美玉,借指高尚的人品。

〈九章•懷沙〉:「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懷瑾握瑜兮,窮不得所示。」

生離死別

生時遠隔兩地,死後天人永別,指人生中最悲痛的二事。

〈九歌•少司命〉:「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

短兵相接

形容作戰雙方用刀、劍等短小兵器作肉搏戰。引申形容一切競爭性的活動,競爭的雙方作迫近的纏鬥。

〈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拿著吳國製造的戈,披著犀牛皮製成的戰甲,戰車交錯著輪軸,兩軍刀劍交戰。)

七、古代詩歌文學之「最」

最早的歌謠

唐堯時代的〈擊壤歌〉

最早的詩歌總集

西周~春秋中的《( 詩經 )》

最早的詩文總集

南朝梁蕭統所編選的《( 昭明文選 )》

最早的專題詩集

南朝徐陵所編選的《玉臺新詠》(內容全與婦女有關)

最早的抒情長詩

戰國屈原的〈( 離騷 )〉

最早的敘事長詩

東漢末年的〈孔雀東南飛〉

最早的抒情組詩

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

最早的文人五言詩

東漢班固的〈( 詠史 )〉

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三國魏曹丕的〈( 燕歌行 )〉

八、後世文學中的「漁父」形象

淵源

1.莊子漁父(藉孔子向漁父求教,說明應固守本真而大道自存的道理)

外貌

鬚眉交白,被髮揄袂。(鬍鬚眉毛全白,披散著頭髮,走路時揮著袖子。)

主張

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聖人效法天然、重視本真,不拘泥於世俗。)

退場

客曰:「吾聞之,可與往者與之,至於妙道;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慎勿與之,身乃無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孔子求教於漁父,漁父回答:「我聽說,能夠領悟的就可傳授他,達到奧妙的大道;不能領悟的,不知大道的奧妙,就千萬不可傳授,自身才能不受危害。你努力吧!我要離開你了,我要離開你了!」於是撐船離開,沿著蘆葦間的水路走了。)

2.屈原漁父

主張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退場

「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並放歌滄浪,凸顯出從容瀟灑的避世性格。

形象意涵

以上兩位「漁父」,皆是隱逸避世、淡泊閒適的形象。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狀態始終徘徊於仕、隱之間,而「隱逸」即為不得志時的普遍選擇。「漁父」的形象寄託了中國文人對隱逸避世、守真自適生活的嚮往。

詩詞舉隅

1.唐•柳宗元〈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迴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語譯:漁翁夜晚傍著河西邊的巖石歇宿,清晨則打打湘江的水,用楚竹來燒。太陽升起,煙霧散了,可是依然看不到一個人影,只聽得欸乃一聲,從水面上搖出一道碧綠的天地來。回頭看,漁舟已在天邊順流直下,而巖上的白雲正無心地相互追逐。

說明:此詩通過漁翁在山水間獲得內心寧靜的描寫,表達了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敗、自身遭受打擊後尋求超脫的心境,以及與大自然的相契之情。全詩就像一幅飄逸的風情畫,充滿了色彩和動感,尤以「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兩句最為人稱道。

2.唐•張志和〈漁歌子〉其一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語譯:西塞山前,一隻白鷺飛過,潺潺流水流過,水面上飄著桃花,水裡頭的鱖魚正值肥美的季節。戴著青色篛葉製成的笠帽,披著綠色簑草編成的雨衣,即使遭逢斜風細雨,也無須急著歸去。

說明詞中以輕描淡寫之筆,勾勒出一幅安適寧和的桃源圖景,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許多文人繼之而起,鋪寫出許多以漁父為主題的閒靜淡遠之作。

3.元•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

蘆岸白蘋渡口,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語譯黃蘆處處的河岸,白蘋遍布渡口,綠楊輕拂著河堤,紅蓼長滿灘頭。雖然沒有以性命相許的朋友,卻有不懷機心的伙伴,那就是在江上點水飛舞的白鷺和沙鷗。那位江邊垂釣不識字的老翁,足以傲視世間所有的權貴顯要。

說明此曲通過對釣叟悠閒適意生活的讚美,表現作者理想中寧靜無為、唾棄功名利祿的美好生活。作者為「煙波釣叟」鋪上一層不染塵垢的高潔背景,可視為自己的化身,或者是他理想中隱逸形象的呈現。

         

九、一字多義比較

字義

詞例

音( ㄐㄧㄢˋ )

看見

1.漁父而問之曰。

2.漁人,乃大驚。(陶淵明桃花源記

看法、見解

、偏、遠、成

會見、拜會

若使燭之武秦君,師必退。(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被,受。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

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放。

2.信而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匹夫辱,拔劍而起。(蘇軾留侯論

用在動詞前,指代動作所施的對象「我」、「他」等

1.生孩六月,慈父背。(李密陳情表

2.他人問,固不言;兄之問,則無隱矣。(杜光庭虬髯客傳

3.敬請諒、請勿怪。

( ㄒㄧㄢˋ )

通「現」,出現、顯現

1.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意於篇籍。(曹丕典論論文

2.時窮節乃,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ㄩˇ 

隨著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世推移。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論語陽貨

親附、友好

失其所,不知。(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給予

此樂留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贊同

夫子喟然歎曰:「吾點也!」(論語先進

推舉

選賢能,講信修睦。(《禮記》〈大同與小康〉)

( ㄩˋ )

干預、干涉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參加

昔者,仲尼於蜡賓。(《禮記》〈大同與小康〉)

( ㄩˊ 

同「歟」,句末助詞,表疑問反詰或感嘆

1.子非三閭大夫?何故至於斯?

2.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論語學而

皆、全

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上托、抬起

1.吾力足以百鈞,而不足以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2.駕一葉之扁舟,匏樽以相屬。(蘇軾赤壁賦

發動、興起

義、百廢待

提出、指出

、檢例說明、一反三。

推薦、選用

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行為、動作

1.何故深思高,自令放為。

2.、善、一一動。

十、形近字辨析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ㄘㄤ

青綠色的

(大海)海、浪、桑。

ㄘㄤ

青色的

天、海、穹。

灰白的

白、白髮蒼蒼顏。

ㄘㄤ

粗俗、粗鄙

(窮困、寒酸的樣子)(鄙賤的人)

ㄑㄧㄤˋ

氣味或異物進入呼吸器官,而感覺不舒服

鼻、咳、喝水到。

ㄔㄨㄤˋ

哀傷的

、悽悢。

ㄔㄨㄛˋ

通「啜」,喝。

其糟而歠其醨。

ㄉㄨㄛˊ

用刀刺或割。

刺狀。(方孝儒〈指喻〉)

ㄉㄨㄛˊ

拾取、採摘。

拾。

ㄓㄨㄛˊ

洗滌、清洗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吾纓。

ㄓㄨㄛˊ

提拔、選用

升、髮難數。

ㄓㄠˋ

划船用的槳

沿洄野興濃。(陸游泛舟

ㄉㄧˊ

買入穀物

他就先些米。(賴和一桿「稱仔」

ㄊㄧㄠˋ

賣出穀物

出。

ㄍㄨˇ

攪渾

世人皆濁,何不其泥而揚其波?

ㄐㄩㄝˊ

強硬、固執

強。

ㄐㄩㄝˊ

挖、穿鑿

臨渴(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自墳墓(比喻自取滅亡、自毀前程)

ㄐㄩㄝˊ

特起、突出

起、奇險怪。

ㄎㄨ

同「窟」,洞穴

穴、新

ㄅㄨ

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

ㄅㄨ

逃避

詔書切峻,責臣慢。(李密陳情表

ㄅㄨ

申時。約午後三時至五時。泛指下午或黃昏

時、(晚餐)夕。

ㄅㄨˇ

餵食

育、反

口中的食物

握髮(比喻求賢殷切)

ㄆㄨˇ

河岸、水邊

河川主﹑支流匯合處或入海口。

流目煙夕,揚帆海月生。(李白〈荊門浮舟望蜀江〉)

ㄆㄨˊ

胸部

拍胸

ㄈㄨˇ

乾肉

、鹿

ㄆㄨˊ

 

匍匐手足伏地爬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