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論辯類古文

◆作用:主要是用來議論或說理。

◆特色:一般要求語言簡練、邏輯嚴密、理論充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一)各體分類

分類

性質

名篇舉例

用於論斷事理,主要有論政、論史和論學、論文幾種內容。

柳宗元〈封建論〉、歐陽脩〈縱囚論〉、蘇洵〈六國論〉、蘇軾〈留侯論〉、賈誼〈過秦〉、曹丕典論論文》、鄭用錫〈勸和論〉

側重於辯駁,帶有辯論性質,往往會針對某一主要觀點、主張進行批駁。

韓愈〈諱辯〉、柳宗元〈桐葉封弟辯〉

多用於朝廷議事、陳述不同意見。分為奏議、私議二種。

柳宗元〈駁復仇議〉

推論事理的本原,從根本上對某一問題加以探討、研究。

韓愈〈五原〉、黃宗羲〈原君〉、曾國藩〈原才〉

對事物進行解說,以去除迷惑。常採用假設問答的形式。

韓愈〈進學解〉

重在說明,帶有雜文、雜感的性質。題目可大可小,行文較為自由。

韓愈〈師說〉、〈雜說〉、柳宗元〈補蛇者說〉、周敦頤〈愛蓮說〉、劉大櫆〈騾說〉

 

(二)「原」體細說

定義

以溯本求原的方式論證問題的文章。評論事理和現象時,不從剖析現狀入手,而是著重推原事物本義,考察其歷史情況及產生根源,從中發現癥結所在,透過古今對照,尋找解釋問題的答案。

源起

1.語出周易•繫辭傳:「原始要終。」(推究事物發展的始末經過)

2.淮南子原道訓,後劉勰文心雕龍原道,但未形成一種文體。

3.唐代韓愈作「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為原體文奠下基礎。

成形

至韓愈「五原」,「原」始成議論文體之專名。

特點

1.論題範圍大。

2.以先賢言行為立論根據。

3.立論深刻,論證充分。

4.篇章結構嚴謹。

名篇

韓愈「五原」、黃宗羲〈原君〉、曾國藩〈原才〉

 

 

二、《明夷待訪錄》

作者

(  黃宗羲  )

名稱

由來

1.明夷:易經卦名,卦象為離下坤上()。離代表(火(太陽)),坤代表( 地 ),意為「明入地中」(太陽落入地平線下),象徵賢人不得志。

2.待訪:黃宗羲相信天下終將轉為治世,他設計的治國綱領,會有付諸實踐的一天。故以( 箕子 )自況,期待有如同堯、舜、禹、湯、文、武那樣的聖君來訪求自己。

3.書名旨意:在黑暗時代所寫,以待後世賢君訪求、施行的著作。

內容

全書二十一篇,是結合( 經義 )、( 史論 )、( 時務 )撰著而成的治國大綱,包括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教育、文化等等各方面的規劃與建議,也有關於政治上最高原理的闡發,充分發揮了(  )家的治國理念。

中心思想

1.國家的主人應是天下萬民,而不是君主。

2.要求為君者、為臣者,以及一切法律制度,都為天下萬民謀福利。

(結合民主啟蒙思想與儒家聖賢的社會理想,以「復三代之治」為目標)

影響

成為清末維新青年的啟蒙書,影響了晚清思想的改變。梁啟超曾說:「(《明夷待訪錄》)實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興奮劑。我自己的政治活動,可以說是受這部書的影響最早而最深。」還說:「光緒間,我們一班朋友曾私印許多送人,作為宣傳民主主義的工具。」

三、黃宗羲

時代

明末清初。

字號

字( 太沖 ),號( 梨洲 )。世稱( 南雷 )先生(世居南雷里,故稱)

經歷

1.秉承父親遺訓,師從名儒劉宗周,經史子集、百家之書,無所不窺,奠定學術基礎。

2.明亡后參與「復社」,糾合志士,組織義軍,在浙東一帶從事抗清活動。事敗後,返鄉潛心講學、著述。

3.康熙年間詔徵其參加博學鴻儒科考,也有人推薦他修明史,均推辭不就。(但仍將手中史料移交史館,由其子黃百家,學生萬斯同參與修史。史館若遇大事也會向其諮詢請教)

4.終身未仕清廷。晚年仍抱亡國之痛,「期於速朽」,「不棺而葬」,悽然離世。

學術

1.以捍衛陽明心學自任,力主誠意、慎獨之說。

2.身處國家敗亡之際,會通史實,針砭時政,開清代「( 浙東 )學派」(因代表人物皆浙東人而得名。主張治學先窮經而求證於史,倡導注重研究史料和通經致用的風氣)之先河。其門人、後學如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皆以( 史學 )名家。

作品

1.《明夷待訪錄》

2.《明儒學案》:記載、論述明代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和流派,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完整的( 學術史 )著作,首開「學案」體,也是黃宗羲的史學代表作。

3.《宋元學案》:宋、元學術思想史。黃宗羲僅撰部分就去世,由其子黃百家與後學全祖望等人續補而成。

4.編有《明文海》。

相關評論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大抵清代(  )學之祖推(顧)炎武,其(  )學之祖當推宗羲。……宗羲以史學為根柢,故言之尤辯。其最有影響於近代思想者,則《明夷待訪錄》也。」

 

 

四、清初三大儒

人物

顧炎武

黃宗羲

王夫之

字號

字( 寧人 ),本名絳。明亡,改名炎武,又號亭林。世稱( 亭林 )先生。

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學者稱南雷先生、梨洲先生。

字而農,號( 薑齋 )。世稱( 船山 )先生。

生平

經歷

1.明末,參加復社,評論時政。

2.明亡,與歸莊等人抗清,暗中結遺民,與鄭成功互通抗清。

3.清徵召「博學鴻儒」不就,薦修明史亦不往。

1.明末於南京入復社,為復社領袖。

2.明亡,組織義軍,於浙東起兵抗清。

3.清屢次徵召「博學鴻儒」不就;薦修明史,亦力辭不就。

1.與兄介之同舉崇禎十五年鄉試。

2.清兵入關後,曾在衡山舉兵抗清,後轉赴桂林,參加南明桂王政府,繼續抗清。

3.明亡後隱居於衡陽石船山,專心著述。

地位

成就

1.主張經世致用的實學,治學嚴謹。

2.為清代( 樸學 )之導師。

3.畢生發揚民族精神,期能推翻異族統治。

4.抗清失敗以後,走遍北方各省,考察各地的山川形勢,關心社會及民生問題。

1.為明清重要思想家、史學家。

2.在思想上,繼承王陽明( 心學 ),亦重經國濟世之道。

3.提倡經史兼治的治學觀念,開清代浙東學派先聲。

4.鑽研史學,服膺者如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人,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1.在儒家思想方面,繼承了( 張載 )的思想,反對程朱先知後行、陸王知行合一,主張「行先知後」。

2.譚嗣同推崇王夫之為「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者」。

3.與顧、黃比較,王夫之的哲學思想理論體系最稱完密。

著作

《天下郡國利病書》、《( 日知錄 )》、《音學五書》

《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南雷文定》

《讀四書大全說》、《周易外傳》、《宋論》、《讀通鑑論》

 

五、〈原君〉

(一)基本資料

作者

黃宗羲

出處

《明夷待訪錄》(為全書首篇)

主旨

推究( 君主 )制度的起源和本意,全文主旨在闡明人君的職分在為天下( 興利除害 ),不可將天下視為私產,為一己之利荼毒百姓。

思想

內容

1.根源: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 民本 )思想。

2.主要內容:

(1)反對盲目忠君:駁斥伯夷、叔齊與小儒的迂腐之見。

(2)說明「家天下」之害:以毅宗語公主事說明私天下將遺禍子孫。

(3)重申人君職分:以許由、務光、堯、舜、禹等人說明賢君利天下不利己的情操。

手法

特色

1.古今對比,託古論今:凸顯古代人君「天下為公」的可敬,與後世人君「天下為家」的自私,也對比出古今人君與人民之間的主客易位的情況,引起省思。

2.善用典故史證:舉出知名人物與史例為證,增添說服力。

3.模擬帝王口吻:文中多處模擬帝王口吻,生動地表現統治者的形象與情緒轉折,刻畫出視天下為禁臠者的嘴臉,加強感染力。

影響

對後世民主思想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二)詞彙典故

用典詞句

說明

寇讎

《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說明君臣之間的關係是相對而非絕對的)

獨夫

《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君主為惡則失其尊)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莊子人間世》: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莊子從傳統儒家角度說明現實的無奈,但其實是希望超脫於此之外)

腐鼠

《莊子•秋水》: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莊子以腐鼠為喻,說明自己對於外在名利、官位的輕視)

攝緘縢、

固扃鐍

《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發匱(撬開箱子、伸手入袋、打開櫃子,皆指偷盜行為)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用繩索捆紮,並牢固門閂、上好鎖),此世俗之所謂知(明智、聰明)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莊子認為防盜手段終會被盜賊利用,正如禮義、法制終將淪為統治者的工具,故主張「絕聖棄智」。)

 

(三)古今君王比較(對比)

 

古之人君

後之人君

對待百姓的態度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

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公……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

君民主客之別

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未得時: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既得時: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

人民看法

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

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

代表人物

堯、舜、湯、武。

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

 

(四)文中所引史例對於「君位」的態度與行為

許由、務光

量而不欲入。

堯、舜

入而又去之。

初不欲入而不得去。

漢高祖劉邦

將君位、天下視為自己的產業,向父親炫耀:「某業所就,孰與仲多?」

明太祖朱元璋

為保一己之產業,而禁聖人之言,「廢孟子而不立」。

南朝宋順帝劉準

失去祖傳產業,「願世世無生帝王家」。

明毅宗朱由檢(崇禎)

失去祖傳產業,對女兒說:「若何為生我家!」

小儒

見識短淺(規規焉),認為「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妄傳伯夷、叔齊之事,為虎作倀。

六、

七、課本修辭彙集

譬喻

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借喻財產)

攝「緘縢」,固「扃鐍」。(借喻帝王嚴密防護其政權)

借代

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借指生命)

「市井」之間,人人可欲。(借指民間)

倒裝

痛哉斯言!(兼有感嘆,即「斯言痛哉!」這些話說得多麼沉痛。斯,這些。)

排比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設問

豈天地之大,於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激問)

豈古之人有所異哉?(激問)

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激問)

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激問)

既以產業視之,人之欲得產業,誰不如我?(激問)

回思創業時,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廢然摧沮者乎?(激問)

引用

漢高帝所謂「其業所就,孰與仲多」者。(明引)

攝緘縢,固扃鐍。(暗引)

昔人願「世世無生帝王家」。(暗引)

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明引)

八、一字多義比較

字義

詞例

音( ㄗㄥ )

乃、竟然。

1.以博我一人之產業,不慘然。

2.使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不異夫腐鼠。

通「增」,增加

動心忍性,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音( ㄘㄥˊ )

曾經、已經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相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通「層」,一重一重的

蕩胸生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嶽

1.何為生我家!

2.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屬皆且為所虜!(顧炎武〈廉恥〉)

似、好像

山有小口,彷彿有光。(陶淵明桃花源記

如果、假如

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顧炎武廉恥

順從

其情,則可以為善矣。(孟子告子上

及、比得上

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

本來

1.為子孫創業也。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先乎吾。(韓愈師說

3.彼眾昏之日,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顧炎武廉恥

乃、才

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王羲之蘭亭集序

堅決、堅持、極力

梁使三反,孟嘗君辭不往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固執、頑固不通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毋我。(論語子罕

鞏固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其根本。(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音( ㄐㄧ )

查考、考核

1.而妄傳伯夷、叔齊無之事。

2.博學古,自少知名。

停留、延遲

稽留、稽延時日。

計較、責難

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也做「反唇相譏」)。(《漢書賈誼傳》)

音( ㄑㄧˇ )

叩頭至地,是古代跪拜禮中的最敬禮

王俱與稽首,遂留觀中。(蒲松齡〈勞山道士〉)

 

九、形近字辨析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ㄐㄧㄢ

繩子

縢。

默、三其口。

ㄒㄧㄢˊ

皆、全

1.群賢畢至,少長集。(王羲之蘭亭集序

2.老少宜。

ㄓㄣ

規誡、勸諫

言、諫。

ㄐㄧㄢ

書信、信劄

、花

ㄐㄩㄝˊ

箱子上裝鎖的環狀物

ㄐㄩㄝˊ

奇異、怪異

ㄩˋ

鳥名

蚌相爭,漁翁得利。

ㄐㄩˊ

植物名

北枳(比喻事物會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產生變異)

ㄗㄨˇ

古代祭祀時,用來盛祭品的禮器

豆、越代庖(比喻踰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他人做事)

割肉用的砧板

人為刀,我為魚肉(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景況)

ㄐㄩˇ

氣餒的樣子

喪、廢然摧

ㄐㄩ

伺機、窺伺

擊。

ㄗㄨˇ

妨礙、隔斷

礙、擋。

ㄐㄩˇ

嚼食

嚼。

ㄐㄩ

一種毒瘡

ㄑㄩ

蠅類的幼蟲

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in 的頭像
    liin

    liin的部落格

    li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