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駢文介紹
(一)駢文流變
別稱 |
1.始於東漢,極盛於六朝,故又稱「( 六朝 )文」。 2.以四字、六字為基本句,故又稱「( 四六 )文」。 |
||
特色 |
1.對偶工整。 2.聲律和諧。 3.詞藻華麗。 4.用典繁多。 |
||
發展 流變 |
時代 |
文學特色 |
重要作家與作品 |
先秦 |
先秦時代的文章,駢散不分,自然互用。 |
|
|
秦 |
當時無駢偶觀念,為了行文時聲調鏗鏘和文字華美,文章中多有對稱的句子。 |
李斯〈諫逐客書〉文章瑰麗排比,氣勢奔放,被譽為「駢體之初祖」。 |
|
漢 |
西漢文章已有對偶傾向,東漢逐步興盛,駢散兼用的體裁漸風行於東漢建安到晉初之間。 |
1.賈誼〈過秦〉。 2.枚乘〈上書諫吳王〉。 |
|
魏晉 南北朝 |
1.駢文逐漸成熟,取代散文。 2.以「駢四儷六」的形式行文,文章重唯美主義,內容多用典故,藉以充實辭藻。 3.齊梁之間,聲律之說興起,更講求音律之美。 4.當時稱「今文」、「今體」或「麗辭」,並未嚴格要求對仗工整。 |
1.陸機、鮑照、庾信、徐陵、沈約、任昉等人。 2.南朝徐陵、庾信辭藻豔麗,號為「徐庾體」。庾信〈哀江南賦序〉為千古名篇。 3.劉勰《文心雕龍》是中國最早的文學批評專書,內容以駢文寫成。 |
|
唐 |
1.承六朝遺風,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文大抵措辭綺麗,屬對工整。 2.李商隱自訂其文集為《樊南四六甲乙集》後,唐代駢文便又稱「四六文」。四六文對於平仄對仗的要求十分嚴格。 |
1.「初唐四傑」所作為駢文上乘作品。王勃〈滕王閣序〉、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ㄓㄠˋ)檄〉為其中佳作,尤其前者對仗工整、音調和諧,傳誦千古。 2.其後如宋之問、張說、王維、李商隱、等人都是駢文能手。 |
|
宋 |
1.宋初西崑體作家模擬晚唐、五代文風,講究雕章麗句,忽視內容。 2.受古文運動影響,不尚用典,語言平易,自成風格,「四六文」逐漸沒落。 |
楊萬里、劉筠、錢惟演。 |
|
明清 |
1.呈現復興氣象。 2.作家力追漢魏六朝,而揚棄唐宋之文。 |
袁枚、汪中、龔自珍等人。 |
(二)駢文與散文的比較
|
駢文 |
散文 |
句法 |
以四字、六字為基本句 |
沒有限制 |
辭藻 |
綺麗華美 |
多樸實 |
用典 |
用典繁多 |
白描直敘,視情況用典 |
對偶 |
對偶工整,四六文尤嚴格要求 |
無特別講求對偶 |
氣質 |
氣韻曼妙,情致婉約 |
文氣旺盛,言無不達 |
別稱 |
六朝文、四六文、駢體文 |
古文 |
姓名 |
字號 |
文學地位及成就 |
作品 |
王粲 (東漢) |
字仲宣 |
1.建安七子之一,為七子中成就最高者,被譽為「七子之冠冕」。 2.以詩賦著稱,直抒胸臆,思想通脫,文風清峻。 |
1.詩:〈七哀〉 2.賦:〈登樓賦〉 |
諸葛亮 (東漢) |
1.字孔明 2.諡號忠武,後世亦稱諸葛武侯 |
1.足智多謀,為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2.文章樸實真摯,情理兼備,以前、後〈( 出師表 )〉最有名。 |
前、後〈出師表〉、〈隆中對〉 |
曹丕 (東漢) |
1.字子桓 2.諡號文帝 |
1.與父曹操、弟曹植同為建安文學領袖,並稱( 三曹 )。 2.所著《典論•論文》為中國第一篇文學批評專論。 3.其詩〈燕歌行〉為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
1.文學批評:《典論•論文》 2.文:〈與吳質書〉 2.詩:〈燕歌行〉 |
左思 (西晉) |
字太沖 |
1.〈詠史〉詩八首徵引史事,借古諷今,且慷慨壯美,別開生面,影響後世詠史詩發展。 2.以十年之力寫成〈三都賦〉,時人競相傳寫,一時洛陽紙貴。 |
1.詩:〈詠史〉八首 2.賦:〈三都賦〉 |
王羲之 (東晉) |
1.字逸少 2.世稱王右軍 3.書聖 |
1.善寫書法,世人譽為「書聖」。 2.其〈( 蘭亭集序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3.文章直抒胸臆,輕靈淡薄。 |
〈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 |
陶淵明 (東晉) |
1.一名潛,字元亮 2.自稱羲皇上人、五柳先生 3.友人私諡為靖節先生 |
1.被譽為「( 田園 )詩人之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2.詩文以平淡語言和白描手法描寫個人生活及意趣,表現出熱愛生命的情感與任真自得的本色。 3.蘇軾評論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
1.散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2.詩:〈飲酒〉組詩、〈歸園田居〉組詩 |
丘遲 (南朝) |
字希範 |
1.為齊、梁有名的作家,擅長駢文及山水詩,辭采逸麗。 2.隨蕭宏伐北魏,以一封〈與陳伯之書〉,使投奔北魏的陳伯之歸降。 |
〈與陳伯之書〉 |
出處 |
《昭明文選》 |
|
文體 |
駢文 |
|
類別 |
書信體 |
|
寫作背景 |
陳伯之本是南齊將領,降梁後聽信部下慫恿,舉兵反梁,兵敗後投奔北魏。天監四年,南朝梁臨川王蕭宏率軍北伐,陳伯之領兵對抗,蕭宏遂命記室丘遲撰文勸降。 |
|
主旨 |
勸陳伯之迷途知返,早日脫離北魏,歸順梁朝。 |
|
內容 大要 |
曉之 以大義 |
先肯定陳伯之昔日功勳,再直指他忘恩負義、叛國降敵的行徑,引發對方的愧疚之情,並進一部申明「錯不可免,改則可佳」的道理,規勸對方能「迷途知返」,方符合道義。 |
戒之 以利害 |
第三、四段陳述來降之利,顯示梁朝既往不咎、文武爭馳的寬容政策。第五段則列舉北方崩亂離析、更迭頻繁的歷史,暗示北魏不可久待。兩相比較之下,歸降梁朝都是較明智的抉擇。 |
|
動之 以感情 |
在自然方面,以「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江南春景為引;在歷史方面,又舉廉頗、吳起眷慕舊邦為例,來喚起陳伯之的思鄉之情。 |
|
寫作特色 |
巧用對比 凸顯利弊 |
1.今昔對比:以陳伯之從前在梁時的顯赫,對照他目前居北魏的屈辱,說明梁朝的寬厚,勸陳伯之投降。 2.安危對比:以梁朝文武同心,而北魏內訌嚴重的情勢,凸顯陳伯之在北魏前途堪憂。 |
善舉典故 論事說理 |
1.舉( 朱鮪 )殺人兄長、( 張繡 )殺人長子之大仇、重罪,尚且能獲得原諒的帝王故事為例,凸顯梁朝也能不計前嫌予以接納。 2.舉( 廉頗 )、( 吳起 )思念故國之典,勾起陳伯之的懷鄉之情。 |
|
以反問句 表達關懷 |
作者不斷以反問句式,表達出他對陳伯之的體諒與同情,如:「悠悠爾心,亦何可言?」「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將軍獨無情哉?」皆是為對方立場著想,所發出的關心之句。 |
|
使用對仗 辭采典麗 |
多用四字、六字的對仗句式,使辭采典麗,音韻鏗鏘,又毫不影響文氣的流利順暢。 |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典出《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年輕時,曾經受雇從事耕作,有一次工作累了,在田埂上休息時,恨恨不平地說:「如果將來我們有誰富貴,可不要忘了今天一起工作的夥伴!」別的長工都笑話他:「你為人家當僱工種田,還有什麼富貴可講呢?」陳涉便嘆息著說:「唉!燕雀之類的小鳥哪能理解天鵝一飛沖天的志向啊!」後人便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比喻庸俗者無法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
※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
《後漢書•光武帝紀》載:劉秀破銅馬等軍時,輕騎入降軍營中,降兵深受感動,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又劉秀破邯鄲時,誅殺敵將王郎後,查獲官吏與王郎私下往來,謗毀朝廷的信件數千封,劉秀要手下將信件全部燒掉,並說:「令反側子自安。」(反側子,指心懷鬼胎,疑懼不安的人。)
※朱鮪涉血於友于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後群雄並起。劉玄自立為更始帝,後來的漢光武帝劉秀及其兄長劉縯當時皆為劉玄下屬。朱鮪認為劉縯將威脅到劉玄的地位,說動劉玄殺了劉縯。後劉秀起兵自立為光武帝,朱鮪守洛陽,劉秀派人往洛陽招降,朱鮪因當年參與殺害劉縯,自以為罪重,不敢降。劉秀表示舉大事者不記小怨,赦朱鮪之罪而保其官爵,朱鮪遂降。
※張繡剚刃於愛子
東漢末年董卓死後,其部將張繡帶著宛地的剩餘部眾投降曹操。不料曹操卻強娶張繡的嬸嬸鄒氏為妾。張繡大怒,復而又叛,夜襲曹營。曹操的兒子曹昂將馬讓給曹操,曹操上馬急奔,曹昂卻被亂箭射死。曹操的姪子曹安民與愛將典韋也於此役戰死。
※佩紫懷黃
在北周以前,標示官員品階的高低,主要靠頭上戴的「冠」及身上佩的「印」、「綬」來辨別。「冠」的樣式由朝廷指定,「印」、「綬」則由朝廷頒發,離職或死後繳回。
古代官印很小,通常不過一、二公分見方,和後世大型官印須置案上者有別。古代官員佩帶印章,一般是用細繩繫在手肘之後。官印既小,佩帶在肘,其上又有大袖蓋著,自然無法讓人一眼看出官位的高低。綬就不同了,綬是一條很長很寬的綵帶,其長度、寬度、顏色,歷代甚至歷朝並不完全相同,依照官員品階的高低而有長短的不同。根據記載,漢代長的幾達兩丈,短的也有一丈二尺,漢代一尺約今二十三公分,那麼長綬達四、五公尺,短綬也有二、三公尺長,至於它的寬度,有的記載說一尺六寸,約今三十餘公分。
官員的印綬,「印」有鑄造質料的不同,「綬」除長短外,還有顏色之分。根據記載,帝王公侯也佩帶印綬,但在人臣中,以金印紫綬最為尊貴,所以後世常以「金印紫綬」或「金紫」作為高官的代稱。可見「佩紫懷黃」的紫是指紫綬,黃是黃金,指金印。能夠「佩紫懷黃」,自然非高官莫屬,若是中下級官員,就不適用這辭彙了。
──節錄自《文史知識十萬個為什麼》,建宏出版社
篇名 |
〈與陳伯之書〉 |
〈燭之武退秦師〉 |
文體 |
書信駢文 |
史傳散文 |
出處 |
《昭明文選》 |
《左傳》 |
文字風格 |
駢偶、用典 |
文約義贍 |
時代背景 |
南朝 |
春秋時期 |
說客與被遊說者的關係 |
舊識 |
使臣與國君 |
說服目的 |
勸陳伯之降梁 |
說服秦穆公退兵 |
說服策略 |
1.從對方立場出發。 2.先用對比法勾起對方對現狀的不滿,再舉史例打消對方的疑慮,並且誘之以利、說之以害,同時搭配情感的召喚,使文章在說理中保有誠懇的基調。 |
1.從對方立場出發。 2.先示弱降低對方的戒心,再客觀分析情勢,但分析過程實際上是說之以害、誘之以利,並挑起秦晉之間的歷史心結。最後不忘將決定權留給對方,充分表達尊重。 |
篇名 |
作者 |
篇旨及內容特色 |
寫作手法 |
〈與陳伯之書〉 |
南朝梁 丘遲 |
1.勸陳伯之投降,歸順梁朝。陳伯之得書後,率八千人歸降。 2.在感情的基礎上,分析利害、形勢,陳述道理,指出歸降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3.駢體文形式,巧妙用典,辭采典麗、音韻鏗鏘。 |
篇中運用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綜合論說手法,既稱引聖賢訓典,又鋪述日常道理;既援舉古例,又剖析今事,並善於調動感情因素,來與對道義和利害的透徹分析相配合。綜觀全文之論說,即是「曉之以大義」、「戒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 |
〈與微之書〉 |
唐 白居易 |
1.白居易貶官江州後,寫信給遠謫通州的元稹,向他報告近況,並表達思念之情。 2.見證元、白一生交誼的深厚。 |
全文以呼告開始,亦以呼告作結,頭尾相應,充分表現出白居易對元稹的思念之情,以及二人間深厚的情誼。文中亦善用對比表達無盡的感傷與思念,引錄之二詩,哀戚欲絕,同樣映照生色,更顯情感之深。 |
〈上樞密韓太尉書〉 |
北宋 蘇轍 |
1.作者寫信向當時擔任樞密使的韓琦表達崇仰之忱,並請求晉見受教。信中逐層生出仰慕之情,最後讓韓琦樂於接見。 2.既謹守晚輩的禮儀,又充分展現出強烈的企圖心。 3.結構嚴謹而命意曲折,語氣委婉而詞理酣暢。 |
本文採「藉賓形主」的寫作手法。大篇幅地描述己身過往,層層推進,為下文表達對韓琦的高度崇仰蓄勢,藉以烘托出文末的請謁要求。 |
※「問候語」欄中的□表示其下的字應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對象 |
提稱語 |
問候語 |
末啟詞 |
啟封詞 |
|
祖父母 |
膝下、膝前 |
敬請□福安 敬請□金安 |
謹稟、叩上 |
福啟、安啟 |
|
父母 |
|||||
親友 |
長輩 |
尊前、尊右、尊鑒、賜鑒 |
敬頌□崇祺 敬請□崇安 敬請□鈞安 |
拜上、謹上、敬上 |
安啟 |
平輩 |
台鑒、大鑒、惠鑒、雅鑒 |
順頌□時綏 敬請□台安 順頌□時祺 |
謹啟、拜啟、頓首、再拜 |
台啟、大啟 |
|
晚輩 |
青鑒、青覽、如晤、知之、收悉、知悉 |
即頌□近好 順問□近佳 |
手書、手啟 |
收啟、啟 |
|
老師 |
函丈、壇席、道鑒、尊鑒 |
敬請□教安 恭請□誨安 |
敬上、拜上 |
道啟 |
|
政界長輩 |
勛鑒、鈞鑒 |
恭請□鈞安 敬請□勛安 |
敬上、謹上 |
鈞啟、勛啟 |
|
軍界長輩 |
麾下、幕下 |
恭請□麾安 敬請□戎安 |
敬上、謹上 |
鈞啟、勛啟 |
|
學界長輩 |
麈(ㄓㄨˇ)次、 道鑒 |
敬請□鐸(ㄉㄨㄛˊ)安 敬頌□崇祺 |
敬上、謹上 |
鈞啟、道啟 |
|
其他 |
同學 |
硯右 |
|
|
|
婦女 |
芳鑒、妝次 |
|
|
|
|
喜慶 |
吉席 |
|
|
|
|
弔唁 |
苫次、禮席 |
|
|
禮啟、素啟 |
定義 |
指把形式整齊的類疊、對偶、排比、層遞等辭格,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調整語法、伸縮文身,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以避免單調呆板的修辭方式。 |
||
類別 |
抽換詞面 |
以同義或近義的詞語取代形式整齊的句子中的某些詞語。 |
1.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赤壁賦〉) ――「侶」、「友」同義 2.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曹丕《典論•論文》) ――「假」、「託」同義 3.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受任」、「奉命」同義 |
交錯語次 |
將詞、語、句的次序,故意安排得前後參差不同。 |
1.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朱鮪涉血於友于,漢主不以為疑,張繡剚刃於愛子,魏君待之若舊 2.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曹丕《典論•論文》)――西伯幽而演《易》,不以隱約而弗務,周旦顯而制禮,不以康樂而加思 3.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軾〈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與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
|
調整語法 |
把原本結構相近的語句,刻意更改其結構形態,使語法參差別異。 |
1.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第一句不作「珍寶積宮中」,改用「宮中積珍寶」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不依青「取之於藍」的句法說冰「凝之於水」,而更改語法成「水為之」 |
|
伸縮文身 |
將原本形態相同、字數相等的句子,故意變化字數,使得句子長短不齊。 |
1.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劉基《郁離子》) 2.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大同》) 3.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白水銀裡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劉鶚〈明湖居聽書〉) |
九、一字(詞)多義比較
字詞 |
字詞義 |
詞例 |
以 |
而 |
1.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2.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 |
因此、以致 |
1.沉迷猖獗,以至於此。 2.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諸葛亮〈出師表〉) |
|
因為、由於 |
1.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3.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曹丕《典論•論文》) |
|
按照、依照 |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
|
用、拿 |
1.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以亂易整,不武。(《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
理由、緣故 |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
表時空、方位的界限 |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顧炎武〈廉恥〉) |
|
其 |
可、應該,表示期望 |
1.聊布往懷,君其詳之。 2.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其餞我於月宮可乎?(蒲松齡〈勞山道士〉) |
豈、難道,表示反話 |
1.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2.奔車朽索,其可忽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
大概,表示推測 |
1.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2.若不早圖之,其與亡矣!(劉基《郁離子》) 3.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
|
若、假如,表示假設 |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蘭槐的根部稱作芷,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裡,那麼不管是有地位的君子或尋常百姓,都不願靠近,不肯佩戴) |
|
他(的)、他們(的) |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
|
那個(些)、這個(些) |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
|
直 |
只是、只不過 |
1.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
一直、直接 |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
|
不彎曲的 |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
|
竟然、居然 |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摸魚兒〉) |
|
通「值」,價值 |
腰中鹿盧劍,可直千萬餘。(〈陌上桑〉) |
|
正直的人 |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
|
尋 |
找、探究 |
1.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 2.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陶淵明〈桃花源記〉) 3.尋聲闇問彈者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不久 |
1.未果,尋病終。(陶淵明〈桃花源記〉) 2.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李密〈陳情表〉) |
|
普通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
|
涉 |
音( ㄕㄜˋ ) |
|
徒步渡水 |
1.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2.若涉深淵,彌自儆惕。(連橫〈臺灣通史序〉) |
|
乘船渡水 |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呂氏春秋•察今》) |
|
經歷 |
1.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劉基〈賣柑者言〉) 2.涉險、涉世未深。 |
|
牽連、相關 |
牽涉、涉嫌、涉案、涉及。 |
|
廣泛閱讀 |
涉覽、涉獵群書。 |
|
音( ㄉㄧㄝˊ ) |
||
通「喋」,踐踏 |
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 |
|
靦 |
音( ㄊㄧㄢˇ ) |
|
不知羞恥的 |
1.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2.靦臉(厚臉皮)、靦顏事仇(厚著臉板,侍奉仇敵。形容人不知羞恥,不能分辨是非)。 |
|
慚愧的 |
靦然、靦慚、靦赧。 |
|
音( ㄇㄧㄢˇ ) |
||
|
她們靦覥的臉容使我不敢向她們請教我心中的任何猜疑。(陳列〈礦村行〉) |
|
悠悠 |
深思的樣子 |
1.悠悠爾心,亦何可言? 2.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
久遠的樣子 |
1.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2.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
|
閒靜的樣子 |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轂 |
ㄍㄨˇ |
車輪中心的圓木 |
朱輪華轂。 |
穀 |
ㄍㄨˇ |
糧食作物的總稱 |
穀物、稻穀、五穀豐登。 |
殼 |
ㄎㄜˊ |
物體堅硬的外皮 |
軀殼、貝殼、金蟬脫殼。 |
彀 |
ㄍㄡˋ |
拉滿弓 |
彀弓。 |
箭所及的範圍,後喻勢力範圍 |
落彀(落入陷阱)、入彀(比喻中圈套)、英雄入彀(比喻網羅與掌握人才)。 |
||
同「夠」 |
還不彀你賞人哩。(吳敬梓〈范進中舉〉) |
||
氈 |
ㄓㄢ |
用獸毛製成的織物 |
氈裘、氈帽、地氈、如坐針氈。 |
擅 |
ㄕㄢˋ |
憑己意私自行事 |
擅改、擅自作主、擅離職守。 |
嬗 |
ㄕㄢˋ |
更替、演變 |
嬗變、四季遞嬗。 |
羶 |
ㄕㄢ |
羊身上的臭味 |
腥羶、羶肉(羊肉)、如蟻附羶(比喻趨炎附勢或臭味相投的人追逐名利的骯髒行為)。 |
壇 |
ㄊㄢˊ |
宗教舉行法事的處所 |
神壇、佛壇。 |
檀 |
ㄊㄢˊ |
植物名 |
檀香、檀木、檀林(佛寺)。 |
饘 |
ㄓㄢ |
稀飯 |
饘粥糊口(比喻勉強維持生活)。 |
獗 |
ㄐㄩㄝˊ |
|
猖獗。 |
蹶 |
ㄐㄩㄝˊ |
失敗 |
一蹶不振(遭受挫折或失敗後,無法振作恢復)。 |
噘 |
ㄐㄩㄝ |
嘴巴翹起 |
噘嘴。 |
厥 |
ㄐㄩㄝˊ |
其、他的 |
大放厥詞(形容大發議論。含有貶義)、厥功甚偉(功勞很大)。 |
陴 |
ㄆㄧˊ |
城上的短牆 |
撫絃登陴,豈不愴悢。 |
裨 |
ㄆㄧˊ |
小的 |
《裨海紀遊》。 |
ㄅㄧˋ |
補救 |
裨益、裨補闕漏。 |
|
脾 |
ㄆㄧˊ |
內臟名 |
脾氣、不合脾胃、沁人心脾(形容感受深刻)。 |
婢 |
ㄅㄧˋ |
舊稱供使喚的丫頭 |
婢女、奴婢、侍婢羅列。 |
稗 |
ㄅㄞˋ |
卑賤、微小 |
稗官野史。 |
捭 |
ㄅㄞˇ |
開 |
縱橫捭闔(政治或外交使用拉攏、分化手段)。 |
髀 |
ㄅㄧˋ |
大腿 |
髀肉復生(比喻或自嘆久處安逸,壯志未酬,虛度光陰)。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