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駢文介紹

(一)駢文流變

別稱

1.始於東漢,極盛於六朝,故又稱「( 六朝 )文」。

2.以四字、六字為基本句,故又稱「( 四六 )文」。

特色

1.對偶工整。 2.聲律和諧。 3.詞藻華麗。 4.用典繁多。

發展

流變

時代

文學特色

重要作家與作品

先秦

先秦時代的文章,駢散不分,自然互用。

 

當時無駢偶觀念,為了行文時聲調鏗鏘和文字華美,文章中多有對稱的句子。

李斯諫逐客書文章瑰麗排比,氣勢奔放,被譽為「駢體之初祖」。

西漢文章已有對偶傾向,東漢逐步興盛,駢散兼用的體裁漸風行於東漢建安到晉初之間。

1.賈誼過秦

2.枚乘上書諫吳王

魏晉

南北朝

1.駢文逐漸成熟,取代散文。

2.以「駢四儷六」的形式行文,文章重唯美主義,內容多用典故,藉以充實辭藻。

3.齊梁之間,聲律之說興起,更講求音律之美。

4.當時稱「今文」、「今體」或「麗辭」,並未嚴格要求對仗工整。

1.陸機、鮑照、庾信、徐陵、沈約、任昉等人。

2.南朝徐陵、庾信辭藻豔麗,號為「徐庾體」。庾信哀江南賦序為千古名篇。

3.劉勰文心雕龍是中國最早的文學批評專書,內容以駢文寫成。

1.承六朝遺風,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文大抵措辭綺麗,屬對工整。

2.李商隱自訂其文集為樊南四六甲乙集後,唐代駢文便又稱「四六文」。四六文對於平仄對仗的要求十分嚴格。

1.「初唐四傑」所作為駢文上乘作品。王勃滕王閣序、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ㄓㄠˋ)為其中佳作,尤其前者對仗工整、音調和諧,傳誦千古。

2.其後如宋之問、張說、王維、李商隱、等人都是駢文能手。

1.宋初西崑體作家模擬晚唐、五代文風,講究雕章麗句,忽視內容。

2.受古文運動影響,不尚用典,語言平易,自成風格,「四六文」逐漸沒落。

楊萬里、劉筠、錢惟演。

明清

1.呈現復興氣象。

2.作家力追漢魏六朝,而揚棄唐宋之文。

袁枚、汪中、龔自珍等人。

(二)駢文與散文的比較

 

駢文

散文

句法

以四字、六字為基本句

沒有限制

辭藻

綺麗華美

多樸實

用典

用典繁多

白描直敘,視情況用典

對偶

對偶工整,四六文尤嚴格要求

無特別講求對偶

氣質

氣韻曼妙,情致婉約

文氣旺盛,言無不達

別稱

六朝文、四六文、駢體文

古文

二、三國~魏晉南北朝作家

字號

文學地位及成就

王粲

(東漢)

字仲宣

1.建安七子之一,為七子中成就最高者,被譽為「七子之冠冕」。

2.以詩賦著稱,直抒胸臆,思想通脫,文風清峻。

1.詩:〈七哀〉

2.賦:〈登樓賦〉

諸葛亮

(東漢)

1.字孔明

2.諡號忠武,後世亦稱諸葛武侯

1.足智多謀,為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2.文章樸實真摯,情理兼備,以前、後〈( 出師表 )〉最有名。

前、後〈出師表〉、〈隆中對〉

曹丕

(東漢)

1.字子桓

2.諡號文帝

1.與父曹操、弟曹植同為建安文學領袖,並稱( 三曹 )。

2.所著《典論論文》為中國第一篇文學批評專論

3.其詩〈燕歌行〉為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1.文學批評:《典論論文》

2.文:〈與吳質書〉

2.詩:〈燕歌行〉

左思

(西晉)

字太沖

1.〈詠史〉詩八首徵引史事,借古諷今,且慷慨壯美,別開生面,影響後世詠史詩發展。

2.以十年之力寫成〈三都賦〉,時人競相傳寫,一時洛陽紙貴

1.詩:〈詠史〉八首

2.賦:〈三都賦〉

王羲之

(東晉)

1.字逸少

2.世稱王右軍

3.書聖

1.善寫書法,世人譽為「書聖」。

2.其〈( 蘭亭集序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3.文章直抒胸臆,輕靈淡薄。

〈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

陶淵明

(東晉)

1.一名潛,字元亮

2.自稱羲皇上人、五柳先生

3.友人私諡為靖節先生

1.被譽為「( 田園 詩人之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2.詩文以平淡語言和白描手法描寫個人生活及意趣,表現出熱愛生命的情感與任真自得的本色。

3.蘇軾評論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1.散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2.詩:〈飲酒〉組詩、〈歸園田居〉組詩

丘遲

(南朝)

字希範

1.為齊、梁有名的作家,擅長駢文及山水詩,辭采逸麗。

2.隨蕭宏伐北魏,以一封〈與陳伯之書〉,使投奔北魏的陳伯之歸降。

〈與陳伯之書〉

三、〈與陳伯之書〉內容分析

出處

《昭明文選》

文體

駢文

類別

書信體

寫作背景

陳伯之本是南齊將領,降梁後聽信部下慫恿,舉兵反梁,兵敗後投奔北魏。天監四年,南朝梁臨川王蕭宏率軍北伐,陳伯之領兵對抗,蕭宏遂命記室丘遲撰文勸降。

主旨

勸陳伯之迷途知返,早日脫離北魏,歸順梁朝。

內容

大要

曉之

以大義

先肯定陳伯之昔日功勳,再直指他忘恩負義、叛國降敵的行徑,引發對方的愧疚之情,並進一部申明「錯不可免,改則可佳」的道理,規勸對方能「迷途知返」,方符合道義。

戒之

以利害

第三、四段陳述來降之利,顯示梁朝既往不咎、文武爭馳的寬容政策。第五段則列舉北方崩亂離析、更迭頻繁的歷史,暗示北魏不可久待。兩相比較之下,歸降梁朝都是較明智的抉擇。

動之

以感情

在自然方面,以「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江南春景為引;在歷史方面,又舉廉頗、吳起眷慕舊邦為例,來喚起陳伯之的思鄉之情。

寫作特色

巧用對比

凸顯利弊

1.今昔對比:以陳伯之從前在梁時的顯赫,對照他目前居北魏的屈辱,說明梁朝的寬厚,勸陳伯之投降。

2.安危對比:以梁朝文武同心,而北魏內訌嚴重的情勢,凸顯陳伯之在北魏前途堪憂。

善舉典故

論事說理

1.舉( 朱鮪 )殺人兄長、( 張繡 )殺人長子之大仇、重罪,尚且能獲得原諒的帝王故事為例,凸顯梁朝也能不計前嫌予以接納。

2.舉( 廉頗 )、( 吳起 )思念故國之典,勾起陳伯之的懷鄉之情。

以反問句

表達關懷

作者不斷以反問句式,表達出他對陳伯之的體諒與同情,如:「悠悠爾心,亦何可言?」「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將軍獨無情哉?」皆是為對方立場著想,所發出的關心之句。

使用對仗

辭采典麗

多用四字、六字的對仗句式,使辭采典麗,音韻鏗鏘,又毫不影響文氣的流利順暢。

四、課文補充說明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典出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年輕時,曾經受雇從事耕作,有一次工作累了,在田埂上休息時,恨恨不平地說:「如果將來我們有誰富貴,可不要忘了今天一起工作的夥伴!」別的長工都笑話他:「你為人家當僱工種田,還有什麼富貴可講呢?」陳涉便嘆息著說:「唉!燕雀之類的小鳥哪能理解天鵝一飛沖天的志向啊!」後人便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比喻庸俗者無法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

※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

  後漢書光武帝紀載:劉秀破銅馬等軍時,輕騎入降軍營中,降兵深受感動,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又劉秀破邯鄲時,誅殺敵將王郎後,查獲官吏與王郎私下往來,謗毀朝廷的信件數千封,劉秀要手下將信件全部燒掉,並說:「令反側子自安。」(反側子,指心懷鬼胎,疑懼不安的人。)

※朱鮪涉血於友于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後群雄並起。劉玄自立為更始帝,後來的漢光武帝劉秀及其兄長劉縯當時皆為劉玄下屬。朱鮪認為劉縯將威脅到劉玄的地位,說動劉玄殺了劉縯。後劉秀起兵自立為光武帝,朱鮪守洛陽,劉秀派人往洛陽招降,朱鮪因當年參與殺害劉縯,自以為罪重,不敢降。劉秀表示舉大事者不記小怨,赦朱鮪之罪而保其官爵,朱鮪遂降。

※張繡剚刃於愛子

  東漢末年董卓死後,其部將張繡帶著宛地的剩餘部眾投降曹操。不料曹操卻強娶張繡的嬸嬸鄒氏為妾。張繡大怒,復而又叛,夜襲曹營。曹操的兒子曹昂將馬讓給曹操,曹操上馬急奔,曹昂卻被亂箭射死。曹操的姪子曹安民與愛將典韋也於此役戰死。

※佩紫懷黃

  在北周以前,標示官員品階的高低,主要靠頭上戴的「冠」及身上佩的「印」、「綬」來辨別。「冠」的樣式由朝廷指定,「印」、「綬」則由朝廷頒發,離職或死後繳回。

  古代官印很小,通常不過一、二公分見方,和後世大型官印須置案上者有別。古代官員佩帶印章,一般是用細繩繫在手肘之後。官印既小,佩帶在肘,其上又有大袖蓋著,自然無法讓人一眼看出官位的高低。綬就不同了,綬是一條很長很寬的綵帶,其長度、寬度、顏色,歷代甚至歷朝並不完全相同,依照官員品階的高低而有長短的不同。根據記載,漢代長的幾達兩丈,短的也有一丈二尺,漢代一尺約今二十三公分,那麼長綬達四、五公尺,短綬也有二、三公尺長,至於它的寬度,有的記載說一尺六寸,約今三十餘公分。

  官員的印綬,「印」有鑄造質料的不同,「綬」除長短外,還有顏色之分。根據記載,帝王公侯也佩帶印綬,但在人臣中,以金印紫綬最為尊貴,所以後世常以「金印紫綬」或「金紫」作為高官的代稱。可見「佩紫懷黃」的紫是指紫綬,黃是黃金,指金印。能夠「佩紫懷黃」,自然非高官莫屬,若是中下級官員,就不適用這辭彙了。

──節錄自《文史知識十萬個為什麼》,建宏出版社

 

五、〈與陳伯之書〉和〈燭之武退秦師〉的比較

篇名

與陳伯之書

燭之武退秦師

文體

書信駢文

史傳散文

出處

昭明文選

左傳

文字風格

駢偶、用典

文約義贍

時代背景

南朝

春秋時期

說客與被遊說者的關係

舊識

使臣與國君

說服目的

勸陳伯之降梁

說服秦穆公退兵

說服策略

1.從對方立場出發。

2.先用對比法勾起對方對現狀的不滿,再舉史例打消對方的疑慮,並且誘之以利、說之以害,同時搭配情感的召喚,使文章在說理中保有誠懇的基調。

1.從對方立場出發。

2.先示弱降低對方的戒心,再客觀分析情勢,但分析過程實際上是說之以害、誘之以利,並挑起秦晉之間的歷史心結。最後不忘將決定權留給對方,充分表達尊重。

 

 

六、書信類名篇比較

篇名

作者

篇旨及內容特色

寫作手法

與陳伯之書

南朝梁

丘遲

1.勸陳伯之投降,歸順梁朝。陳伯之得書後,率八千人歸降。

2.在感情的基礎上,分析利害、形勢,陳述道理,指出歸降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3.駢體文形式,巧妙用典,辭采典麗、音韻鏗鏘。

篇中運用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綜合論說手法,既稱引聖賢訓典,又鋪述日常道理;既援舉古例,又剖析今事,並善於調動感情因素,來與對道義和利害的透徹分析相配合。綜觀全文之論說,即是「曉之以大義」、「戒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

與微之書

白居易

1.白居易貶官江州後,寫信給遠謫通州的元稹,向他報告近況,並表達思念之情。

2.見證元、白一生交誼的深厚。

全文以呼告開始,亦以呼告作結,頭尾相應,充分表現出白居易對元稹的思念之情,以及二人間深厚的情誼。文中亦善用對比表達無盡的感傷與思念,引錄之二詩,哀戚欲絕,同樣映照生色,更顯情感之深。

上樞密韓太尉書

北宋

蘇轍

1.作者寫信向當時擔任樞密使的韓琦表達崇仰之忱,並請求晉見受教。信中逐層生出仰慕之情,最後讓韓琦樂於接見。

2.既謹守晚輩的禮儀,又充分展現出強烈的企圖心。

3.結構嚴謹而命意曲折,語氣委婉而詞理酣暢。

本文採「藉賓形主」的寫作手法。大篇幅地描述己身過往,層層推進,為下文表達對韓琦的高度崇仰蓄勢,藉以烘托出文末的請謁要求。

 

七、書信用語簡表

※「問候語」欄中的□表示其下的字應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對象

提稱語

問候語

末啟詞

啟封詞

祖父母

膝下、膝前

福安

敬請金安

謹稟、叩上

福啟、安啟

父母

親友

長輩

尊前、尊右、尊鑒、賜鑒

敬頌崇祺

敬請崇安

敬請鈞安

拜上、謹上、敬上

安啟

平輩

台鑒、大鑒、惠鑒、雅鑒

順頌時綏

敬請台安

順頌時祺

謹啟、拜啟、頓首、再拜

台啟、大啟

晚輩

青鑒、青覽、如晤、知之、收悉、知悉

即頌近好

順問近佳

手書、手啟

收啟、啟

老師

函丈、壇席、道鑒、尊鑒

敬請教安

恭請誨安

敬上、拜上

道啟

政界長輩

勛鑒、鈞鑒

恭請鈞安

敬請勛安

敬上、謹上

鈞啟、勛啟

軍界長輩

麾下、幕下

恭請麾安

敬請戎安

敬上、謹上

鈞啟、勛啟

學界長輩

(ㄓㄨˇ)次、

道鑒

敬請(ㄉㄨㄛˊ)

敬頌崇祺

敬上、謹上

鈞啟、道啟

其他

同學

硯右

 

 

 

婦女

芳鑒、妝次

 

 

 

喜慶

吉席

 

 

 

弔唁

苫次、禮席

 

 

禮啟、素啟

 

八、重點修辭――錯綜修辭

定義

指把形式整齊的類疊、對偶、排比、層遞等辭格,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調整語法、伸縮文身,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以避免單調呆板的修辭方式。

類別

抽換詞面

以同義或近義的詞語取代形式整齊的句子中的某些詞語。

1.魚蝦而麋鹿。(蘇軾赤壁賦

――「侶」、「友」同義

2.良史之辭,不飛馳之勢。(曹丕典論論文

――「假」、「託」同義

3.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受任」、「奉命」同義

交錯語次

將詞、語、句的次序,故意安排得前後參差不同。

1.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朱鮪涉血於友于,漢主不以為疑,張繡剚刃於愛子,魏君待之若舊

2.西伯幽而演,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曹丕典論論文――西伯幽而演《易》,不以隱約而弗務,周旦顯而制禮,不以康樂而加思

3.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軾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與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調整語法

把原本結構相近的語句,刻意更改其結構形態,使語法參差別異。

1.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第一句不作「珍寶積宮中」,改用「宮中積珍寶」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不依青「取之於藍」的句法說冰「凝之於水」,而更改語法成「水為之」

伸縮文身

將原本形態相同、字數相等的句子,故意變化字數,使得句子長短不齊。

1.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劉基郁離子

2.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大同

3.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白水銀裡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劉鶚〈明湖居聽書〉)

九、一字(詞)多義比較

字詞

字詞義

詞例

1.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高翔。

2.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屈膝。

因此、以致

1.沉迷猖獗,至於此。

2.闕秦利晉,唯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塞忠諫之路也。(諸葛亮出師表

因為、由於

1.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

2.物喜,不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3.西伯幽而演,周旦顯而制禮,不隱約而弗務,不康樂而加思。(曹丕典論•論文

按照、依照

斧斤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用、拿

1.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指撥眥。(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亂易整,不武。(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理由、緣故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也。(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表時空、方位的界限

吾觀三代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顧炎武廉恥

可、應該,表示期望

1.聊布往懷,君詳之。

2.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餞我於月宮可乎?(蒲松齡勞山道士

豈、難道,表示反話

1.則天下有不亂,國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2.奔車朽索,可忽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大概,表示推測

1.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2.若不早圖之,與亡矣!(劉基郁離子

3.人知之者,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歸有光項脊軒志

若、假如,表示假設

蘭槐之根是為芷,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蘭槐的根部稱作芷,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裡,那麼不管是有地位的君子或尋常百姓,都不願靠近,不肯佩戴)

他(的)、他們(的)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足,而置之坐。(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那個(些)、這個(些)

蒼顏白髮,頹然乎間者,太守醉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只是、只不過

1.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

2.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一直、直接

相迎不道遠,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不彎曲的

木受繩則,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竟然、居然

問世間、情是何物,教生死相許?(元好問〈摸魚兒〉)

通「值」,價值

腰中鹿盧劍,可千萬餘。(〈陌上桑〉)

正直的人

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找、探究

1.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

2.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陶淵明〈桃花源記〉)

3.聲闇問彈者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不久

1.未果,病終。(陶淵明〈桃花源記〉)

2.蒙國恩,除臣洗馬。(李密〈陳情表〉)

普通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音( ㄕㄜˋ )

徒步渡水

1.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2.深淵,彌自儆惕。(連橫〈臺灣通史序〉)

乘船渡水

人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呂氏春秋察今》)

經歷

1.杭有賣果者,善藏柑,寒暑不潰。(劉基〈賣柑者言〉)

2.險、世未深

牽連、相關

案、及。

廣泛閱讀

覽、獵群書。

音( ㄉㄧㄝˊ )

通「喋」,踐踏

朱鮪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

音( ㄊㄧㄢˇ )

不知羞恥的

1.將軍獨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2.(厚臉皮)顏事仇(厚著臉板,侍奉仇敵。形容人不知羞恥,不能分辨是非)

慚愧的

然、慚、赧。

音( ㄇㄧㄢˇ )

 

她們覥的臉容使我不敢向她們請教我心中的任何猜疑。(陳列〈礦村行〉)

悠悠

深思的樣子

1.悠悠爾心,亦何可言?

2.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久遠的樣子

1.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2.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閒靜的樣子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

十、形近字辨析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ㄍㄨˇ

車輪中心的圓木

朱輪華

ㄍㄨˇ

糧食作物的總稱

物、稻、五豐登。

ㄎㄜˊ

物體堅硬的外皮

、貝、金蟬脫

ㄍㄡˋ

拉滿弓

弓。

箭所及的範圍,後喻勢力範圍

(落入陷阱)、入(比喻中圈套)、英雄入(比喻網羅與掌握人才)

同「夠」

還不你賞人哩。(吳敬梓〈范進中舉〉)

ㄓㄢ

用獸毛製成的織物

裘、帽、地、如坐針

ㄕㄢˋ

憑己意私自行事

改、自作主、離職守。

ㄕㄢˋ

更替、演變

變、四季遞

ㄕㄢ

羊身上的臭味

(羊肉)、如蟻附(比喻趨炎附勢或臭味相投的人追逐名利的骯髒行為)

ㄊㄢˊ

宗教舉行法事的處所

、佛

ㄊㄢˊ

植物名

香、木、(佛寺)

ㄓㄢ

稀飯

粥糊口(比喻勉強維持生活)

ㄐㄩㄝˊ

 

ㄐㄩㄝˊ

失敗

不振(遭受挫折或失敗後,無法振作恢復)

ㄐㄩㄝ

嘴巴翹起

嘴。

ㄐㄩㄝˊ

其、他的

大放(形容大發議論。含有貶義)功甚偉(功勞很大)

ㄆㄧˊ

城上的短牆

撫絃登,豈不愴悢。

ㄆㄧˊ

小的

海紀遊

ㄅㄧˋ

補救

益、補闕漏。

ㄆㄧˊ

內臟名

氣、不合胃、沁人心(形容感受深刻)

ㄅㄧˋ

舊稱供使喚的丫頭

女、奴、侍羅列。

ㄅㄞˋ

卑賤、微小

官野史。

ㄅㄞˇ

縱橫(政治或外交使用拉攏、分化手段)

ㄅㄧˋ

大腿

肉復生(比喻或自嘆久處安逸,壯志未酬,虛度光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