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質 |
古代臣下向君王陳情、論政的公文。應用文的一種,屬( 上行 )文,有一定的程式和套語、辭令。 |
|
源流 |
1.戰國通稱「( 上書 )」。 2.秦代訂立制度,將「書」改稱為「奏」。 3.漢代訂上書禮儀為( 章 )、( 奏 )、( 表 )、( 議 )四品。 4.漢代以後,名目增多,以應付政事繁雜之需要。 |
|
種類 |
章 |
主要用來向帝王表達感激之情。 |
奏 |
即「進」的意思。早期用於向帝王告狀,後來成為奏章的總名,故有奏議、奏狀、奏章、奏疏、奏本等名稱。 |
|
表 |
即「標明其事」的意思。早期主要用以陳情,唐宋以後功能多樣化,也可用於論事、請勸、慶賀、薦舉、辭免、貢物等,又稱「表文」、「奏表」。 例: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韓愈〈論佛骨表〉。 |
|
議 |
即「宜」的意思,辨明事體是否合宜,常用於議事論政,多為帶有辯論性的政論文。例:柳宗元〈駁復仇議〉。 |
|
對 |
臣下回答帝王的提問,無論口頭或形諸文字都稱作「對」。 例:諸葛亮〈隆中對〉。 |
|
對策 |
臣下對答「詔書」的詢問而陳述政見的文書,較「對」更為正式。起源於漢代,初為朝廷選士所用,後擴大至臣子的進言。 例:董仲舒〈賢良對策〉。 |
|
上書 |
一切上奏文章的泛稱,並非制度上的名稱。 例:李斯〈諫逐客書〉(〈上秦始皇書〉)、司馬相如〈上書諫獵〉、枚乘〈上書諫吳王〉 |
|
疏 |
用於疏通事理、條述見解。古代人臣向君王進言議事的文體,始於漢代。例:賈誼〈陳政事疏〉(又稱〈治安策〉,是中國萬言書之祖)、〈論積貯疏〉、鼂錯〈論貴粟疏〉、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
備註 |
1.除以上幾種,尚有「劄(ㄓㄚˊ)子(札子)」(宋代奏章異名)、「封事」(密封的奏章)、「彈事(奏彈)」(專用於彈劾)等公文類型。 2.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大致的說明了主要的公文類型與用途。 |
篇目與作者 |
背景 |
內容、特色 |
戰國•李斯 〈諫逐客書〉 |
韓王派水利專家鄭國,假發展水利之名,欲削弱秦國國力。秦國宗室提議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故上書希望說服秦王政取消逐客之令。 |
1.首先開門見山直指逐客之過,再用史證、物證、事證,層層正反對比,說明逐客不利於秦的道理。 2.全文鋪陳排比,氣勢奔放。 3.被喻為「駢文之初祖,漢賦之先聲」。 |
三國•諸葛亮 〈出師表〉 |
諸葛亮於二次北伐前夕,進表給蜀漢後主劉禪,一方面勸勉後主,一方面表明自己出師的目的和為國盡忠的心志。 |
1.以廣開言路、秉公執法、親賢遠佞三事勸勉後主,以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為己任。 2.十三次稱「先帝」,彰顯先帝之遺德,並藉先帝遺訓勸勉後主。 3.與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並稱中國三大抒情文。 |
晉•李密 〈陳情表〉 |
晉武帝三年,徵召李密入京任職,多次催迫。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無人奉養,遂上此表陳情,表明先盡孝道,再盡臣節的願望,請求晉武帝體諒。 |
1.句句稱臣表明心志,推辭官位、拒不上任是為盡孝,而非眷戀前朝蜀漢。 2.駢散並用,多四字句。真情流露,委曲暢達。 3.與諸葛亮〈出師表〉、韓愈〈祭十二郎文〉並稱中國三大抒情文。 |
唐•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
唐太宗登基後,逐漸喪失勤儉奮發的作風,轉而追求享樂,百姓為此所苦。魏徵為此上疏。 |
1.以「積德義」為中心,強調固本溯源、居安思危的重要,指出為政者須謹慎面對民意,並提出「十思」之論,總結治國要點。 2.用喻巧妙,駢散結合,形式工整,鏗鏘有力。 |
時代 |
戰國楚人 |
經歷 |
1.年輕時在家鄉( 上蔡 )任郡小吏,後師從( 荀子 )學習帝王之術。 2.學成後入秦,獲秦相呂不韋賞識,擔任郎官,得以併吞六國之策遊說秦王政,深獲器重。 3.秦統一天下後,出任丞相。秦朝的規模制度,多出自李斯的規劃。 4.秦始皇去世後,附從趙高發布假詔書,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改立少子胡亥。 5.秦二世繼位後,趙高獨攬朝政,誣陷李斯謀反,處以腰斬,並夷三族。 |
文風 |
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為駢文之初祖、( 漢賦 )之先聲。 |
其他 |
亦工書法,長於( 小篆 ),有〈倉頡篇〉及秦刻石銘文傳世。 |
相關評論 |
(一)個人特質: 1.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以閭閻(平民身分)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把握時機),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趙高)邪說,廢適(通「嫡」)立庶。諸侯已畔(通「叛」),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周公、召公)列矣。」(李斯出身平民,行蹤遍歷諸侯各國,後來到了秦國,利用機會,得以輔佐秦始皇,終於成就了帝王的大事業,李斯也做了丞相,可算是得到尊寵重用了。李斯知道儒家六經的要旨,卻不力求修明政令,來補救秦始皇的過失,而只是貪戀爵祿,曲意順從逢迎,而且用嚴厲的威勢和苛酷的刑罰來治理百姓,又聽信了趙高的邪說,廢了嫡子扶蘇而立庶子胡亥。等到諸侯已經叛變了,李斯才想進諫,這不是太遲了嗎?一般人都以為李斯因為盡忠而死,但我仔細考察事實的真相,卻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不然的話,那李斯的功勞恐怕要和西周的周公旦和召公奭並列了。) 2.鍾惺《史懷》:「李斯,古今第一熱中富貴人也,其學問功業佐秦兼天下者,皆其取富貴之資。而其種種罪過,能使秦亡天下者,即其守富貴之道(為保富貴而曲意逢迎秦二世)。究竟斯之富貴,僅足以致族滅,蓋其起念結想,盡於倉鼠一嘆(參「倉中鼠」)。」 (二)文學成就: 1.劉勰《文心雕龍•封禪》:「秦皇銘岱,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壯,亦彼時之絕采也。」(秦始皇在泰山刻石封禪,石上銘文出自李斯之手,文辭間帶有法家語氣,風格上有欠寬弘圓潤,然而條理清晰,文氣健壯,也算是當時最好的封禪文了。) 2.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議,尚有華辭」、「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
李斯相關故事:
▲倉中鼠:
李斯任郡小吏時,某天他看見吏舍廁所裡的老鼠,吃著不乾淨的東西,並時時受到人、犬驚擾;又發現倉庫裡的老鼠,大嚼積粟,自由自在。他從中得到啟示:認為人生得意與否,和老鼠差不多,就看自己處在什麼位置上。李斯終其一生,就是努力把自己放到最有利的位置。所以當他感到當郡小吏沒有前途,便追隨著名學者荀況學習輔佐帝王的本領。學成之後,李斯分析當時各國局勢:楚王昏庸難成大事,其他關東諸侯又衰弱,於是決定西入強秦。
▲同門相忌:
李斯與韓非均曾師事荀子。韓非入秦之後,李斯見韓非得秦王寵信,心中妒忌,便串通姚賈(秦王麾下說客,魏國人。曾憑一己之口才與賄賂手段,瓦解楚、燕、趙、魏的四國聯軍,因功拜為上卿)陷害韓非,向秦王進讒,稱韓非為韓國宗室公子。將來必定不會為秦效力,如今久留不用,將來送歸韓國,必對秦國不利,不如誅殺。秦王於是將韓非下獄。李斯知秦王愛才,日後可能變卦,便暗地差人送毒藥給韓非,命他自殺。韓非想申訴卻沒有管道,等到秦王悔悟,派人赦免時,韓非已死於獄中。
▲焚書之議:
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進諫,以「無輔拂,何以相救哉」(沒有諸侯的輔佐,萬一有急難,誰來相救呢?)為由,力倡恢復周代封建制度,李斯反對,上〈乞焚書書〉,認為「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制度應隨時代改變,而非一味復古,且如今天下安定,不再需要百家遊學之士,百姓應當以農工為業,士人則專習律法。如果放任士人評議朝政,則會導致帝王權勢下降,士人結黨營私。為避免這種情況,李斯建議:焚毀除秦國以外的史書;非朝中專研學術的博士,民間不得私藏《詩》、《書》、百家著作,皆須焚毀,僅留醫藥、卜筮、種樹等技術性書籍。欲學法令者,以官吏為師。民間談論《詩》《書》者,處死示眾;以古制非議今制者,滿門抄斬;官吏知情不報,以同罪論處;下令焚書三十天後仍未執行者,黥面並充軍四年。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造成大量古典文獻的流失,也留下了千古罵名。
▲東門黃犬:
由於秦二世昏庸嚴酷的統治,導致陳勝、吳廣領導的平民起義。李斯起初害怕丟官,於是鼓勵秦二世獨裁專斷,實行「督責」,輕罪重罰,壓迫人民。後來李斯眼見民變愈演愈烈,才想要進諫,趙高卻在此時向秦二世進讒,暗指李斯與義軍有所往來,打算自己稱王。於是秦二世下旨逮捕李斯,交由趙高審判。秦二世二年,李斯被判腰斬,夷滅三族。他臨刑前對兒子說:「我想再和你牽著黃犬,托著蒼鷹,出上蔡東門去打獵捉兔,那是不可能了!」後世遂以「東門黃犬」比喻( 做官遭禍,抽身悔遲 )。
作品 |
關鍵字 |
韋莊〈題李斯傳〉 蜀魄湘魂萬古悲,未悲秦相死秦時。 臨刑莫恨倉中鼠,上蔡東門去自遲。 |
秦相、上蔡東門、倉中鼠 (蜀魄湘魂指諸葛亮、屈原,以二人的忠貞對比李斯的貪戀權位) |
胡曾〈題李斯墓〉 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 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咸陽血染衣。 |
上蔡東門、李斯 |
張繼〈讀嶧山碑〉 六國平來四海家,相君當代擅才華。 誰知頌德山頭石,卻與他人戒後車。 |
六國平來、相君、頌德山頭石 (此處指嶧山刻石) |
劉敞〈題李斯墓〉 二事三公何足論,憶牽黃犬出東門。 天人忌滿由來事,枉持沙丘有舊恩。 |
二事三公、憶牽黃犬出東門、 沙丘(秦始皇病逝沙丘,趙高與李斯合議另立胡亥,史稱「沙丘之變」) |
作者 |
李斯 |
別稱 |
〈上秦始皇書〉 |
出處 |
《史記‧李斯列傳》 |
背景 |
水利工程師( 鄭國 )奉韓王之命,赴秦遊說秦王政興修水利,以消耗秦國國力,緩和韓國受秦軍事威脅的壓力。後來事發,秦國宗室大臣提議驅逐所有來自六國的人士。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乃上此書,陳說利害。 |
主旨 |
論述客有功於秦,逐客不利於秦的道理。 |
文體 |
1.古文中的奏議類。 2.古代( 應用 )文中的上行文。 3.論說文。 |
風格特色 |
1.鋪陳排比,氣勢奔放。 2.詞藻瑰麗,聲韻鏗鏘。 3.舉例繁多,層次井然。 |
成就 |
被喻為「( 駢文 )之初祖,( 漢賦 )之先聲」。 |
上書後的後續發展 |
李斯以此書成功勸得秦王收回成命。鄭國也說服秦王繼續興建渠道,遂以十餘年的時間,築成鄭國渠,使關中成為沃野,秦國的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疲秦之計最終成為強秦之策。 |
六.章法結構
結構 |
採先提結論,再論證的「果因」結構: 果(提出論點):第一段 → 因(逐步論證):第二~五段 |
|||
文章開頭 |
採( 開門見山 )法:(也稱「破題法」) 第一段以「過」字批判逐客之事,直接提出結論,點出中心思想。 |
|||
以下各段章法 |
層層 正反 對比 |
第二段 (第一層: 史證) |
正說 (用客之利) |
昔繆公求士……客何負於秦哉? (四位先王重用客卿稱霸) |
反說 (逐客之害) |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不用客卿對秦無利) |
|||
第三段 (第二層: 物證) |
正說 |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秦王所好事物均不產於秦) |
||
反說 |
今取人則不然……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逐客有重物輕人之嫌,不利秦王霸業) |
|||
第四段 (第三層: 事證) |
正說 |
臣聞地廣者粟多……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說明「有容乃大」的道理) |
||
反說 |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逐客對秦國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
|||
第五段 (第四層) |
正說 |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而願忠者眾。 (表明忠心,說明客卿可用) |
||
反說 (首尾照應) |
今逐客以資敵國……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總結逐客之誤,照應首段:「竊以為過矣。」 |
七、其他遊說名篇
篇目與作者 |
背景 |
內容大要 |
結果 |
《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
秦晉圍鄭,鄭伯請燭之武遊說秦伯(秦穆公),說服秦伯退兵。 |
燭之武全程站在秦國立場,向秦伯曉以利害,許諾協助秦國與中原國家交流,並點出秦、晉之間的嫌隙,使秦伯明白滅亡鄭國的不利。 |
秦伯反與鄭人結盟,並留兵協防。 |
《戰國策• 觸龍說趙太后》 |
秦國趁趙王新逝而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要求以趙太后幼子長安君為質,太后執意不肯,觸龍乃進見遊說。 |
觸龍先閒話家常緩和氣氛,又迂迴前進,以自家幼子相託,放鬆太后戒心並引起共鳴,再從父母為子女著想的角度,分析長安君為質與否的利弊,既投其所好,也曉之以理。 |
太后同意長安君到齊國為質,齊國出兵救趙。 |
南朝梁•丘遲 〈與陳伯之書〉 |
南梁臨川王蕭宏奉命討伐北魏,陳伯之領兵對抗。丘遲受命撰寫招降文書。 |
書中設身處地為陳伯之的利益著想,先讚頌對方勇武,後對比其歸順梁朝或留在北魏的利害。曉以大義,勸其迷途知返,又戒以利害,動以鄉情。 |
陳伯之於次年率八千兵卒幡然來歸。 |
詞語 |
說明 |
東宮 |
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 |
東市 |
漢時在長安東邊的市場處決犯人,後泛稱刑場。 |
東道 |
也作「東道主」。指負責招待的主人。 |
東家 |
1.居所的主人。2.雇主、老闆。3.宴會的主人。 |
西席 |
尊稱家塾教師。亦稱為「西賓」。古人席次以右為賓客的座席,其座向為坐西向東,稱為西席。 |
南面 |
指居帝位、尊位。古代帝王接見群臣,都是面朝南方而坐。 |
北面 |
指居臣下、晚輩之位。古時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故以北面代替的地位。 |
左遷 |
降職、貶官。 |
右派 |
因法國大革命時的國民會議中,保守分子都聚集在議場右邊,故稱政治思想及主張傾向於保守、溫和的一派為右派。 |
左派 |
法國大革命時的國民會議中,主張激進或革命的代表們聚坐在議場的左邊,因此通稱政治思想及主張傾向於激進變革的分子為左派。 |
聲東擊西 |
原指作戰時在某處虛張聲勢,使敵人防備此處,而突襲其不備之處。今泛指以方法轉移對方的注意,再出其不意地出擊。 |
東窗事發 |
比喻陰謀敗露或是祕密勾當被發現。 |
付之東流 |
比喻一切落空或前功盡棄。也作「付諸東流」。中國江河多向東流,故稱。 |
東施效顰 |
比喻刻意模仿,反而弄巧成拙。東施,西施鄰家的醜女。效,模仿。顰,皺眉。 |
東山之志 |
指隱居不仕的志願。晉代謝安曾隱居東山不仕。 |
東山再起 |
晉代謝安退職隱居東山,後又在度入朝擔任要職。比喻退隱後又出來做官,或失敗後重新站起來。 |
河東獅吼 |
比喻善妒而兇悍的妻子發怒叫罵。 |
斗杓東指 |
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方,表示春季來臨。北斗七星中,第五至第七顆星,形如酒斗之柄,是古人用以定時間和季節的依據。杓,音ㄅㄧㄠ。 |
抱痛西河 |
子夏在西河時,因喪子痛哭以至失明。後比喻喪子之痛。 |
西窗剪燭 |
也作「剪燭西窗」。指思念妻子而盼望相聚。後亦泛指在夜晚與親友聚談。 |
南轅北轍 |
想要去南方,車子卻往北走。比喻行動與目標相反,或比喻雙方背道而馳,無法聚合。轅,車前的槓木。轍,車輪輾過的痕跡。 |
南橘北枳 |
南方的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結成的果實稱為枳。比喻生長環境的好壞會影響事物的優劣。枳,似橘而小,味苦酸。 |
南蠻鴃舌 |
南方口音如伯勞鳥一樣難聽。譏諷南方方言難懂或形容語言難聽。鴃,音ㄐㄩㄝˊ,伯勞鳥。 |
終南捷徑 |
唐代盧藏用隱居終南山以求高名,果然順利被召任官。比喻求官或求名利最便捷的門路。也泛指快速達到某種目的的巧妙手段。 |
南柯一夢 |
比喻人生的榮枯得失變化無常,就像一場夢。也比喻空歡喜一場。 |
追亡逐北 |
追逐戰敗逃跑的敵人。形容作戰大捷,乘勝追擊。逐,追趕。亡,逃亡者。北,戰敗的逃兵。 |
左支右絀 |
形容能力或財力不足,顧此失彼而無法應付。支,支持。絀,音ㄔㄨˋ,不足。 |
虛左以待 |
指留著尊位以待賢者。 |
旁門左道 |
1.指非正統的宗教派別。2.比喻不正當的方法。 |
中飽私囊 |
指經手公款,從中舞弊以自肥。中飽,居中而得利。 |
中流砥柱 |
在中國河南省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任憑河水沖擊,依然屹立不動。比喻能夠堅強支撐起危局的人或力量。 |
中饋猶虛 |
指男子還沒有娶妻。中饋,指婦女在家主持飲食的事。也用以代稱妻子。 |
指把形式整齊的類疊、對偶、排比、層遞等辭格,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調整語法、伸縮文身,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以避免單調呆板的修辭方式。 |
|||
類別 |
抽換詞面 |
以同義或近義的詞語取代形式整齊的句子中的某些詞語。 |
1.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取」、「得」、「迎」、「來」同義 2.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 ――「并」、「收」、「取」同義 3.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曹丕《典論•論文》) ――「假」、「託」同義 4.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受任」、「奉命」同義 |
交錯語次 |
將詞、語、句的次序,故意安排得前後參差不同。 |
1.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丘遲〈與陳伯之書〉)――朱鮪涉血於友于,漢主不以為疑,張繡剚刃於愛子,魏君待之若舊 2.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曹丕《典論•論文》)――西伯幽而演《易》,不以隱約而弗務,周旦顯而制禮,不以康樂而加思 3.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陟臧罰否,不宜異同 4.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軾〈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與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
|
伸縮文身 |
將原本形態相同、字數相等的句子,故意變化字數,使得句子長短不齊。 |
1.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劉基《郁離子》) 2.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大同》) |
|
調整語法 |
把原本結構相近的語句,刻意更改其結構形態,使語法參差別異。 |
1.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第一句不作「珍寶積宮中」,改用「宮中積珍寶」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不依青「取之於藍」的句法說冰「凝之於水」,而更改語法成「水為之」 |
字 |
字義 |
詞例 |
繆 |
音( ㄇㄨˋ ) |
|
通「穆」 |
秦繆公。 |
|
音( ㄇㄡˊ ) |
||
|
未雨綢繆(比喻事先預備以防患未然)。 |
|
音( ㄌㄧㄠˊ ) |
||
通「繚」,環繞、纏繞。 |
山川相繆。 |
|
音( ㄇㄧㄡˋ ) |
||
通「謬」。錯誤 |
紕繆、繆論。 |
|
內 |
音( ㄋㄟˋ ) |
|
裡,相對於「外」 |
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
|
音( ㄋㄚˋ ) |
|
|
通「納」,接納 |
1.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2.距關,毋內諸侯。(司馬遷〈鴻門宴〉) |
|
通「納」,結交 |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孟子•公孫丑下》) |
|
以 |
借助、憑藉 |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
因此 |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 2.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諸葛亮〈出師表〉) |
|
表示目的。用來、以便 |
1.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2.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 3.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 |
|
緣故 |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
依照 |
斧斤以時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
|
因為、由於 |
1.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3.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曹丕《典論•論文》) |
|
惟、只 |
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
|
業 |
事業、功業 |
1.使秦成帝業。 2.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
使……成就功業 |
卻賓客以業諸侯。 |
|
學習內容或過程 |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2.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顧炎武〈廉恥〉) |
|
職務、工作 |
武陵人,捕魚為業。(陶淵明〈桃花源記) |
|
危懼的 |
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連橫〈臺灣通史序〉) |
|
施 |
音( ㄕ ) |
|
鋪陳 |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
|
實行、推行 |
無計可施、恩威並施。 |
|
施加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
|
腳步緩慢的樣子 |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
張揚、誇大 |
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
|
音( 一ˋ ) |
||
延續 |
功施到今。 |
|
致 |
獲得 |
1.致崑山之玉。 2.若由此業,自致卿相。(顧炎武〈廉恥〉) |
情致 |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王羲之〈蘭亭集序〉) |
|
達到 |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
|
奉獻 |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論語•學而》) |
|
所以 |
用來……。表示憑藉 |
1.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 2.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
何以、為什麼 |
1.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2.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
|
因此,表示因果關係 |
1.惟其義盡,所以仁至。(文天祥〈衣帶贊〉) 2.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丘遲〈與陳伯之書〉)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彊 |
ㄑㄧㄤˊ |
通「強」,健壯、盛大 |
民以殷盛,國以富彊。 |
疆 |
ㄐㄧㄤ |
國境、邊界 |
疆界、疆埸。 |
僵 |
ㄐㄧㄤ |
硬化、不靈活 |
僵硬、凍僵了。 |
殭 |
ㄐㄧㄤ |
動物死後屍體不腐朽的 |
殭屍。 |
韁 |
ㄐㄧㄤ |
繫在牲畜頸上的繩子 |
韁繩、脫韁野馬。 |
雎 |
ㄐㄩ |
水鳥名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關雎》) |
睢 |
ㄙㄨㄟ |
河川名 |
睢河。 |
椎 |
ㄓㄨㄟ |
敲擊、搥打 |
椎心泣血。 |
錐 |
ㄓㄨㄟ |
鑽孔用的銳器 |
立錐之地、引錐刺股、錐處囊中。 |
帷 |
ㄨㄟˊ |
帳幕 |
接袂成帷(衣袂可以連接成帷幕。比喻城市繁榮,人口眾多)、運籌帷幄。 |
搏 |
ㄅㄛˊ |
1.拍打 2.相撲打鬥 |
1.彈箏搏髀。 2.搏鬥、肉搏戰、放手一搏。 |
摶 |
ㄊㄨㄢˊ |
憑藉 |
摶扶搖而上九萬里。 |
博 |
ㄅㄛˊ |
廣大、眾多 |
博大、廣博、地大物博。 |
膊 |
ㄅㄛˊ |
肩以下手腕以上的部位 |
胳膊、臂膊、打赤膊。 |
髀 |
ㄅㄧˋ |
大腿 |
彈箏搏髀、髀肉復生(比喻或自嘆久處安逸,壯志未酬,虛度光陰)。 |
俾 |
ㄅㄧˋ |
使 |
俾使、俾能自立。 |
埤 |
ㄆㄧˊ |
灌溉用的蓄水池 |
虎頭埤。 |
陴 |
ㄆㄧˊ |
城上的短牆 |
撫弦登陴。 |
捭 |
ㄅㄞˇ |
開啟 |
捭闔(開合、分合)、縱橫捭闔(形容外交家使用分化或拉攏的手段十分靈活高明)。 |
睥 |
ㄅㄧˋ |
斜著眼睛看人 |
睥睨(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
稗 |
ㄅㄞˋ |
田間雜草 |
稗子、秕稗。 |
微小的 |
稗官野史(指小說家及私家所撰述的雜史、傳記)。 |
||
裨 |
ㄅㄧˋ |
補救 |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
增加、幫助 |
裨益、無裨於事。 |
||
ㄆㄧˊ |
小的 |
裨海。 |
|
顰 |
ㄆㄧㄣˊ |
皺眉 |
東施效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