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奏議類古文

性質

古代臣下向君王陳情、論政的公文。應用文的一種,屬( 上行 )文,有一定的程式和套語、辭令。

源流

1.戰國通稱「( 上書 」。

2.秦代訂立制度,將「書」改稱為「奏」。

3.漢代訂上書禮儀為(  )  )  )(  )四品。

4.漢代以後,名目增多,以應付政事繁雜之需要。

種類

主要用來向帝王表達感激之情。

即「進」的意思。早期用於向帝王告狀,後來成為奏章的總名,故有奏議、奏狀、奏章、奏疏、奏本等名稱

即「標明其事」的意思。早期主要用以陳情,唐宋以後功能多樣化,也可用於論事、請勸、慶賀、薦舉、辭免、貢物等,又稱「表文」、「奏表」。

例: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韓愈論佛骨表

即「宜」的意思,辨明事體是否合宜,常用於議事論政,多為帶有辯論性的政論文。例:柳宗元駁復仇議

臣下回答帝王的提問,無論口頭或形諸文字都稱作「對」。

例:諸葛亮隆中對

對策

臣下對答「詔書」的詢問而陳述政見的文書,較「對」更為正式。起源於漢代,初為朝廷選士所用,後擴大至臣子的進言。

例:董仲舒〈賢良對策〉。

上書

一切上奏文章的泛稱,並非制度上的名稱。

例:李斯〈諫逐客書〉(上秦始皇書、司馬相如上書諫獵、枚乘上書諫吳王

用於疏通事理、條述見解。古代人臣向君王進言議事的文體始於漢代。例:賈誼陳政事疏(又稱〈治安策〉,是中國萬言書之祖)論積貯疏、鼂錯論貴粟疏、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備註

1.除以上幾種,尚有「劄(ㄓㄚˊ)(札子)(宋代奏章異名)、「封事」(密封的奏章)、「彈事(奏彈)(專用於彈劾)等公文類型。

2.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大致的說明了主要的公文類型與用途。

奏議類文章整理

篇目與作者

背景

內容、特色

戰國•李斯

〈諫逐客書〉

韓王派水利專家鄭國,假發展水利之名,欲削弱秦國國力。秦國宗室提議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故上書希望說服秦王政取消逐客之令。

1.首先開門見山直指逐客之過,再用史證、物證、事證,層層正反對比,說明逐客不利於秦的道理。

2.全文鋪陳排比,氣勢奔放。

3.被喻為「駢文之初祖,漢賦之先聲」。

三國•諸葛亮

〈出師表〉

諸葛亮於二次北伐前夕,進表給蜀漢後主劉禪,一方面勸勉後主,一方面表明自己出師的目的和為國盡忠的心志。

1.以廣開言路、秉公執法、親賢遠佞三事勸勉後主,以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為己任。

2.十三次稱「先帝」,彰顯先帝之遺德,並藉先帝遺訓勸勉後主。

3.與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並稱中國三大抒情文。

晉•李密

〈陳情表〉

晉武帝三年,徵召李密入京任職,多次催迫。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無人奉養,遂上此表陳情,表明先盡孝道,再盡臣節的願望,請求晉武帝體諒。

1.句句稱臣表明心志,推辭官位、拒不上任是為盡孝,而非眷戀前朝蜀漢。

2.駢散並用,多四字句。真情流露,委曲暢達。

3.與諸葛亮〈出師表〉、韓愈〈祭十二郎文〉並稱中國三大抒情文。

唐•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登基後,逐漸喪失勤儉奮發的作風,轉而追求享樂,百姓為此所苦。魏徵為此上疏。

1.以「積德義」為中心,強調固本溯源、居安思危的重要,指出為政者須謹慎面對民意,並提出「十思」之論,總結治國要點。

2.用喻巧妙,駢散結合,形式工整,鏗鏘有力。

三、李斯

時代

戰國楚人

經歷

1.年輕時在家鄉( 上蔡 )任郡小吏,後師從( 荀子 )學習帝王之術。

2.學成後入秦,獲秦相呂不韋賞識,擔任郎官,得以併吞六國之策遊說秦王政,深獲器重。

3.秦統一天下後,出任丞相。秦朝的規模制度,多出自李斯的規劃。

4.秦始皇去世後,附從趙高發布假詔書,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改立少子胡亥。

5.秦二世繼位後,趙高獨攬朝政,誣陷李斯謀反,處以腰斬,並夷三族。

文風

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為駢文之初祖、( 漢賦 )之先聲。

其他

亦工書法,長於( 小篆 ),有〈倉頡篇〉及秦刻石銘文傳世。

相關評論

(一)個人特質:

1.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以閭閻(平民身分)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把握時機),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趙高)邪說,廢適(通「嫡」)立庶。諸侯已畔(通「叛」),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周公、召公)列矣。」(李斯出身平民,行蹤遍歷諸侯各國,後來到了秦國,利用機會,得以輔佐秦始皇,終於成就了帝王的大事業,李斯也做了丞相,可算是得到尊寵重用了。李斯知道儒家六經的要旨,卻不力求修明政令,來補救秦始皇的過失,而只是貪戀爵祿,曲意順從逢迎,而且用嚴厲的威勢和苛酷的刑罰來治理百姓,又聽信了趙高的邪說,廢了嫡子扶蘇而立庶子胡亥。等到諸侯已經叛變了,李斯才想進諫,這不是太遲了嗎?一般人都以為李斯因為盡忠而死,但我仔細考察事實的真相,卻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不然的話,那李斯的功勞恐怕要和西周的周公旦和召公奭並列了。)

2.鍾惺《史懷》:「李斯,古今第一熱中富貴人也,其學問功業佐秦兼天下者,皆其取富貴之資。而其種種罪過,能使秦亡天下者,即其守富貴之道(為保富貴而曲意逢迎秦二世)。究竟斯之富貴,僅足以致族滅,蓋其起念結想,盡於倉鼠一嘆(參「倉中鼠」)。」

(二)文學成就:

1.劉勰《文心雕龍•封禪》:「秦皇銘岱,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壯,亦彼時之絕采也。」(秦始皇在泰山刻石封禪,石上銘文出自李斯之手,文辭間帶有法家語氣,風格上有欠寬弘圓潤,然而條理清晰,文氣健壯,也算是當時最好的封禪文了。)

2.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議,尚有華辭」、「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相關故事:

▲倉中鼠

  李斯任郡小吏時,某天他看見吏舍廁所裡的老鼠,吃著不乾淨的東西,並時時受到人、犬驚擾;又發現倉庫裡的老鼠,大嚼積粟,自由自在。他從中得到啟示:認為人生得意與否,和老鼠差不多,就看自己處在什麼位置上。李斯終其一生,就是努力把自己放到最有利的位置。所以當他感到當郡小吏沒有前途,便追隨著名學者荀況學習輔佐帝王的本領。學成之後,李斯分析當時各國局勢:楚王昏庸難成大事,其他關東諸侯又衰弱,於是決定西入強秦。

 

▲同門相忌

  李斯與韓非均曾師事荀子。韓非入秦之後,李斯見韓非得秦王寵信,心中妒忌,便串通姚賈(秦王麾下說客,魏國人。曾憑一己之口才與賄賂手段,瓦解楚、燕、趙、魏的四國聯軍,因功拜為上卿)陷害韓非,向秦王進讒,稱韓非為韓國宗室公子。將來必定不會為秦效力,如今久留不用,將來送歸韓國,必對秦國不利,不如誅殺。秦王於是將韓非下獄。李斯知秦王愛才,日後可能變卦,便暗地差人送毒藥給韓非,命他自殺。韓非想申訴卻沒有管道,等到秦王悔悟,派人赦免時,韓非已死於獄中。

 

▲焚書之議

  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進諫,以「無輔拂,何以相救哉」(沒有諸侯的輔佐,萬一有急難,誰來相救呢?)為由,力倡恢復周代封建制度,李斯反對,上〈乞焚書書〉,認為「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制度應隨時代改變,而非一味復古,且如今天下安定,不再需要百家遊學之士,百姓應當以農工為業,士人則專習律法。如果放任士人評議朝政,則會導致帝王權勢下降,士人結黨營私。為避免這種情況,李斯建議:焚毀除秦國以外的史書;非朝中專研學術的博士,民間不得私藏《詩》、《書》、百家著作,皆須焚毀,僅留醫藥、卜筮、種樹等技術性書籍。欲學法令者,以官吏為師。民間談論《詩》《書》者,處死示眾;以古制非議今制者,滿門抄斬;官吏知情不報,以同罪論處;下令焚書三十天後仍未執行者,黥面並充軍四年。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造成大量古典文獻的流失,也留下了千古罵名。

 

東門黃犬:

  由於秦二世昏庸嚴酷的統治,導致陳勝、吳廣領導的平民起義。李斯起初害怕丟官,於是鼓勵秦二世獨裁專斷,實行「督責」,輕罪重罰,壓迫人民。後來李斯眼見民變愈演愈烈,才想要進諫,趙高卻在此時向秦二世進讒,暗指李斯與義軍有所往來,打算自己稱王。於是秦二世下旨逮捕李斯,交由趙高審判。秦二世二年,李斯被判腰斬,夷滅三族。他臨刑前對兒子說:「我想再和你牽著黃犬,托著蒼鷹,出上蔡東門去打獵捉兔,那是不可能了!」後世遂以「東門黃犬」比喻(    做官遭禍,抽身悔遲    )。

四、吟詠李斯的詩文

作品

關鍵字

    韋莊〈題李斯傳〉

蜀魄湘魂萬古悲,未悲秦相死秦時。

臨刑莫恨倉中鼠上蔡東門去自遲。

秦相、上蔡東門、倉中鼠

(蜀魄湘魂指諸葛亮、屈原,以二人的忠貞對比李斯的貪戀權位)

    胡曾〈題李斯墓〉

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

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咸陽血染衣。

上蔡東門、李斯

    張繼〈讀嶧山碑〉

六國平來四海家,相君當代擅才華。

誰知頌德山頭石,卻與他人戒後車。

六國平來、相君、頌德山頭石

(此處指嶧山刻石)

    劉敞〈題李斯墓〉

二事三公何足論,憶牽黃犬出東門

天人忌滿由來事,枉持沙丘有舊恩。

二事三公、憶牽黃犬出東門、

沙丘(秦始皇病逝沙丘,趙高與李斯合議另立胡亥,史稱「沙丘之變」)

五、作者基本資料

作者

李斯

別稱

〈上秦始皇書〉

出處

《史記‧李斯列傳》

背景

水利工程師( 鄭國 )奉韓王之命,赴秦遊說秦王政興修水利,以消耗秦國國力,緩和韓國受秦軍事威脅的壓力。後來事發,秦國宗室大臣提議驅逐所有來自六國的人士。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乃上此書,陳說利害。

主旨

論述客有功於秦,逐客不利於秦的道理。

文體

1.古文中的奏議類。

2.古代( 應用 )文中的上行文。

3.論說文。

風格特色

1.鋪陳排比,氣勢奔放。

2.詞藻瑰麗,聲韻鏗鏘。

3.舉例繁多,層次井然。

成就

被喻為「( 駢文 )之初祖,( 漢賦 )之先聲」。

上書後的後續發展

李斯以此書成功勸得秦王收回成命。鄭國也說服秦王繼續興建渠道,遂以十餘年的時間,築成鄭國渠,使關中成為沃野,秦國的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疲秦之計最終成為強秦之策。

 

六.章法結構

結構

採先提結論,再論證的「果因」結構:

(提出論點)第一段 → (逐步論證)第二~五段

文章開頭

採( 開門見山 )法:(也稱「破題法」)

第一段以「過」字批判逐客之事,直接提出結論,點出中心思想。

以下各段章法

層層

正反

對比

第二段

(第一層:

史證)

正說

(用客之利)

昔繆公求士……客何負於秦哉?

(四位先王重用客卿稱霸)

反說

(逐客之害)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不用客卿對秦無利)

第三段

(第二層:

物證)

正說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秦王所好事物均不產於秦)

反說

今取人則不然……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逐客有重物輕人之嫌,不利秦王霸業)

第四段

(第三層:

事證)

正說

臣聞地廣者粟多……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說明「有容乃大」的道理)

反說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逐客對秦國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第五段

(第四層)

正說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而願忠者眾。

(表明忠心,說明客卿可用)

反說

(首尾照應)

今逐客以資敵國……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總結逐客之誤,照應首段:「竊以為過矣。」

其他遊說名篇

篇目與作者

背景

內容大要

結果

《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秦晉圍鄭,鄭伯請燭之武遊說秦伯(秦穆公),說服秦伯退兵。

燭之武全程站在秦國立場,向秦伯曉以利害,許諾協助秦國與中原國家交流,並點出秦、晉之間的嫌隙,使秦伯明白滅亡鄭國的不利。

秦伯反與鄭人結盟,並留兵協防。

《戰國策•

觸龍說趙太后》

秦國趁趙王新逝而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要求以趙太后幼子長安君為質,太后執意不肯,觸龍乃進見遊說。

觸龍先閒話家常緩和氣氛,又迂迴前進,以自家幼子相託,放鬆太后戒心並引起共鳴,再從父母為子女著想的角度,分析長安君為質與否的利弊,既投其所好,也曉之以理。

太后同意長安君到齊國為質,齊國出兵救趙。

南朝梁•丘遲

〈與陳伯之書〉

南梁臨川王蕭宏奉命討伐北魏,陳伯之領兵對抗。丘遲受命撰寫招降文書。

書中設身處地為陳伯之的利益著想,先讚頌對方勇武,後對比其歸順梁朝或留在北魏的利害。曉以大義,勸其迷途知返,又戒以利害,動以鄉情。

陳伯之於次年率八千兵卒幡然來歸。

八、有關「方位」的詞語

詞語

說明

東宮

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

東市

漢時在長安東邊的市場處決犯人,後泛稱刑場。

東道

也作「東道主」。指負責招待的主人。

東家

1.居所的主人。2.雇主、老闆。3.宴會的主人。

西席

尊稱家塾教師。亦稱為「西賓」。古人席次以右為賓客的座席,其座向為坐西向東,稱為西席。

南面

指居帝位、尊位。古代帝王接見群臣,都是面朝南方而坐。

北面

指居臣下、晚輩之位。古時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故以北面代替的地位。

左遷

降職、貶官。

右派

因法國大革命時的國民會議中,保守分子都聚集在議場右邊,故稱政治思想及主張傾向於保守、溫和的一派為右派。

左派

法國大革命時的國民會議中,主張激進或革命的代表們聚坐在議場的左邊,因此通稱政治思想及主張傾向於激進變革的分子為左派。

聲東擊西

原指作戰時在某處虛張聲勢,使敵人防備此處,而突襲其不備之處。今泛指以方法轉移對方的注意,再出其不意地出擊。

東窗事發

比喻陰謀敗露或是祕密勾當被發現。

付之東流

比喻一切落空或前功盡棄。也作「付諸東流」。中國江河多向東流,故稱。

東施效顰

比喻刻意模仿,反而弄巧成拙。東施,西施鄰家的醜女。效,模仿。顰,皺眉。

東山之志

指隱居不仕的志願。晉代謝安曾隱居東山不仕。

東山再起

晉代謝安退職隱居東山,後又在度入朝擔任要職。比喻退隱後又出來做官,或失敗後重新站起來。

河東獅吼

比喻善妒而兇悍的妻子發怒叫罵。

斗杓東指

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方,表示春季來臨。北斗七星中,第五至第七顆星,形如酒斗之柄,是古人用以定時間和季節的依據。杓,音ㄅㄧㄠ

抱痛西河

子夏在西河時,因喪子痛哭以至失明。後比喻喪子之痛。

西窗剪燭

也作「剪燭西窗」。指思念妻子而盼望相聚。後亦泛指在夜晚與親友聚談。

南轅北轍

想要去南方,車子卻往北走。比喻行動與目標相反,或比喻雙方背道而馳,無法聚合。轅,車前的槓木。轍,車輪輾過的痕跡。

南橘北枳

南方的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結成的果實稱為枳。比喻生長環境的好壞會影響事物的優劣。枳,似橘而小,味苦酸。

南蠻鴃舌

南方口音如伯勞鳥一樣難聽。譏諷南方方言難懂或形容語言難聽。鴃,音ㄐㄩㄝˊ,伯勞鳥。

終南捷徑

唐代盧藏用隱居終南山以求高名,果然順利被召任官。比喻求官或求名利最便捷的門路。也泛指快速達到某種目的的巧妙手段。

南柯一夢

比喻人生的榮枯得失變化無常,就像一場夢。也比喻空歡喜一場。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逃跑的敵人。形容作戰大捷,乘勝追擊。逐,追趕。亡,逃亡者。北,戰敗的逃兵。

左支右絀

形容能力或財力不足,顧此失彼而無法應付。支,支持。絀,音ㄔㄨˋ,不足。

虛左以待

指留著尊位以待賢者。

旁門左道

1.指非正統的宗教派別。2.比喻不正當的方法。

中飽私囊

指經手公款,從中舞弊以自肥。中飽,居中而得利。

中流砥柱

在中國河南省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任憑河水沖擊,依然屹立不動。比喻能夠堅強支撐起危局的人或力量。

中饋猶虛

指男子還沒有娶妻。中饋,指婦女在家主持飲食的事。也用以代稱妻子。

九、重點修辭――錯綜

定義

指把形式整齊的類疊、對偶、排比、層遞等辭格,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調整語法、伸縮文身,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以避免單調呆板的修辭方式。

類別

抽換詞面

以同義或近義的詞語取代形式整齊的句子中的某些詞語。

1.西由余於戎,東百里奚於宛,蹇叔於宋,丕豹、公孫支於晉。

――「取」、「得」、「迎」、「來」同義

2.西巴、蜀,北上郡,南漢中。

――「并」、「收」、「取」同義

3.良史之辭,不飛馳之勢。(曹丕典論論文

――「假」、「託」同義

4.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受任」、「奉命」同義

交錯語次

將詞、語、句的次序,故意安排得前後參差不同。

1.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丘遲與陳伯之書――朱鮪涉血於友于,漢主不以為疑,張繡剚刃於愛子,魏君待之若舊

2.西伯幽而演,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曹丕典論論文――西伯幽而演《易》,不以隱約而弗務,周旦顯而制禮,不以康樂而加思

3.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陟臧罰否,不宜異同

4.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軾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與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伸縮文身

將原本形態相同、字數相等的句子,故意變化字數,使得句子長短不齊。

1.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劉基郁離子

2.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大同

調整語法

把原本結構相近的語句,刻意更改其結構形態,使語法參差別異。

1.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第一句不作「珍寶積宮中」,改用「宮中積珍寶」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不依青「取之於藍」的句法說冰「凝之於水」,而更改語法成「水為之」

 

 

十、一字(詞)多義比較

字義

詞例

音( ㄇㄨˋ )

通「穆」

公。

音( ㄇㄡˊ )

 

未雨綢(比喻事先預備以防患未然)

音( ㄌㄧㄠˊ )

通「繚」,環繞、纏繞。

山川相

音( ㄇㄧㄡˋ )

通「謬」。錯誤

論。

音( ㄋㄟˋ )

裡,相對於「外」

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音( ㄋㄚˋ )

 

通「納」,接納

1.向使四君卻客而不

2.距關,毋諸侯。(司馬遷鴻門宴

通「納」,結交

非所以交於孺子之父母也。(《孟子公孫丑下》)

借助、憑藉

此四君者,皆客之功。

因此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殷盛,國富彊。

2.闕秦利晉,唯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塞忠諫之路也。(諸葛亮出師表

表示目的。用來、以便

1.今乃棄黔首資敵國,卻賓客業諸侯。

2.逐客資敵國,損民益讎。

3.屬予作文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

緣故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也。(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依照

斧斤時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因為、由於

1.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2.物喜,不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3.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隱約而弗務,不康樂而加思。(曹丕《典論•論文》)

惟、只

君家所寡有者,義耳。(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事業、功業

1.使秦成帝

2.先帝創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使……成就功業

卻賓客以諸侯。

學習內容或過程

1.師者,所以傳道、受、解惑也。(韓愈師說)

2.若由此,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顧炎武廉恥

職務、工作

武陵人,捕魚為。(陶淵明桃花源記)

危懼的

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連橫臺灣通史序

音(  )

鋪陳

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實行、推行

無計可、恩威並

施加

己所不欲,勿於人。(《論語•衛靈公》)

腳步緩慢的樣子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張揚、誇大

願無伐善,無勞。(《論語•公冶長》)

音( 一ˋ 

延續

到今。

獲得

1.崑山之玉。

2.若由此業,自卿相。(顧炎武〈廉恥〉)

情致

所以興懷,其一也。(王羲之〈蘭亭集序〉)

達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荀子•勸學》)

奉獻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其身。(《論語•學而》)

所以

用來……。表示憑藉

1.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

2.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何以、為什麼

1.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2.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因此,表示因果關係

1.惟其義盡,所以仁至。(文天祥〈衣帶贊〉)

2.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丘遲〈與陳伯之書〉)

十一、形近字辨析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ㄑㄧㄤˊ

通「強」,健壯、盛大

民以殷盛,國以富

ㄐㄧㄤ

國境、邊界

界、埸。

ㄐㄧㄤ

硬化、不靈活

硬、凍了。

ㄐㄧㄤ

動物死後屍體不腐朽的

ㄐㄧㄤ

繫在牲畜頸上的繩子

繩、脫野馬。

ㄐㄩ

水鳥名

關關鳩,在河之洲。(《詩經關雎》)

ㄙㄨㄟ

河川名

河。

ㄓㄨㄟ

敲擊、搥打

心泣血。

ㄓㄨㄟ

鑽孔用的銳器

之地、引刺股、處囊中。

ㄨㄟˊ

帳幕

接袂成衣袂可以連接成帷幕。比喻城市繁榮,人口眾多、運籌幄。

ㄅㄛˊ

1.拍打

2.相撲打鬥

1.彈箏髀。

2.鬥、肉戰、放手一

ㄊㄨㄢˊ

憑藉

扶搖而上九萬里。

ㄅㄛˊ

廣大、眾多

大、廣、地大物

ㄅㄛˊ

肩以下手腕以上的部位

、臂、打赤

ㄅㄧˋ

大腿

彈箏搏肉復生(比喻或自嘆久處安逸,壯志未酬,虛度光陰)

ㄅㄧˋ

使

使、能自立。

ㄆㄧˊ

灌溉用的蓄水池

虎頭

ㄆㄧˊ

城上的短牆

撫弦登

ㄅㄞˇ

開啟

(開合、分合)、縱橫(形容外交家使用分化或拉攏的手段十分靈活高明)

ㄅㄧˋ

斜著眼睛看人

(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ㄅㄞˋ

田間雜草

子、秕

微小的

官野史(指小說家及私家所撰述的雜史、傳記)

ㄅㄧˋ

補救

必能補闕漏,有所廣益。

增加、幫助

益、無於事。

ㄆㄧˊ

小的

海。

ㄆㄧㄣˊ

皺眉

東施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