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史書分類

(一)依記載朝代分:

類別

性質

舉例

通史

綜貫歷代史事的史書

《史記》、《臺灣通史》

斷代史

專記某一朝代的歷史

《漢書》與各代正史

 

(二)依記載體例分:

類別

性質

舉例

紀傳體

以「人」為主,其體例創自司馬遷《史記》,為中國正史體例

《史記》、《漢書》等所有正史

編年體

以「時」為綱,按年月記載史事

《春秋》、《竹書紀年》、《資治通鑑》

紀事本末體

以「事」為綱,以一段史事之本末為一篇,可補正史專以人物為主、編年專以時間為主的不足

《明史紀事本末》、《左傳紀事本末》

方志

以一地為中心,記載地方文獻資料的著作,舉凡一地的沿革、物產、風俗、語言、人物等。

《華陽國志》、《臺灣府志》

國別史

以「國」為主,分國記載各諸侯國的史事

《國語》、《戰國策》

二、《史記》

名稱

初稱《( 太史公書 )》或《( 太史公記 )》,魏晉以後,才以史記為其專名。(「史記」本為史書通稱)

著作動機

1.承繼《春秋》「記史事,寓褒貶」的精神。

2.出於家學的傳承與史家的責任

《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氏世典周史……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隳(ㄏㄨㄟ)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可知司馬遷是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

此外,在〈報任安書〉中也稱:「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探究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與和諧,了解歷史的發展與變化,最終完成自成體系的獨特見解)

記事範圍

從( 黃帝 )開始,至( 漢武帝 )為止。

體例

首創( 紀傳體 ),共130篇。(奠定紀傳體的典型體例,後代的史家均奉為圭臬)

( 本紀 )

以帝王為中心,兼記天下大事,作為紀年的綱目。共12篇。

例外有三:

1.〈秦本紀〉:記周代秦國的淵源及發展。補足了秦朝帝王世系的來源,也凸顯出春秋戰國以來秦國的獨特地位。

2.〈項羽本紀〉:秦漢之際「政由羽出」,天下政權實際歸屬西楚霸王。

3.〈呂太后本紀〉:孝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三人在位共十五年,皆由呂后把持朝政,故不立孝惠本紀。

( 世家 )

記王侯、諸侯國的歷史。共30篇。

例外有三:

1.〈孔子世家〉:孔子雖無公侯之位,但「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雖無其位,但影響深遠,故歸入世家。

2.〈陳涉世家〉:陳涉雖無功業表現,但「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故歸入世家。

3.〈外戚世家〉:專記漢初以來后妃及其親族的興衰。由於當時外戚對政局的影響頗大,也多有輔弼之功,故歸入世家。

( 列傳 )

記述社會各階層的特殊人物事跡以及邊疆各國的概況。共70篇。

(  )

採表格方式,排列年代及大事,以補其他體例之不足。共10篇。

(  )

記載國家的典章制度及治政大法。共8篇。

藝術特色

1.敘事以人物為中心,形象刻劃生動傳神,常透過對話表現人物個性。

2.對場景氣氛的營造,或慷慨悲壯,或詼諧滑稽,恰如其分。

3.敘事中帶有濃厚抒情風格,往往藉形象的刻劃表現出對所述人物的情感與褒貶。

影響

1.確立「正史」的體制:

歷代自班固《漢書》以下所有「正史」的格局,基本都與《史記》相似。

2.古代散文的典範:

唐宋八大家反對駢文,提倡古文,便是以《左傳》、《史記》為標竿,至明代前後七子、清代桐城派等古文家更以《史記》為模範,影響廣泛而深遠。

3.中國小說戲劇的始祖:

《史記》好寫戲劇性的情節與場景,並善於刻劃人物,為人物設計個性化的語言之外,寫人敘事生動具體,諸如對比襯托、誇張鋪墊、心理描寫、氣氛烘托等等,為後代小說創作開風氣之先。自唐傳奇至明清小說戲曲,其精神境界、故事情節、人物性格、語氣口吻等等,多傳承自《史記》。

三、四史比較

書名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作者

西漢司馬遷

東漢班固(其父班彪、其妹班昭與馬續亦有參與)

南朝宋( 范曄 )

西晉( 陳壽 

起訖

黃帝~漢武帝

漢高祖~王莽

東漢光武帝~漢獻帝

魏文帝~晉武帝元年

內容

本紀、表、書、世家、列傳

本紀、表、志、列傳(「志」即「書」,無世家)

本紀、志、列傳

〈魏書〉有紀、列傳,〈蜀書〉、〈吳書〉只有列傳

體例

紀傳體

紀傳體

紀傳體

紀傳體

性質

1.通史

2.私修史書

1.斷代史

2.私修史書

1.斷代史

2.私修史書

1.斷代史

2.私修史書

價值

1.通史之祖

2.紀傳體之祖

3.金聖歎列為( 六才子書 )之一

1.( 斷代史 )之祖

2.始創〈藝文志〉,為中國現存最早之圖書目錄,反映古代學術概況與書籍流通的情形

1.取代《東觀漢記》而為正史

2.獨創〈黨錮〉、〈獨行〉、〈逸民〉、〈列女〉等傳,為後代紀傳體史書所沿用

1.裴松之作注,資料宏富,價值高於三國志

2.分〈魏書〉、〈蜀書〉、〈吳書〉三部分。因以魏為正統,所以〈魏書〉有紀,蜀、吳則無

特色

文筆雄深雅健,善敘事理

語言精鍊,敘事詳密

編次得當,文章雅練

四史之中最為簡略

◎附註:《史記》、《漢書》於史學上齊名,並稱「史漢」,作者並稱「馬班」、「遷固」。

 

四、史書之「最」

第一部記言體史書

《( 尚書 )》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 春秋 )》(孔子)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 資治通鑑 )》(北宋•司馬光)

第一部國別史

《( 國語 )》

第一部紀傳體史書

《( 史記 )》(西漢•司馬遷)

第一部斷代史

《( 漢書 )》(東漢•班固)

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

《通鑑紀事本末》(南宋•袁樞)

第一部史評專書

《史通》(唐•劉知幾)

第一部官修正史

《晉書》(唐•房玄齡、褚遂良)

唐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原名《五代史記》)

 

五、司馬遷

時代

西漢

字號

字( 子長 )

經歷

1.家學淵源,又曾師從孔安國、董仲舒等當代大儒,學識淵博、胸懷宏闊。

2.二十歲南遊江、淮,亦曾隨武帝多次巡遊,並奉命出使西南夷,足跡遍及天下。

3.繼其父司馬談之職為( 太史令 )(職掌天文曆法,與記事無關),得以盡覽公家收藏的圖籍檔案。(《史記》的撰述,約始於此時)

4.因( 李陵 )事入獄,受宮刑。以《史記》草創未就,因而忍受屈辱,發憤著述。

文風與

成就

1.撰寫《史記》時,首創「紀傳體」,不汲汲於瑣碎史料的堆砌,而是以( 人物 )為中心貫串歷史脈絡,宏觀地論述歷史。

2.其文語言精煉,氣勢雄偉,引人入勝,後人推之為中國( 史傳 )文學的典範。

相關評論

1.韓愈曾以「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讚譽柳宗元的文學風格。

2.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3.曾國藩〈送周荇農南歸序〉:「漢以來為文者,莫善於司馬遷。遷之文,其積句也皆奇,而義必相輔,氣不孤伸。」

 

六、吟詠司馬遷的作品

作品

關鍵字

    秦觀〈司馬遷〉

子長少不羈,發軔遍丘壑。晚遭李陵禍,憤悱思遠託。

高詞振幽光,直筆誅隱惡。馳騁數千載,貫穿百家作。

至今青簡上,文彩炳金雘。高才忽小疵,難用常情度。

譬彼海運鵬,豈復顧矰繳?區區班叔皮,未易議疏略。

子長、晚遭李陵禍、直筆誅隱惡

    宋湘〈司馬遷〉

六經以外文章盡,三代而還世變興。

天扶日月風雲氣,史有龍門詩少陵。

史有龍門(司馬遷生於陜西夏陽,附近有龍門山,故司馬遷於〈太史公自序〉中自稱「遷生龍門」)

    郭沫若題司馬遷墓

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識空前富,文章百代雄。

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龍門有靈秀、千秋太史公、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指為李陵事受刑,發憤著述)

    蒲松齡〈頌司馬遷〉

一代君權痛蠶室千秋史筆溯龍門

蠶室(執行宮刑的獄室)、千秋史筆溯龍門。

    司馬遷墓聯

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

字詞補充注釋:

1.秦觀〈司馬遷〉語譯:

  司馬遷年少時俊秀脫俗,出行遊歷,足跡踏遍天下。晚年因李陵案而受刑,心中鬱悶憤慨,只能找尋高遠的寄託。他以高妙的文詞讚揚品德高潔之士,用事實的紀錄譴責鮮為人知的惡行。《史記》所載橫跨數千年,思想內容貫串諸子百家。他的作品直到如今,看來仍文彩輝煌,像是用金漆書寫一樣。才華優越的他不須在乎些微的瑕疵,無法用一般的情理去衡量。就好像那振翅能使海水揚波、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鯤鵬,又何需注意獵人的弓箭呢。憑班彪那微小憨愚的才智,實在難以去評論《史記》是否粗疏簡略。(班叔皮,即班彪,叔皮是他的字。《漢書•司馬遷傳贊》中,有班彪、班固父子對《史記》的批評,認為司馬遷的節錄取材,過於粗疏簡略,甚至互相牴觸,價值觀也與傳統儒家不同)

2.發軔: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子開始行動。引申為出發、啟程,或指事物的開端。軔,阻止車輪滑轉的橫木。(詩中指司馬遷出門遊歷)

3.金雘:金色的顏料。雘,音ㄏㄨㄛˋ。

4.海運鵬:即《莊子•逍遙遊》中的鯤鵬。海運,指鯤鵬在海面上振翅飛行時,使水發生波動。

5.矰繳:繫有絲繩的射鳥工具。後也用於比喻設計害人的陷阱。矰繳,音ㄗㄥ ㄓㄨㄛˊ

6.鍾毓:鍾靈毓秀,指美好的風土環境誕生出優秀傑出的人才。

7.尼父:孔子。

8.霄漢:天際。

七、鴻門宴的前因後果

(一)鴻門宴之前

1.劉邦先入關之因:秦末朝廷出兵鎮壓各地起義。秦將章邯擊敗因連勝而驕的項梁後,轉而攻打北邊的趙國,圍趙王於鉅鹿城中。趙國連連向起義軍盟主楚懷王求救,懷王便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讓他們北上救趙。同時命劉邦西進,直逼關中。當時秦軍勢力尚大,雖懷王宣告先入關中者為王,但仍沒有將領願意前去攻打。惟項羽因痛恨秦軍擊殺項梁(項羽的叔父),便要求與劉邦同攻關中。此時懷王身邊將領多認為秦朝人民長久苦於君主的暴虐,而項羽亦行事殘暴,常坑殺敵兵、趕盡殺絕,可能激起反抗,不如改派有寬厚長者形象的劉邦去,說不定不行暴力之事就能攻下關中。所以懷王最終並未答應項羽的要求。項羽在趙國擊敗秦軍的主力部隊後,再轉向前往關中,因此比劉邦晚了一步。

 

2.約法三章:劉邦進入關中後,秦王子嬰出城投降。劉邦並未殺子嬰,僅交由隨行官員看管,自己卻打算入住秦王宮殿,享受一番。樊噲與張良勸諫劉邦,不可因貪圖享受而失去人心。劉邦聽其言,於是下令封閉宮室,退軍霸上,並召集關中父老,廢除嚴苛的秦法,宣布三條新法:「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殺人者處死,傷人及偷東西的各給予適當的處罰)並說明不會傷害百姓。百姓歡喜,帶來牛羊要犒賞將士。劉邦也推辭不受,表示軍糧充足,不希望造成百姓的負擔。劉邦因此順利攏絡了關中地區的人心,當地百姓「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二)鴻門宴之後

1.錦衣夜行、沐猴而冠:項羽進入關中後,大屠咸陽城,殺子嬰,燒宮室,大火三月不滅。又收其寶物、美女,欲東歸彭城。秦地民眾大失所望。有人勸項羽:「關中山川險要,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以此為都,可以稱王天下。」但項羽已燒毀宮室,又思鄉情切,便說:「富貴不歸故鄉,如穿著錦衣在夜間行走,誰能看得見啊!」(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那人嘆道:「人家都說楚國人目光短淺、虛有其表,就像獼猴戴上帽子一般,始終成不了人,看來果真如此。」(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了,一怒之下就把他烹殺了。

八、鴻門宴角色一覽

(一)主要角色

所屬勢力

人物

事蹟

項羽軍

項羽

名籍,字羽,出生楚國將門世家。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少時見秦始皇出巡,稱「彼可取而代之。秦末隨叔父項梁起兵,數次大破秦軍。後自立為「西楚霸王」。楚漢戰爭中,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項伯

名纏,字伯。為項羽叔父。早年曾犯殺人罪而受張良庇護,故兩人交情友好。楚亡後,劉邦感念項伯於鴻門宴時相救之恩,封射陽侯,賜姓劉。

范增

(亞父)

項羽麾下首席謀士。投靠項梁時已高齡七十,素好奇計,擁立楚懷王以凝聚軍心即出自他的規劃,被項羽尊為「亞父」意謂尊敬范增僅次於尊敬自己的父親。後因陳平的離間計,大怒之下告老還鄉,病死於歸鄉途中。

項莊

項羽堂弟。〈鴻門宴〉中受范增命令,假舞劍之名,伺機行刺劉邦,然因項伯的掩護阻擋,未能成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劉邦軍

劉邦

(沛公)

字季,沛縣人。初為泗水亭長,曾遇始皇出巡,感嘆「大丈夫當如是也」。秦末時起兵於沛縣,人稱「沛公」。鴻門宴後,項羽未履行懷王之約,反將劉邦封至巴蜀漢中,號為漢王。後劉邦與項羽爭逐天下成功,建立漢朝,為漢高祖,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

張良

字子房。先祖世代輔韓,韓亡之後,使人刺秦皇於博浪沙,不成,隱於下邳。相傳曾得圯上老人傳授《太公兵法》,後為劉邦謀臣。封留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晚好黃老,卒諡文成。

樊噲

沛人,屠狗出身,是呂后的妹夫,劉邦的連襟。後從劉邦起兵。入咸陽滅秦後,與張良勸劉邦勿貪享受,封閉宮室府庫。封舞陽侯。諡武侯。

 

(二)次要角色

所屬勢力

人物

事蹟

項羽軍

英布

(當陽君)

早年曾受黥刑(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故又稱「黥布」。秦末時投靠項梁,號當陽君。隨項羽破秦後,受封九江王。後又降漢,劉邦定天下後,改封淮南王。因見韓信、彭越等功臣相繼被殺,恐亦遭誅戮,乃起兵叛亂,事敗被殺。

陳平

為人足智多謀,屢出奇策(六出奇計)〈鴻門宴〉時尚在項羽麾下,後離楚歸漢,在楚漢戰爭中多次解除劉邦的困境,化危機為轉機。如用反間計離間項羽、范增;以封地籠絡韓信。封曲逆侯。

劉邦軍

曹無傷

〈鴻門宴〉時為劉邦麾下職掌軍政的左司馬,他向項羽密告劉邦想要稱王,是引起鴻門宴一事的導火線。然而項羽未曾幫他隱瞞身分,導致劉邦自鴻門宴脫身後,就下令將之誅殺。(曹無傷可謂全文暗線,以其告密啟筆,以其被誅收筆)

夏侯嬰

曾任滕令,故又稱滕公。早年與擔任泗水亭長的劉邦要好,後與蕭何隨劉邦起兵。曾於征戰中,力護劉邦子女。劉邦登位後,封汝陰侯。

靳彊

秦末時響應起義,後投奔劉邦。楚漢相爭時,曾大敗項羽麾下大將鍾離昧。封汾陽侯。

紀信

楚漢滎陽之戰時,漢軍糧盡,被困城中。陳平獻計,讓身形、樣貌恰似劉邦的紀信,假扮劉邦出城詐降。劉邦得以乘隙脫逃而紀信被俘,最終被項羽燒死。因其忠烈事蹟,死後被故鄉百姓奉為城隍。

 

(三)無實際登場者

人物

事蹟

子嬰

姓嬴,秦公子。趙高殺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在位四十六天,劉邦兵至,降,秦亡。後為項羽所殺。(由於《史記》本身記載矛盾,故身分眾說紛紜,只確知為秦宗室公子)

韓王

本名韓成,出身韓國宗室,號橫陽君。秦朝末年,諸國復立,張良擁立橫陽君為韓王,收復韓國故土。後來韓王命張良隨劉邦入武關,擊破秦軍。項羽分封諸侯後,因張良相助劉邦,故懷疑韓王與劉邦有往來,將之處斬。

秦王

指秦二世胡亥。

懷王

戰國楚懷王之孫。秦末項梁起義後擁立為王,仍名楚懷王,以號召人心。後項羽尊之為義帝,迫之遷徙長沙,旋令英布派人將之擊殺於江中。

九、〈鴻門宴〉

(一)基本資料

作者

司馬遷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

體裁

史傳散文

主旨

記敘秦滅亡(西元前206年)後,項羽、劉邦在鴻門相會的始末。

背景與

內容概要

1.秦末天下大亂,六國後裔紛紛起兵,項羽和劉邦是楚國軍隊的主要將領。

2.楚懷王與諸將相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劉邦先入咸陽,並派兵據守函谷關,阻止諸侯進入。

4.項羽原本想挾優勢軍力,一舉殲滅劉邦,卻因聽信( 項伯 )之言,不用( 范增 )之計,以至於錯失良機,種下日後楚、漢相爭失敗的禍根。

特色

1.營造人物對比關係,凸顯各自特色。

2.通過細節描繪而使形象更趨逼真。

3.敘事繁略得宜,結構層次清晰。

衍生典故

後世以「鴻門宴」指(    不懷好意、居心不良的邀宴     )。

 

(二)文章結構

段落

主旨

說明

第一段

序幕

說明宴會前劉、項兩方情勢及事件的起因。

1.連用二次「大怒」寫出項羽的易怒個性。

2.對比雙方兵力差距凸顯項羽的優勢。

3.以范增的評論,營造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

第二段

預告

項伯夜訪張良,劉邦藉機透過項伯向項羽輸誠。

1.項伯的來訪為劉邦帶來轉機。

2.從劉邦的「為之奈何」可看出其窘迫與不恥下問。

3.從劉邦與項伯的應對中可看到他靈活的政治手腕。

第三段

會宴

項羽設宴款待劉邦,宴上危機四伏。

1.從對話及宴會座次可知,項羽為尊,對劉邦無所防備;劉邦為從屬,身段柔軟,能屈能伸。

2.范增三舉玉玦,凸顯出項羽的優柔寡斷。范增命項莊舞劍,則顯示出其權謀與決斷。

3.樊噲的慷慨陳情,使緊張的形勢趨於緩和。

第四段

尾聲

寫劉邦伺機脫身回營,及其後雙方的表現。

1.末以劉邦誅殺內奸作結,與宴前內容遙相呼應,也反映劉邦的果決行事,不同於項羽的優柔寡斷。

2.范增錯失刺殺劉邦的良機而指桑罵槐,顯現其急躁易怒,且不加掩飾的性格。

 

(三)〈鴻門宴〉的人物性格

 

角色

人物

個性

人物

個性

主帥

項羽

直率純真、粗疏寡謀

感情用事、剛愎自用

劉邦

能屈能伸、隨機應變

堅忍果決、知人善任

謀臣

范增

老謀深算、急躁易怒

張良

足智多謀、沉著冷靜

武將

項莊

聽命行事、機智不足

樊噲

勇猛豪邁、粗獷機智

內奸

項伯

重視情誼、公私不分

曹無傷

挑撥是非、不忠不義

 

 

十、歌詠楚漢人物的詩詞

(一)項羽

作品

關鍵字

    胡曾〈烏江〉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恥向東吳再起兵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江東子弟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江東子弟

    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江東

    項王廟聯

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

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

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

 

(二)劉邦

作品

關鍵字

  李白〈登廣武古戰場懷古〉(節錄)

赤精斬白帝,叱吒入關中。

兩龍不並躍,五緯與天同

楚滅無英圖漢興有成功

按劍清八極,歸酣歌〈大風〉

伊昔臨廣武,連兵決雌雄。

赤精斬白帝(相傳劉邦為赤帝之子,曾持劍斬殺化身白蛇的白帝。白屬西,暗指秦國,斬白蛇即是斬去秦朝氣數)、五緯與天同(《漢書•高帝紀》稱劉邦將入咸陽時,「五星聚於東井」,暗指其先得秦地,有稱帝的天命)、楚滅無英圖、漢興有成功、歌〈大風〉(〈大風歌〉,劉邦平定英布之亂後所作)

 

(三)張良

作品

關鍵字

    高啟〈讀史〉

不握兵權只坐籌,苦辭萬戶乞討留

縱令不早尋仙去,天子終無賜醢謀。

不握兵權只坐籌,苦辭萬戶乞討留(漢定天下後分封功臣,張良推辭厚賞,只求受封於留縣)、尋仙

    楊重雅〈過紫柏山謁留侯〉

圯橋進履氣恬然,胯下王孫事亦傳。

一作神仙一功狗,論人須到蓋棺年。

圯橋進履氣恬然、神仙

 

 

(四)韓信

作品

關鍵字

    包彬〈淮陰侯廟〉

鳥盡良弓勢必藏,千秋青史費評章。

區區一飯猶圖報,爭肯為臣負漢王。

區區一飯猶圖報(一飯千金)

    韓信祠聯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一知己(蕭何)、兩婦人(韓信未得志時,曾受洗衣老婦贈飯之恩,日後報以千金;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被呂后與蕭何騙入宮中賜死)

 

十一、楚漢人物相關的成語

成語

解釋

一飯千金

比喻報恩隆厚。

一諾千金

形容承諾信用高,一旦許諾別人,必定做到。(季布投靠項羽前,以行俠仗義、信守承諾聞名,楚地俗諺稱「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項羽被圍困垓下之事)

破釜沉舟

比喻下定決心、義無反顧,不留後路。(鉅鹿之戰時,項羽為使士卒拚死戰鬥,渡河之後,即將渡船弄沉,釜甑打破,以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

國士無雙

國內獨一無二的優秀人才。(蕭何稱讚韓信)

運籌帷幄

謀劃策略,通常指人善於策劃或指揮。(劉邦讚嘆張良謀劃的才能:「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錦衣夜行

表示雖然事業上有所成就,卻沒有回鄉接受親友的稱譽。(項羽)

養虎遺患

比喻不除去仇敵,將給自己留下後患。(項羽與劉邦劃定楚河漢界,停戰休兵。陳平認為如果不趁項羽兵疲馬乏時追擊,就如「養虎自遺患」,建議劉邦背棄協議,偷襲項羽)

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比喻出其不意、從旁突擊的戰略。或比喻暗中進行的活動。(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聽從韓信建議,表面上公開派人修築棧道,暗中卻由陳倉出兵,進而平定關中)

借箸代籌

比喻代人謀劃策略。(某次劉邦吃飯時,張良前來拜謁,劉邦以疑難事相商,張良於是向劉邦借筷子當籌碼來計量規劃)

胯下之辱

比喻人未顯達時,被人鄙視、譏笑,遭受恥辱。(韓信於微賤時,曾受淮陰無賴少年的侮辱,迫他由胯下爬出。)

登壇拜將

古代任命將帥時的隆重儀式。後喻指任命將帥。(蕭何向劉邦力薦韓信,並主張用「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的隆重儀式來使韓信歸心)

圯橋進履

比喻屈己尊老,求取教益。(指張良為黃石公拾鞋、穿鞋,得授兵法之事

約法三章

泛指事先約好或規定的事。(劉邦入咸陽,臨時制定三條法律,與民共守)

十面埋伏

形容被敵軍層層包圍。(傳統戲曲中以「十面埋伏」指垓下之圍一事)

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比喻任人宰割。(樊噲於鴻門宴時勸劉邦先行逃離之言)

無顏見

江東父老

指心懷羞愧,沒臉見自己人。(項羽率部殺出垓下之圍,退到烏江西岸。烏江亭長勸項羽渡江回到江東,據地為王。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

在表面事物之下隱藏了另外的意圖。

多多益善

指愈多愈好。(韓信曾說劉邦最多能統帥十萬人的部隊,但自己卻是愈多愈好)

十二、一字多義比較

字義

詞例

道歉、賠罪

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項王。

2.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表示感激、酬答

1.噲拜,起,立而飲之。

2.智深將禪杖倚了,起身,唱個喏,道:「感承施主。洒家不敢動問貴莊高姓?」(《水滸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推卻、拒絕

、閉門客。

凋零、消逝

老成凋,莫可諮詢。(連橫〈臺灣通史序〉)

詢問、問候

使君羅敷:「寧可共載不?」(〈陌上桑〉)

更換、替代

新陳代

推卻、不接受

1.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2.梁使三反,孟嘗君固不往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3.(燭之武)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告別、辭行

1.沛公曰:「今者出,未也,為之奈何?」

2.沛公不勝桮杓,不能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去。(陶淵明〈桃花源記〉)

語言、文字

1.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曹丕《典論•論文》)

2.、措

口實、話柄

欲加之罪,何患無(指存心誣陷他人,總是可以找到藉口)

解雇、解聘

退。

離開

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

2.於是遂,乃令張良留謝。

3.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湖上。(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4.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屈原〈漁父〉)

距離

1.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四十里。

2.萬餘里,故人心尚爾!(《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

除掉

1.若之何而夫貓也。(《郁離子趙人患鼠》)

2.脫衣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過去的

譬如朝露,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音( ㄉㄨㄛˋ )

推測、估算

1.我至軍中,公乃入。

2.以小人之心,君子之腹(比喻用小人狹隘的心理,去猜想君子光明磊落的心地)

測量、計算

1.先自其足,而置之其坐。(《韓非子‧鄭人買履》)

2.長絜大(測量長短大小,含有比較之意)

( ㄉㄨˋ )

量好的尺寸

寧信,無自信也。(《韓非子‧鄭人買履》)

過、經歷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限度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法制、規範

內立法,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賈誼〈過秦〉)

( ㄗㄨㄥˋ )

使……跟隨、帶領

1.沛公旦日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

2.一日,風雪嚴寒,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隨侍的人

、僕

稍次於至親的同宗親屬

李白〈春夜宴弟桃花園序〉、伯叔。

( ㄘㄨㄥˊ )

跟隨

1.張良是時沛公。

2.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依順、遵循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命、服

自、由

1.四人持劍盾步走,酈山下,道芷陽閒行。

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來。(陶淵明〈桃花源記〉)

音( ㄘㄨㄥ )

 

容不迫、容就義(為正義而安然就死)

十三、形近字辨析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ㄒㄧㄤˇ

犒勞酒食。泛指供人享用

1.旦日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2.客、以讀者。

ㄒㄧㄤˇ

聲音

1.知不可乎驟得,託遺於悲風。(蘇軾〈赤壁賦〉)

2.、不同凡

ㄒㄧㄤˋ

面向

項王、項伯東坐。

引領

導。

ㄗˋ

眼眶

1.盡裂、裂嚼齒、睚必報(指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報復)

2.乃奮臂以指撥,目光如炬。(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計算、估量

所費不

財貨

萬貫、捐

張嘴露牙的樣子

牙咧嘴。

毛病、缺失

、吹毛求、白玉微

ㄅㄧˋ

遮掩、保護

1.以身翼沛公。

2.護、遮

ㄅㄧˋ

破的、舊的

1.使史公更衣草屨。(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帚自珍。

自謙之詞

人、校、姓。

ㄅㄧˋ

有標準價格、可作交易媒介的東西

、硬、外、貨

ㄅㄧˋ

害處、毛病

病、利得失、興利除

ㄅㄧˋ

命、暴、坐以待、作法自

ㄎㄨㄞˋ

人名

、羞與(漢人韓信鄙視樊噲,不屑與他為伍。後用以指不屑與平庸的人並列)

ㄎㄨㄞˋ

介紹買賣以從中取利的人

(商人)、市(形容唯利是圖的人)

ㄎㄨㄞˋ

奸詐狡猾

ㄎㄨㄞˋ

植物名

木、紅

ㄎㄨㄞˋ

切細的肉絲

炙人口(形容為人讚賞的詩文,或流行一時的事物)、蓴(ㄔㄨㄣˊ)羹鱸(晉朝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念故鄉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比喻歸隱之思)

ㄏㄨㄟˋ

畫圖

畫、彩、描

ㄏㄨㄟˋ

一種烹飪方法。將湯汁注入鍋中慢火煮,最後勾芡而成

飯、大雜

ㄎㄨㄞˋ

砍斷

子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