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記載朝代分:
類別 |
性質 |
舉例 |
通史 |
綜貫歷代史事的史書 |
《史記》、《臺灣通史》 |
斷代史 |
專記某一朝代的歷史 |
《漢書》與各代正史 |
(二)依記載體例分:
類別 |
性質 |
舉例 |
紀傳體 |
以「人」為主,其體例創自司馬遷《史記》,為中國正史體例 |
《史記》、《漢書》等所有正史 |
編年體 |
以「時」為綱,按年月記載史事 |
《春秋》、《竹書紀年》、《資治通鑑》 |
紀事本末體 |
以「事」為綱,以一段史事之本末為一篇,可補正史專以人物為主、編年專以時間為主的不足 |
《明史紀事本末》、《左傳紀事本末》 |
方志 |
以一地為中心,記載地方文獻資料的著作,舉凡一地的沿革、物產、風俗、語言、人物等。 |
《華陽國志》、《臺灣府志》 |
國別史 |
以「國」為主,分國記載各諸侯國的史事 |
《國語》、《戰國策》 |
名稱 |
初稱《( 太史公書 )》或《( 太史公記 )》,魏晉以後,才以《史記》為其專名。(「史記」本為史書通稱) |
|
著作動機 |
1.承繼《春秋》「記史事,寓褒貶」的精神。 2.出於家學的傳承與史家的責任 《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氏世典周史……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隳(ㄏㄨㄟ)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可知司馬遷是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 此外,在〈報任安書〉中也稱:「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探究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與和諧,了解歷史的發展與變化,最終完成自成體系的獨特見解) |
|
記事範圍 |
從( 黃帝 )開始,至( 漢武帝 )為止。 |
|
體例 |
首創( 紀傳體 ),共130篇。(奠定紀傳體的典型體例,後代的史家均奉為圭臬) |
|
( 本紀 ) |
以帝王為中心,兼記天下大事,作為紀年的綱目。共12篇。 例外有三: 1.〈秦本紀〉:記周代秦國的淵源及發展。補足了秦朝帝王世系的來源,也凸顯出春秋戰國以來秦國的獨特地位。 2.〈項羽本紀〉:秦漢之際「政由羽出」,天下政權實際歸屬西楚霸王。 3.〈呂太后本紀〉:孝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三人在位共十五年,皆由呂后把持朝政,故不立孝惠本紀。 |
|
( 世家 ) |
記王侯、諸侯國的歷史。共30篇。 例外有三: 1.〈孔子世家〉:孔子雖無公侯之位,但「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雖無其位,但影響深遠,故歸入世家。 2.〈陳涉世家〉:陳涉雖無功業表現,但「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故歸入世家。 3.〈外戚世家〉:專記漢初以來后妃及其親族的興衰。由於當時外戚對政局的影響頗大,也多有輔弼之功,故歸入世家。 |
|
( 列傳 ) |
記述社會各階層的特殊人物事跡以及邊疆各國的概況。共70篇。 |
|
( 表 ) |
採表格方式,排列年代及大事,以補其他體例之不足。共10篇。 |
|
( 書 ) |
記載國家的典章制度及治政大法。共8篇。 |
|
藝術特色 |
1.敘事以人物為中心,形象刻劃生動傳神,常透過對話表現人物個性。 2.對場景氣氛的營造,或慷慨悲壯,或詼諧滑稽,恰如其分。 3.敘事中帶有濃厚抒情風格,往往藉形象的刻劃表現出對所述人物的情感與褒貶。 |
|
影響 |
1.確立「正史」的體制: 歷代自班固《漢書》以下所有「正史」的格局,基本都與《史記》相似。 2.古代散文的典範: 唐宋八大家反對駢文,提倡古文,便是以《左傳》、《史記》為標竿,至明代前後七子、清代桐城派等古文家更以《史記》為模範,影響廣泛而深遠。 3.中國小說戲劇的始祖: 《史記》好寫戲劇性的情節與場景,並善於刻劃人物,為人物設計個性化的語言之外,寫人敘事生動具體,諸如對比襯托、誇張鋪墊、心理描寫、氣氛烘托等等,為後代小說創作開風氣之先。自唐傳奇至明清小說戲曲,其精神境界、故事情節、人物性格、語氣口吻等等,多傳承自《史記》。 |
書名 |
《史記》 |
《漢書》 |
《後漢書》 |
《三國志》 |
作者 |
西漢司馬遷 |
東漢班固(其父班彪、其妹班昭與馬續亦有參與) |
南朝宋( 范曄 ) |
西晉( 陳壽 ) |
起訖 |
黃帝~漢武帝 |
漢高祖~王莽 |
東漢光武帝~漢獻帝 |
魏文帝~晉武帝元年 |
內容 |
本紀、表、書、世家、列傳 |
本紀、表、志、列傳(「志」即「書」,無世家) |
本紀、志、列傳 |
〈魏書〉有紀、列傳,〈蜀書〉、〈吳書〉只有列傳 |
體例 |
紀傳體 |
紀傳體 |
紀傳體 |
紀傳體 |
性質 |
1.通史 2.私修史書 |
1.斷代史 2.私修史書 |
1.斷代史 2.私修史書 |
1.斷代史 2.私修史書 |
價值 |
1.通史之祖 2.紀傳體之祖 3.金聖歎列為( 六才子書 )之一 |
1.( 斷代史 )之祖 2.始創〈藝文志〉,為中國現存最早之圖書目錄,反映古代學術概況與書籍流通的情形 |
1.取代《東觀漢記》而為正史 2.獨創〈黨錮〉、〈獨行〉、〈逸民〉、〈列女〉等傳,為後代紀傳體史書所沿用 |
1.裴松之作注,資料宏富,價值高於三國志 2.分〈魏書〉、〈蜀書〉、〈吳書〉三部分。因以魏為正統,所以〈魏書〉有紀,蜀、吳則無 |
特色 |
文筆雄深雅健,善敘事理 |
語言精鍊,敘事詳密 |
編次得當,文章雅練 |
四史之中最為簡略 |
◎附註:《史記》、《漢書》於史學上齊名,並稱「史漢」,作者並稱「馬班」、「遷固」。 |
第一部記言體史書 |
《( 尚書 )》 |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
《( 春秋 )》(孔子) |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
《( 資治通鑑 )》(北宋•司馬光) |
第一部國別史 |
《( 國語 )》 |
第一部紀傳體史書 |
《( 史記 )》(西漢•司馬遷) |
第一部斷代史 |
《( 漢書 )》(東漢•班固) |
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 |
《通鑑紀事本末》(南宋•袁樞) |
第一部史評專書 |
《史通》(唐•劉知幾) |
第一部官修正史 |
《晉書》(唐•房玄齡、褚遂良) |
唐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原名《五代史記》) |
時代 |
西漢 |
字號 |
字( 子長 ) |
經歷 |
1.家學淵源,又曾師從孔安國、董仲舒等當代大儒,學識淵博、胸懷宏闊。 2.二十歲南遊江、淮,亦曾隨武帝多次巡遊,並奉命出使西南夷,足跡遍及天下。 3.繼其父司馬談之職為( 太史令 )(職掌天文曆法,與記事無關),得以盡覽公家收藏的圖籍檔案。(《史記》的撰述,約始於此時) 4.因( 李陵 )事入獄,受宮刑。以《史記》草創未就,因而忍受屈辱,發憤著述。 |
文風與 成就 |
1.撰寫《史記》時,首創「紀傳體」,不汲汲於瑣碎史料的堆砌,而是以( 人物 )為中心貫串歷史脈絡,宏觀地論述歷史。 2.其文語言精煉,氣勢雄偉,引人入勝,後人推之為中國( 史傳 )文學的典範。 |
相關評論 |
1.韓愈曾以「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讚譽柳宗元的文學風格。 2.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3.曾國藩〈送周荇農南歸序〉:「漢以來為文者,莫善於司馬遷。遷之文,其積句也皆奇,而義必相輔,氣不孤伸。」 |
作品 |
關鍵字 |
秦觀〈司馬遷〉 子長少不羈,發軔遍丘壑。晚遭李陵禍,憤悱思遠託。 高詞振幽光,直筆誅隱惡。馳騁數千載,貫穿百家作。 至今青簡上,文彩炳金雘。高才忽小疵,難用常情度。 譬彼海運鵬,豈復顧矰繳?區區班叔皮,未易議疏略。 |
子長、晚遭李陵禍、直筆誅隱惡 |
宋湘〈司馬遷〉 六經以外文章盡,三代而還世變興。 天扶日月風雲氣,史有龍門詩少陵。 |
史有龍門(司馬遷生於陜西夏陽,附近有龍門山,故司馬遷於〈太史公自序〉中自稱「遷生龍門」) |
郭沫若題司馬遷墓 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識空前富,文章百代雄。 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
龍門有靈秀、千秋太史公、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指為李陵事受刑,發憤著述) |
蒲松齡〈頌司馬遷〉 一代君權痛蠶室,千秋史筆溯龍門。 |
蠶室(執行宮刑的獄室)、千秋史筆溯龍門。 |
司馬遷墓聯 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 |
字詞補充注釋:
1.秦觀〈司馬遷〉語譯:
司馬遷年少時俊秀脫俗,出行遊歷,足跡踏遍天下。晚年因李陵案而受刑,心中鬱悶憤慨,只能找尋高遠的寄託。他以高妙的文詞讚揚品德高潔之士,用事實的紀錄譴責鮮為人知的惡行。《史記》所載橫跨數千年,思想內容貫串諸子百家。他的作品直到如今,看來仍文彩輝煌,像是用金漆書寫一樣。才華優越的他不須在乎些微的瑕疵,無法用一般的情理去衡量。就好像那振翅能使海水揚波、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鯤鵬,又何需注意獵人的弓箭呢。憑班彪那微小憨愚的才智,實在難以去評論《史記》是否粗疏簡略。(班叔皮,即班彪,叔皮是他的字。《漢書•司馬遷傳贊》中,有班彪、班固父子對《史記》的批評,認為司馬遷的節錄取材,過於粗疏簡略,甚至互相牴觸,價值觀也與傳統儒家不同)
2.發軔: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子開始行動。引申為出發、啟程,或指事物的開端。軔,阻止車輪滑轉的橫木。(詩中指司馬遷出門遊歷)
3.金雘:金色的顏料。雘,音ㄏㄨㄛˋ。
4.海運鵬:即《莊子•逍遙遊》中的鯤鵬。海運,指鯤鵬在海面上振翅飛行時,使水發生波動。
5.矰繳:繫有絲繩的射鳥工具。後也用於比喻設計害人的陷阱。矰繳,音ㄗㄥ ㄓㄨㄛˊ。
6.鍾毓:鍾靈毓秀,指美好的風土環境誕生出優秀傑出的人才。
7.尼父:孔子。
8.霄漢:天際。
(一)鴻門宴之前
1.劉邦先入關之因:秦末朝廷出兵鎮壓各地起義。秦將章邯擊敗因連勝而驕的項梁後,轉而攻打北邊的趙國,圍趙王於鉅鹿城中。趙國連連向起義軍盟主楚懷王求救,懷王便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讓他們北上救趙。同時命劉邦西進,直逼關中。當時秦軍勢力尚大,雖懷王宣告先入關中者為王,但仍沒有將領願意前去攻打。惟項羽因痛恨秦軍擊殺項梁(項羽的叔父),便要求與劉邦同攻關中。此時懷王身邊將領多認為秦朝人民長久苦於君主的暴虐,而項羽亦行事殘暴,常坑殺敵兵、趕盡殺絕,可能激起反抗,不如改派有寬厚長者形象的劉邦去,說不定不行暴力之事就能攻下關中。所以懷王最終並未答應項羽的要求。項羽在趙國擊敗秦軍的主力部隊後,再轉向前往關中,因此比劉邦晚了一步。
2.約法三章:劉邦進入關中後,秦王子嬰出城投降。劉邦並未殺子嬰,僅交由隨行官員看管,自己卻打算入住秦王宮殿,享受一番。樊噲與張良勸諫劉邦,不可因貪圖享受而失去人心。劉邦聽其言,於是下令封閉宮室,退軍霸上,並召集關中父老,廢除嚴苛的秦法,宣布三條新法:「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殺人者處死,傷人及偷東西的各給予適當的處罰)並說明不會傷害百姓。百姓歡喜,帶來牛羊要犒賞將士。劉邦也推辭不受,表示軍糧充足,不希望造成百姓的負擔。劉邦因此順利攏絡了關中地區的人心,當地百姓「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二)鴻門宴之後
1.錦衣夜行、沐猴而冠:項羽進入關中後,大屠咸陽城,殺子嬰,燒宮室,大火三月不滅。又收其寶物、美女,欲東歸彭城。秦地民眾大失所望。有人勸項羽:「關中山川險要,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以此為都,可以稱王天下。」但項羽已燒毀宮室,又思鄉情切,便說:「富貴不歸故鄉,如穿著錦衣在夜間行走,誰能看得見啊!」(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那人嘆道:「人家都說楚國人目光短淺、虛有其表,就像獼猴戴上帽子一般,始終成不了人,看來果真如此。」(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了,一怒之下就把他烹殺了。
(一)主要角色
所屬勢力 |
人物 |
事蹟 |
項羽軍 |
項羽 |
名籍,字羽,出生楚國將門世家。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少時見秦始皇出巡,稱「彼可取而代之」。秦末隨叔父項梁起兵,數次大破秦軍。後自立為「西楚霸王」。楚漢戰爭中,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
項伯 |
名纏,字伯。為項羽叔父。早年曾犯殺人罪而受張良庇護,故兩人交情友好。楚亡後,劉邦感念項伯於鴻門宴時相救之恩,封射陽侯,賜姓劉。 |
|
范增 (亞父) |
項羽麾下首席謀士。投靠項梁時已高齡七十,素好奇計,擁立楚懷王以凝聚軍心即出自他的規劃,被項羽尊為「亞父」(意謂尊敬范增僅次於尊敬自己的父親)。後因陳平的離間計,大怒之下告老還鄉,病死於歸鄉途中。 |
|
項莊 |
項羽堂弟。〈鴻門宴〉中受范增命令,假舞劍之名,伺機行刺劉邦,然因項伯的掩護阻擋,未能成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
劉邦軍 |
劉邦 (沛公) |
字季,沛縣人。初為泗水亭長,曾遇始皇出巡,感嘆「大丈夫當如是也」。秦末時起兵於沛縣,人稱「沛公」。鴻門宴後,項羽未履行懷王之約,反將劉邦封至巴蜀漢中,號為漢王。後劉邦與項羽爭逐天下成功,建立漢朝,為漢高祖,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 |
張良 |
字子房。先祖世代輔韓,韓亡之後,使人刺秦皇於博浪沙,不成,隱於下邳。相傳曾得圯上老人傳授《太公兵法》,後為劉邦謀臣。封留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晚好黃老,卒諡文成。 |
|
樊噲 |
沛人,屠狗出身,是呂后的妹夫,劉邦的連襟。後從劉邦起兵。入咸陽滅秦後,與張良勸劉邦勿貪享受,封閉宮室府庫。封舞陽侯。諡武侯。 |
(二)次要角色
所屬勢力 |
人物 |
事蹟 |
項羽軍 |
英布 (當陽君) |
早年曾受黥刑(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故又稱「黥布」。秦末時投靠項梁,號當陽君。隨項羽破秦後,受封九江王。後又降漢,劉邦定天下後,改封淮南王。因見韓信、彭越等功臣相繼被殺,恐亦遭誅戮,乃起兵叛亂,事敗被殺。 |
陳平 |
為人足智多謀,屢出奇策(六出奇計)。〈鴻門宴〉時尚在項羽麾下,後離楚歸漢,在楚漢戰爭中多次解除劉邦的困境,化危機為轉機。如用反間計離間項羽、范增;以封地籠絡韓信。封曲逆侯。 |
|
劉邦軍 |
曹無傷 |
〈鴻門宴〉時為劉邦麾下職掌軍政的左司馬,他向項羽密告劉邦想要稱王,是引起鴻門宴一事的導火線。然而項羽未曾幫他隱瞞身分,導致劉邦自鴻門宴脫身後,就下令將之誅殺。(曹無傷可謂全文暗線,以其告密啟筆,以其被誅收筆) |
夏侯嬰 |
曾任滕令,故又稱滕公。早年與擔任泗水亭長的劉邦要好,後與蕭何隨劉邦起兵。曾於征戰中,力護劉邦子女。劉邦登位後,封汝陰侯。 |
|
靳彊 |
秦末時響應起義,後投奔劉邦。楚漢相爭時,曾大敗項羽麾下大將鍾離昧。封汾陽侯。 |
|
紀信 |
楚漢滎陽之戰時,漢軍糧盡,被困城中。陳平獻計,讓身形、樣貌恰似劉邦的紀信,假扮劉邦出城詐降。劉邦得以乘隙脫逃而紀信被俘,最終被項羽燒死。因其忠烈事蹟,死後被故鄉百姓奉為城隍。 |
(三)無實際登場者
人物 |
事蹟 |
子嬰 |
姓嬴,秦公子。趙高殺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在位四十六天,劉邦兵至,降,秦亡。後為項羽所殺。(由於《史記》本身記載矛盾,故身分眾說紛紜,只確知為秦宗室公子) |
韓王 |
本名韓成,出身韓國宗室,號橫陽君。秦朝末年,諸國復立,張良擁立橫陽君為韓王,收復韓國故土。後來韓王命張良隨劉邦入武關,擊破秦軍。項羽分封諸侯後,因張良相助劉邦,故懷疑韓王與劉邦有往來,將之處斬。 |
秦王 |
指秦二世胡亥。 |
懷王 |
戰國楚懷王之孫。秦末項梁起義後擁立為王,仍名楚懷王,以號召人心。後項羽尊之為義帝,迫之遷徙長沙,旋令英布派人將之擊殺於江中。 |
(一)基本資料
作者 |
司馬遷 |
出處 |
《史記•項羽本紀》 |
體裁 |
史傳散文 |
主旨 |
記敘秦滅亡(西元前206年)後,項羽、劉邦在鴻門相會的始末。 |
背景與 內容概要 |
1.秦末天下大亂,六國後裔紛紛起兵,項羽和劉邦是楚國軍隊的主要將領。 2.楚懷王與諸將相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劉邦先入咸陽,並派兵據守函谷關,阻止諸侯進入。 4.項羽原本想挾優勢軍力,一舉殲滅劉邦,卻因聽信( 項伯 )之言,不用( 范增 )之計,以至於錯失良機,種下日後楚、漢相爭失敗的禍根。 |
特色 |
1.營造人物對比關係,凸顯各自特色。 2.通過細節描繪而使形象更趨逼真。 3.敘事繁略得宜,結構層次清晰。 |
衍生典故 |
後世以「鴻門宴」指( 不懷好意、居心不良的邀宴 )。 |
(二)文章結構
段落 |
主旨 |
說明 |
第一段 序幕 |
說明宴會前劉、項兩方情勢及事件的起因。 |
1.連用二次「大怒」寫出項羽的易怒個性。 2.對比雙方兵力差距凸顯項羽的優勢。 3.以范增的評論,營造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 |
第二段 預告 |
項伯夜訪張良,劉邦藉機透過項伯向項羽輸誠。 |
1.項伯的來訪為劉邦帶來轉機。 2.從劉邦的「為之奈何」可看出其窘迫與不恥下問。 3.從劉邦與項伯的應對中可看到他靈活的政治手腕。 |
第三段 會宴 |
項羽設宴款待劉邦,宴上危機四伏。 |
1.從對話及宴會座次可知,項羽為尊,對劉邦無所防備;劉邦為從屬,身段柔軟,能屈能伸。 2.范增三舉玉玦,凸顯出項羽的優柔寡斷。范增命項莊舞劍,則顯示出其權謀與決斷。 3.樊噲的慷慨陳情,使緊張的形勢趨於緩和。 |
第四段 尾聲 |
寫劉邦伺機脫身回營,及其後雙方的表現。 |
1.末以劉邦誅殺內奸作結,與宴前內容遙相呼應,也反映劉邦的果決行事,不同於項羽的優柔寡斷。 2.范增錯失刺殺劉邦的良機而指桑罵槐,顯現其急躁易怒,且不加掩飾的性格。 |
(三)〈鴻門宴〉的人物性格
|
楚 |
漢 |
||
角色 |
人物 |
個性 |
人物 |
個性 |
主帥 |
項羽 |
直率純真、粗疏寡謀 感情用事、剛愎自用 |
劉邦 |
能屈能伸、隨機應變 堅忍果決、知人善任 |
謀臣 |
范增 |
老謀深算、急躁易怒 |
張良 |
足智多謀、沉著冷靜 |
武將 |
項莊 |
聽命行事、機智不足 |
樊噲 |
勇猛豪邁、粗獷機智 |
內奸 |
項伯 |
重視情誼、公私不分 |
曹無傷 |
挑撥是非、不忠不義 |
(一)項羽
作品 |
關鍵字 |
胡曾〈烏江〉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
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恥向東吳再起兵 |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江東子弟 |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
江東子弟 |
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項羽、江東 |
項王廟聯 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 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 |
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 |
(二)劉邦
作品 |
關鍵字 |
李白〈登廣武古戰場懷古〉(節錄) 赤精斬白帝,叱吒入關中。 兩龍不並躍,五緯與天同。 楚滅無英圖,漢興有成功。 按劍清八極,歸酣歌〈大風〉。 伊昔臨廣武,連兵決雌雄。 |
赤精斬白帝(相傳劉邦為赤帝之子,曾持劍斬殺化身白蛇的白帝。白屬西,暗指秦國,斬白蛇即是斬去秦朝氣數)、五緯與天同(《漢書•高帝紀》稱劉邦將入咸陽時,「五星聚於東井」,暗指其先得秦地,有稱帝的天命)、楚滅無英圖、漢興有成功、歌〈大風〉(〈大風歌〉,劉邦平定英布之亂後所作) |
(三)張良
作品 |
關鍵字 |
高啟〈讀史〉 不握兵權只坐籌,苦辭萬戶乞討留。 縱令不早尋仙去,天子終無賜醢謀。 |
不握兵權只坐籌,苦辭萬戶乞討留(漢定天下後分封功臣,張良推辭厚賞,只求受封於留縣)、尋仙 |
楊重雅〈過紫柏山謁留侯〉 圯橋進履氣恬然,胯下王孫事亦傳。 一作神仙一功狗,論人須到蓋棺年。 |
圯橋進履氣恬然、神仙 |
(四)韓信
作品 |
關鍵字 |
包彬〈淮陰侯廟〉 鳥盡良弓勢必藏,千秋青史費評章。 區區一飯猶圖報,爭肯為臣負漢王。 |
區區一飯猶圖報(一飯千金) |
韓信祠聯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
一知己(蕭何)、兩婦人(韓信未得志時,曾受洗衣老婦贈飯之恩,日後報以千金;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被呂后與蕭何騙入宮中賜死) |
成語 |
解釋 |
一飯千金 |
比喻報恩隆厚。 |
一諾千金 |
形容承諾信用高,一旦許諾別人,必定做到。(季布投靠項羽前,以行俠仗義、信守承諾聞名,楚地俗諺稱「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
四面楚歌 |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項羽被圍困垓下之事) |
破釜沉舟 |
比喻下定決心、義無反顧,不留後路。(鉅鹿之戰時,項羽為使士卒拚死戰鬥,渡河之後,即將渡船弄沉,釜甑打破,以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 |
國士無雙 |
國內獨一無二的優秀人才。(蕭何稱讚韓信) |
運籌帷幄 |
謀劃策略,通常指人善於策劃或指揮。(劉邦讚嘆張良謀劃的才能:「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錦衣夜行 |
表示雖然事業上有所成就,卻沒有回鄉接受親友的稱譽。(項羽) |
養虎遺患 |
比喻不除去仇敵,將給自己留下後患。(項羽與劉邦劃定楚河漢界,停戰休兵。陳平認為如果不趁項羽兵疲馬乏時追擊,就如「養虎自遺患」,建議劉邦背棄協議,偷襲項羽) |
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
比喻出其不意、從旁突擊的戰略。或比喻暗中進行的活動。(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聽從韓信建議,表面上公開派人修築棧道,暗中卻由陳倉出兵,進而平定關中) |
借箸代籌 |
比喻代人謀劃策略。(某次劉邦吃飯時,張良前來拜謁,劉邦以疑難事相商,張良於是向劉邦借筷子當籌碼來計量規劃) |
胯下之辱 |
比喻人未顯達時,被人鄙視、譏笑,遭受恥辱。(韓信於微賤時,曾受淮陰無賴少年的侮辱,迫他由胯下爬出。) |
登壇拜將 |
古代任命將帥時的隆重儀式。後喻指任命將帥。(蕭何向劉邦力薦韓信,並主張用「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的隆重儀式來使韓信歸心) |
圯橋進履 |
比喻屈己尊老,求取教益。(指張良為黃石公拾鞋、穿鞋,得授兵法之事) |
約法三章 |
泛指事先約好或規定的事。(劉邦入咸陽,臨時制定三條法律,與民共守) |
十面埋伏 |
形容被敵軍層層包圍。(傳統戲曲中以「十面埋伏」指垓下之圍一事) |
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
比喻任人宰割。(樊噲於鴻門宴時勸劉邦先行逃離之言) |
無顏見 江東父老 |
指心懷羞愧,沒臉見自己人。(項羽率部殺出垓下之圍,退到烏江西岸。烏江亭長勸項羽渡江回到江東,據地為王。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 |
在表面事物之下隱藏了另外的意圖。 |
多多益善 |
指愈多愈好。(韓信曾說劉邦最多能統帥十萬人的部隊,但自己卻是愈多愈好) |
十二、一字多義比較
字 |
字義 |
詞例 |
謝 |
道歉、賠罪 |
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2.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
表示感激、酬答 |
1.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2.智深將禪杖倚了,起身,唱個喏,謝道:「感承施主。洒家不敢動問貴莊高姓?」(《水滸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
|
推卻、拒絕 |
婉謝、閉門謝客。 |
|
凋零、消逝 |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連橫〈臺灣通史序〉) |
|
詢問、問候 |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陌上桑〉) |
|
更換、替代 |
新陳代謝。 |
|
辭 |
推卻、不接受 |
1.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2.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3.(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告別、辭行 |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2.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陶淵明〈桃花源記〉) |
|
語言、文字 |
1.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曹丕《典論•論文》) 2.言辭、措辭。 |
|
口實、話柄 |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指存心誣陷他人,總是可以找到藉口)。 |
|
解雇、解聘 |
辭退。 |
|
去 |
離開 |
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2.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3.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4.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屈原〈漁父〉) |
距離 |
1.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2.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 |
|
除掉 |
1.若之何而去夫貓也。(《郁離子•趙人患鼠》) 2.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
|
過去的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
|
度 |
音( ㄉㄨㄛˋ ) |
|
推測、估算 |
1.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2.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比喻用小人狹隘的心理,去猜想君子光明磊落的心地)。 |
|
測量、計算 |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韓非子‧鄭人買履》) 2.度長絜大(測量長短大小,含有比較之意)。 |
|
音( ㄉㄨˋ ) |
||
量好的尺寸 |
寧信度,無自信也。(《韓非子‧鄭人買履》) |
|
過、經歷 |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
限度 |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
法制、規範 |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賈誼〈過秦〉) |
|
從 |
音( ㄗㄨㄥˋ ) |
|
使……跟隨、帶領 |
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 2.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
|
隨侍的人 |
侍從、僕從。 |
|
稍次於至親的同宗親屬 |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從伯叔。 |
|
音( ㄘㄨㄥˊ ) |
||
跟隨 |
1.張良是時從沛公。 2.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
|
依順、遵循 |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從命、服從。 |
|
自、由 |
1.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閒行。 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陶淵明〈桃花源記〉) |
|
音( ㄘㄨㄥ ) |
||
|
從容不迫、從容就義(為正義而安然就死)。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饗 |
ㄒㄧㄤˇ |
犒勞酒食。泛指供人享用 |
1.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2.宴饗、饗客、以饗讀者。 |
響 |
ㄒㄧㄤˇ |
聲音 |
1.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軾〈赤壁賦〉) 2.聲響、不同凡響。 |
嚮 |
ㄒㄧㄤˋ |
面向 |
項王、項伯東嚮坐。 |
引領 |
嚮導。 |
||
眥 |
ㄗˋ |
眼眶 |
1.目眥盡裂、裂眥嚼齒、睚眥必報(指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報復)。 2.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貲 |
ㄗ |
計算、估量 |
所費不貲。 |
財貨 |
家貲萬貫、捐貲。 |
||
齜 |
ㄗ |
張嘴露牙的樣子 |
齜牙咧嘴。 |
疵 |
ㄘ |
毛病、缺失 |
瑕疵、吹毛求疵、白玉微疵。 |
蔽 |
ㄅㄧˋ |
遮掩、保護 |
1.以身翼蔽沛公。 2.掩蔽、蔽護、遮蔽。 |
敝 |
ㄅㄧˋ |
破的、舊的 |
1.使史公更敝衣草屨。(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敝帚自珍。 |
自謙之詞 |
敝人、敝校、敝姓。 |
||
幣 |
ㄅㄧˋ |
有標準價格、可作交易媒介的東西 |
錢幣、硬幣、外幣、貨幣。 |
弊 |
ㄅㄧˋ |
害處、毛病 |
弊病、利弊得失、興利除弊。 |
斃 |
ㄅㄧˋ |
死 |
斃命、暴斃、坐以待斃、作法自斃。 |
噲 |
ㄎㄨㄞˋ |
人名 |
樊噲、羞與噲伍(漢人韓信鄙視樊噲,不屑與他為伍。後用以指不屑與平庸的人並列)。 |
儈 |
ㄎㄨㄞˋ |
介紹買賣以從中取利的人 |
商儈(商人)、市儈(形容唯利是圖的人)。 |
獪 |
ㄎㄨㄞˋ |
奸詐狡猾 |
狡獪、黠獪。 |
檜 |
ㄎㄨㄞˋ |
植物名 |
檜木、紅檜。 |
膾 |
ㄎㄨㄞˋ |
切細的肉絲 |
膾炙人口(形容為人讚賞的詩文,或流行一時的事物)、蓴(ㄔㄨㄣˊ)羹鱸膾(晉朝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念故鄉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比喻歸隱之思)。 |
繪 |
ㄏㄨㄟˋ |
畫圖 |
繪畫、彩繪、描繪。 |
燴 |
ㄏㄨㄟˋ |
一種烹飪方法。將湯汁注入鍋中慢火煮,最後勾芡而成 |
燴飯、大雜燴。 |
劊 |
ㄎㄨㄞˋ |
砍斷 |
劊子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