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荀子》

作者

荀況

名稱

西漢劉向校訂時稱為《( 孫卿新書 )》,《漢書•藝文志》中載為《孫卿子》。唐代楊倞作注時改稱《荀子》。

內容

1.韻文:如〈成相篇〉、〈賦篇〉等。

2.雜論或以對話寫成的短篇故事:如〈大略篇〉等六篇。

3.理論文章:又可分為政論文或學術論文;體製弘富,論述清晰,無論在邏輯推演或修辭藝術上,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特色

形式

每篇文章都有點明宗旨的標題、系統周詳的理論闡述及完整的結構。

標誌了諸子散文已經從語錄體發展成為長篇的專題論文

風格

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善於譬喻,語言精鍊。

對後世的說理文章(論辯體)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重要學說

人定勝天

1.批判傳統儒家「天命」、墨家「天志」等「意志天」(認為天有意志,主宰自然人事變化)的觀念,以及道家否定人為的消極態度。

2.主張「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破除「自然天」的迷信,並倡導善用自然、改造自然、事在人為的積極進取精神。

化性起偽

1.否定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指後天的人為),主張禮、法結合以教化百姓。

2.認為人們在後天的陶冶下,通過學習和修養,可以化惡性為善德,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這就是「化性起偽」。

法後王

1.提出「法後王」的說法。所謂的「先王」是指堯舜等上古先王,「後王」則是近代的聖賢明君,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

2.荀子並非否定先王,而是認為上古事跡大多失傳失真,不足效法,故主張效法時代較近的「後王」,較符合實際。

隆禮

1.因人性本惡,故荀子主張用禮矯治人的情性,人依禮行事,社會就能治而不亂。

2.荀子所說的禮可以用來正名分、別貴賤、定長幼,希望透過禮制法度,使人各守本分,各得其宜。

國學地位

1.每篇均有一中心主旨,議論嚴謹,架構完整,開以專著建立一家之言的先河。

2.〈天論篇〉等以「論」為題,成為後世「論」此一文體的鼻祖。

3.〈賦篇〉是最早以「賦」命名的作品。

4.與《論語》、《孟子》相較,《荀子》的語言已脫離了單純記錄口語的形式,開始有意講究修辭。尤其是排比和駢偶,形式多樣,運用純熟,在先秦散文中首屈一指。

5.主性惡,強調以( 禮法 )制約人性,為韓非由儒入法提供可循的線索。

後人評論

郭沫若《十批判書•荀子的批判》:

荀子的文章頗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長於文藝,在先秦諸子中與孟子、莊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傳是他的弟子的韓非,也可以稱之為四大臺柱了。孟文的犀利、莊文的恣肆、荀文的渾厚、韓文的峻峭,單拿文章來講,實在是各有千秋。

       

二、荀子與孟子的比較

(一)基本資料

人物

荀子

孟子

時代

戰國趙人,稍晚於孟子。

戰國鄒人

字號

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也作「孫卿」。(一說是因方音不同所造成的兩種不同寫法,一說是為避漢宣帝劉詢諱而改稱「孫」,大體而言皆是由於荀、孫二字古音相近之故)

名軻。

經歷

1.五十歲遊齊,在( 稷下 )學宮講學,並充任客卿性質的列大夫。

2.後遭人排擠,離齊入楚,楚相春申君任為( 蘭陵 )令。

3.春申君死後,荀子免官定居蘭陵,著述講學以終。

4.弟子以( 韓非 )、( 李斯 )最為著名。

1.成長過程得力於母親的教誨,留下( 孟母三遷 )和「斷機杼」等典故。

2.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以繼承並發揚孔子學說自任。

3.曾遊歷諸國,希望施展抱負,但其主張被認為不切實際,未獲重用。

4.後返國與弟子萬章等人著書立說而終。

地位

與孟子並稱,為儒家兩大宗派。

後世尊稱為「( 亞聖 )」。

作品

《荀子》

《孟子》

 

(二)思想內容

人物

荀子

孟子

天道觀

自然的天,天人分離,天行有常

道德的天

人性論

人性本(  ),人有「好利」、「疾惡」、「耳目之欲」諸惡端

主張人性本(  ),人與生俱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

中心

思想

強調(  ),為治世治人的最佳工具

強調( 義 ),行為須合乎正道

政治

1.主張禮治、重法

2.尊君

3.法後王(文王、武王)

4.偏重「齊之以禮」

1.主張( 仁政 )、王道

2.民貴君輕

3.法先王(堯、舜)

4.偏重「道之以德」

教育

1.教育的目的:化性起偽、積善成德

2.重視為學的方法和態度,要「積學」和「專一」

1.教育的目的:求良心的自覺

2.為學態度力求專一與有恆

 

三、〈勸學〉

出處

節錄自《荀子•勸學篇》(為《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

主旨

勉勵世人為學向善,( 積善 )以成德。

理論淵源

《荀子•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由上可知,句中「偽」指的是後天的人為,即是經過學習、實踐的結果。在荀子看來,「學」是改造人性之惡,成就道德君子的不二法門。這樣的道德實踐過程,即是儒家的「修身」歷程。

章法特色

1.善用淺顯的( 譬喻 )

藉具體事物說明抽象道理,淺顯貼切,讓人更易了解、接受,達到「勸」的目的。

2.多用排比與對偶:

「排比」的運用使得全文理氣連貫,增強文章氣勢和雄辯色彩。「對偶」則增添了文學韻味,豐富了文章詞采。

3.對比鮮明的論述:

文中多處採用對比例證凸顯論點,如「騏驥」與「駑馬」、「螾」與「蟹」、「螣蛇」與「梧鼠」等,形成了強烈的映襯效果,使得論點更加堅固而無可辯駁。

段落結構

段落

段旨

說明

1

論學的必要

點出「學不可以已」(終身學習)的原因:學習可以改善本性。

2

論學的重要

說明君子的成就來自後天的學習(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

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

說明君子修道立德要注意生活環境,要親近良師益友(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4

強調學習的方向要正確

人的榮辱取決於行為,如想要遠離禍患,就須把握正確的學習方向(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5

論學的態度(強調「累積」與「專一」)

說明為學積善之法在態度專一,強調恆心、毅力的重要。(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6

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說明學有所成,聲名自彰(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7

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1.進程:始乎( 誦經 ),終乎( 讀禮 )。

2.目標:以( 聖人 )為終極目標(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3.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與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構成首尾照應。

 

四、其他儒家「勸學」的著名比喻

禮記學記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語譯:玉不經琢磨,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不會明白道理。

2.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語譯:雖然有好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美好。

3.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

語譯:善於發問的人,像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較軟的部位開始,而及於較硬的節目,時間久了,木頭自然脫落分解;不善發問的人剛好相反。善於答問的人,有如撞鐘,輕輕敲打,鐘聲較小,重重敲打,鐘聲較大;一定要打鐘的人從容不迫,鐘聲才會悠揚無盡。不善答問的人剛好相反。

4.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語譯:好鐵匠的兒子,一定先學做皮衣;好弓匠的兒子,一定先學做畚箕;剛學駕車的小馬都先繫在車子後。君子了解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學習的志向了。

5.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語譯:古代的求學者,能夠透過事物的類比來認知事理。鼓聲不在五聲宮、商、角、徵、羽之內,但是五聲沒有鼓的調節就不諧和;水的顏色不在五色(青、黃、赤、白、黑)之內,然而五色沒有水的調勻就不鮮明;學習不在五官之內,然而五官的功能,沒有經過學習就不靈;老師不在五服(古代喪禮分有五等喪服,依親疏不同而有差別。此處泛指遠近親屬)之內,但是沒有老師的教誨,五服之內的親屬就不能相親愛。

 

(二)《說苑•建本》

1.人皆知以食愈飢,莫知以學愈愚。

語譯:人們都知道用進食解決飢餓,卻不知道靠學習解決愚蒙無知。

2.砥礪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詩書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厲心。

語譯:磨刀石本身並非刀劍,卻可以磨利刀劍;所有的書本學問都不是我,卻可以砥礪吾人的心志。

3.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榮名,而不好問訊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騏驥雖疾,不遇伯樂,不致千里;干將雖利,非人力不能自斷焉;烏號之弓雖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聖。水積成川,則蛟龍生焉;土積成山,則豫樟生焉;學積成聖,則富貴尊顯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臺廟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訊問者智之本,思慮者智之道也。

語譯:士人若想發揮才智的極致來留名後世,卻不喜歡向人學習,就無異於砍斷智慧的根本、堵住智慧的源頭,將憑什麼立身於世?騏驥跑得再快,不碰到伯樂,沒機會走千里路;寶劍再利,如果沒有人力揮動它,不會自動去砍斷東西;寶弓再精良,如果不經過人為的校正,無法自動校正;人的資質再優秀,如果不努力求學,無法達到最高成就。水積成了河川,就引來蛟龍;土積成了山丘,就長出豫樟樹;學習積成了聖德,就有了富貴尊榮。價值千金的皮裘,不只來自一隻狐皮拼成的;大廟的屋椽,不只來自一棵樹木的枝幹;聖王的道理,不是只來自一個人的智慧。所以說:學習是求知的根本,思考是求知的方法。

4.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劍。」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請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子路曰:「學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友,則失德。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反於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且近於刑!君子不可以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又何學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語譯:孔子問子路:「你喜歡什麼?」子路說:「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你這個。以你的資質,再加上學習,成就便無人能及了!」子路說:「學習真有好處嗎?」孔子說:「人主沒有直諫的大臣,政治就要敗壞;士人沒有規過的朋友,品德就會敗壞。駕馭疾奔的馬不能丟開鞭子,已經定型的弓就不必再校正。木材經過繩墨,就會筆直;人接受忠告,就能完美。吸收知識,注重學問,還有什麼不能成功?毀棄仁義,厭惡士人,將會招來刑辱。所以君子不能不學習。」子路說:「南山的竹子,不必加工自然挺直;砍下來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這哪裡是學習的結果?」孔子說:「在箭尾裝上羽毛,把箭頭磨得鋒利,不是射得更深嗎?」子路拜謝說:「敬領老師的教誨!」

5.河間獻王曰:「湯稱學聖王之道者,譬如日焉;靜居獨思,譬如火焉。夫捨學聖王之道,若捨日之光,何乃獨思火之明也,可以見小耳,未可用大知。惟學問可以廣明德慧也。」

語譯:河間獻王說:「商湯認為:學習聖王之道,就像迎來日光;只思考而不學習,就像用燈火照明一樣。人如果不學習聖王之道,就像是捨棄太陽的光明一樣,只憑藉思考所得的像燈火一般的知識,就只能照見小地方,無法表現大智慧。也只有透過學習才可以有效發揮聰明才智。」

6.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語譯:晉平公問師曠道:「我到了七十歲才想學習,恐怕是太晚了!」師曠說:「既然『晚』,為什麼不點亮燈燭?」平公說:「哪有做人臣子的還拿君主開玩笑?」師曠說:「我這個失明的小臣怎敢開主上的玩笑?只是我聽說:年輕時好學,像早晨初升的太陽帶來明亮;中年好學,像正午的陽光照遍大地;老年好學,像點燃燈燭照亮暗路。有燈燭照路比摸黑行走好多了!」平公說:「講得真好!」

五、重點修辭──設喻說理

  〈勸學〉一文善於多方設喻,以及利用事物間的相似性類推比較,以說明抽象的道理,下列歸納主要設喻句的意旨如下:

文句

意旨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後天學習比先天資質重要,透過學習能使本性更出色。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物以性近,事以類從。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

禍福自取,榮辱自招。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強調為學重在累積。

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學有所成,自然實至名歸。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強調環境對學習的影響。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事在人為,強調毅力、有恆的重要。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強調學貴專一。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六、一字多義比較

字義

詞例

停止、終止

君子曰:學不可以

已經

1.此中有真意,欲辨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

2.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困矣。(賈誼〈過秦〉)

旋即、不久

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通「矣」,句末助詞,無義

1.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雍也》)

2.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曹丕《典論•論文》)

不彎曲的

故木受繩則,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正直、公平

樂國樂國,爰得我。(《詩經•魏風•碩鼠》)

一直、直接

相迎不道遠,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只是、只不過

1.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2.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丘遲〈與陳伯之書〉)

竟然、居然

問世間,情是何物,教生死相許?(元好問〈摸魚兒〉)

通「值」,價值

腰中鹿盧劍,可千萬餘。(〈陌上桑〉)

正直的人

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音( ㄓㄨㄥˋ )

符合、合於

1.木直繩,輮以為輪,其曲規。

2.心誠求之,雖不,不遠矣。(《大學》)

3.發而皆節,謂之和。(《中庸》)

4.意、一語中的。

射擊或投擲到目標

1.射者,弈者勝。(歐陽脩〈醉翁亭記〉)

2.紅心、百發百

遭受

毒、箭、邪、暑。

得到

獎、雀屏選。

到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

得到、獲取

1.若由此業,自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顧炎武〈廉恥〉)

2.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李斯〈諫逐客書〉)

招引、延攬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天下之士。(賈誼〈過秦〉)

推極、窮究

欲誠其意者,先其知。(《大學》)(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實無妄,先要窮究自己的知識。)

音( ㄇㄛˋ )

古代東北部族名

干、越、夷、之子。

音( ㄏㄜˊ )

動物名,貍

一丘之(比喻同樣低劣的人。)

音( ㄕㄜˇ )

通「捨」。放棄

1.鄭以為東道主(《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2.用之則行,之則藏(《論語•季氏》)

停止

1.駑馬十駕,功在不

2.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金石可鏤。

3.逝者如斯夫,不晝夜(《論語•子罕》)

音( ㄕㄜˋ )

三十里

退避三

房屋

土地平曠,屋儼然。(陶淵明〈桃花源記〉)

浸泡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流入

故自海通以來,西力東。(連橫〈臺灣通史序〉)

徵兆、跡象

1.以為生事擾民,不可長。(蘇軾〈教戰守策〉)

2.聖賢起陸之,際會如期。(杜光庭〈虬髯客傳〉)

慢慢地、逐步地

循序進、入佳境。

音( ㄕㄨㄛˋ )

屢次

1.石簣為余言。(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2.范增目項王,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司馬遷〈鴻門宴〉)

音( ㄕㄨˋ )

方法

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幾,為約舉之詞

1.一日,風雪嚴寒,從騎出。(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率罷散之卒,將百之眾。(賈誼〈過秦〉)

數目、數量

1.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2.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

算數、六藝之一

禮、樂、射、御、書、

技藝

今夫弈之為,小也。(《孟子告子上》)

命運、情勢

勝負之,存亡之理,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蘇洵〈六國〉)

音( ㄕㄨˇ )

計算

漁夫樵夫之舍,皆可指。(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音( ㄘㄨˋ )

細密

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孟子王道之始》)

音( ㄆㄨˋ )

通「曝」。日晒

1.雖有槁,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一日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暴露

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音( ㄅㄠˋ 

殘酷凶惡

虐、行。

欺凌

以強凌弱,以眾寡。(《莊子•盜跖》)

毀壞、蹧蹋

殄天物、自自棄。

空手搏鬥

虎馮河。

急驟的、猛烈的

風、食。

七、形近字辨析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ㄑㄧˋ

踮著腳尖

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ㄑㄧˊ

分岔的道路

誤入途、路亡羊(喻事況複雜多變,易使人迷失方向)

不一致、有差別

視、異。

ㄑㄧ

傾斜、倚靠

側、斜、(躺椅)

ㄓˋ

嫉妒

不求(指不嫉妒,不貪得。多用來形容淡泊無求,不做非分之事的處世態度)

ㄊㄧㄠˊ

蘆葦的花穗

ㄊㄧㄠˊ

遙遠

千里迢迢

ㄊㄧㄠˊ

兒童換牙的年齡,指幼年

年、齔。

ㄊㄧㄠˊ

小孩額前垂下的頭髮

黃髮垂

ㄑㄧㄝˋ

刻鑿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金石可鏤。

ㄒㄧˋ

古代去除不祥的祭祀

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事也。(王羲之蘭亭集序

ㄒㄧㄝ

塞於縫隙用以固定物體的木塊。

(小說前的序文)形文字(古西亞文明所使用的文字)

飲、食。同「吃」

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過兩三回哩?(吳敬梓范進中舉

ㄑㄧˋ

契約用的木片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王羲之蘭亭集序

合約

於是約車治裝,載券而行。(《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投合、切合

合。

ㄑㄧㄝˋ

1.你中了個相公。(吳敬梓范進中舉

2.提綱領。

ㄐㄧㄝˊ

同「潔」

其居,美其服。(《國語•越語》)

ㄒㄧㄝˊ

審度、比較

與陳涉度長大,比權量力。(賈誼過秦

ㄋㄨˊ

劣馬

馬十駕,功在不舍。

ㄋㄨˇ

用機械力量發射的硬弓

劍拔(形容書法筆力雄健。亦形容情勢緊張或聲勢逼人)、之末

ㄋㄨˊ

子女

ㄕㄢˋ

同「鱔」,鱔魚

蟹六跪而二螯,非虵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ㄕㄢˋ

精於、善於

長、獨勝場(比喻技藝高超)

憑己意私自行事

改、自作主、離職守。

ㄊㄢˊ

植物名

香、木、(佛寺)

ㄊㄢˊ

宗教舉行法事的處所

、設禮佛。

團體的總稱

、影、文

ㄕㄢˋ

更替、演變

變、四季遞

ㄕㄢ

羊身上的臊味

、如蟻附(比喻趨炎附勢或臭味相投的人追逐名利的骯髒行為)

ㄓㄢ

用獸毛加膠汁壓製成的織物

裘、帽、地、如坐針

ㄓㄢˋ

身體因受寒或驚恐而抖動

抖、心驚膽

ㄠˊ

螃蟹等節肢動物的第一對腳

六跪而二

ㄓㄜ

含有毒腺的蛇、蟲等用牙或針鉤刺人畜

ㄓˊ

隱藏潛伏

伏、驚(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值春天)

ㄊㄥˊ

傳說中的蛇名

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ㄊㄥˊ

奔馳、跳躍

萬馬奔、舉國歡

上升

、熱氣蒸

ㄊㄥˊ

複寫、抄寫

稿、寫。

ㄊㄥˊ

國名

文公、〈王閣序〉。

姓氏

宗諒(字子京)

ㄊㄥˊ

植物名

常春、順摸瓜比喻沿著線索追究,可以得到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