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運動的發展
釋義 |
「古文」一詞指的是三代、兩漢的散文,乃是為了與唐代稱為「時文」的駢文相對。 |
背景 |
1.魏晉以後,文章漸趨華麗對偶,而成駢體。 2.到了唐代,駢文對平仄、對仗的要求更為嚴格,漸入末流,內容空洞、文風柔靡浮豔。 |
唐代 |
1.初唐陳子昂、李華、柳冕等人為古文運動的先驅。 2.中唐( 韓愈 )、( 柳宗元 )大力提倡,以先秦兩漢之文為典範,求其樸實無華與蘊涵教化。繼起者有李翱、李漢、皇甫湜等。 3.晚唐、五代駢文又復興,古文中衰,古文運動並未完全成功。 |
宋代 |
1.北宋( 歐陽脩 )領導文壇,主張明道致用,尊崇( 韓愈 )文章,古文聲勢大振。 2.曾鞏、王安石、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繼起,古文始為文章之正宗,古文運動至此可謂完全成功。 |
元代 |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元好問。 |
明代 |
代表作家:宋濂、唐順之、歸有光等。 |
清代 |
1.桐城派: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ㄋㄞˋ),為文宗《左傳》、《史記》義法,上承唐宋古文八大家。 (「義」指內容上言之有物;「法」指形式上言之有序。) 2.陽湖派:陽湖人張惠言、惲(ㄩㄣˋ)敬,古文取法先秦。 3.湘鄉派:湖南湘鄉人曾國藩及其弟子等擴大桐城派的門戶,頗有中興古文之功。 |
二、唐代的古文運動
(一)概說
源流 |
1.背景:初唐文風上承魏晉,駢文盛行,傾向形式上的唯美,文風柔靡,內容空洞。 2.先驅:陳子昂、李華、柳冕等人。 |
主張 |
1.思想上:愛好古道、弘揚( 儒 )家學說。 2.表現上:用語言質樸、形式自由的散文代替華而不實的駢文。 |
發展 |
1.中唐韓愈、柳宗元大力提倡,除了有理論指導,更有作品實踐,在當時形成規模較大的文學浪潮。 2.提拔後進李翱、李漢、皇甫湜等人。 3.晚唐李商隱、杜牧創作優美駢文,駢文風潮再起,古文運動並未成功。 |
影響 |
1.北宋歐陽脩力尊韓愈文章,三蘇、曾鞏、王安石繼起,古文成為散文正宗。 2.強調文學的實用,並創造出富有個性、豐富多彩的散文風格。 3.企圖以「文以載(貫)道」復興儒學,降低文學本身獨立價值。 |
(二)韓愈與古文運動
定義 |
「古文」一詞由韓愈提出,指的是三代兩漢的散體文,為的是與「時文」即六朝以來流行的駢文相對。 |
時間 |
德宗貞元到憲宗元和(西元785~820年) |
成就 |
古文運動主要領導者韓愈和柳宗元,由於目標明確,比起陳子昂等人,不但有理論指導,又有創作作品實踐,在當時形成了規模較大的文學浪潮,使古文壓倒駢文而取得優勢,為古文運動取得初步成功。對後代散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韓愈的 文學主張 |
1.文以貫道,破駢為散:韓愈〈爭臣論〉中提出「修其辭以明其道」,其門人李漢也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說:「文者,貫道之器也。」後人也多以「文以載(貫)道」來歸結韓愈對文學的態度,意即文學的用途在於貫徹道理、宣揚教化。而韓愈所愛好的「道」是儒道,所以思想上排斥佛老,以宣揚儒家道統為己任;文學上則號召復古,主張以先秦、兩漢的散文,取代華麗工整而內容空泛、言不及義的六朝駢文,恢復質樸自然、言之有物的文風。 2.陳言務去,詞必己出:雖然提倡師法先秦兩漢的散文,但韓愈追求是古人學道為文的精神風範,而非模仿抄襲前人的作品,正是因為見到「惟古於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南陽樊紹述墓誌銘〉)的現象,所以韓愈強調「師其意,不師其辭」(〈答劉正夫書〉)、「唯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講究語言的創新與個人風格的塑造。 3.根茂實遂,氣盛言宜:韓愈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認為言辭文章是德行的外部表現。德行深厚,寫作時自然無往不利。他在〈答李翊書〉中說:「根之茂者其實遂(根系繁茂的植物,果實就長得豐碩)」、「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氣勢充足強盛,則文辭的長短與聲音的抑揚頓挫就自然適當)」。文中「根」與「氣」其實都是指作家的個人修養。 4.不平則鳴,文窮益工:韓愈認為「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意即文學的產生,是來自於內心不吐不快的真實情感。所以當人遭遇困頓時,心中情感真誠強烈,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也愈發精妙。他在〈荊譚唱和詩序〉說:「夫和平之音淡薄(平淡無味),而愁思之聲要妙(音ㄧㄠ ㄇㄧㄠˋ,精微美好);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恆發於羈旅草野(作客他鄉,流落民間。指遭貶謫);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好之,則不暇以為(沒有時間寫作文章。其實暗指寫不出好文章)。」 |
韓愈的 貢獻 |
1.使散文從應用性轉向了文學性,創造了富有個性特徵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2.使散文不拘於政論或文論等應用性質,而可廣泛使用在記、序、書信、碑誌等文體,並吸取辭賦駢文的表現手法,根據當代口語發展,對散文的語言、結構進行了徹底的革新。 |
※韓愈生平補充
時代 |
中唐 |
字號 |
字( 退之 ),諡號( 文 ),世稱韓文公、韓昌黎(昌黎為韓氏郡望,韓愈撰文時多自稱「昌黎韓愈」)、韓吏部(曾任吏部侍郎)。 |
經歷 |
1.三歲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成人。 2.早年仕途坎坷,又因正直敢言,兩度遭貶。 3.以宣揚儒道為己任,力斥佛、老。唐憲宗時上〈論佛骨表〉,被貶潮州刺史。任內勤政愛民,驅逐鱷魚(作〈祭鱷魚文〉)、釋放奴婢、振興文教,深得百姓擁戴。 4.後調回京師,歷任國子監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職。 |
文學成就 |
1.散文風格多樣,語言精鍊,氣勢雄健,以宣揚儒道為己任。為唐代古文運動領袖,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2.〈祭十二郎文〉與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並稱中國三大抒情文。(安子順評:「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文公〈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3.詩歌創作則擅長「( 以文為詩 )」,風格奇崛險怪。(屬「奇險怪誕派」代表) |
作品 |
後人輯有《昌黎先生集》。 |
相關評論 |
1.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2.李耆卿《文章精義》:「韓(愈)如海,柳(宗元)如泉,歐(陽脩)如瀾,蘇(軾)如潮。」(後人亦稱「韓潮蘇海」)。 |
三、古文與駢文的比較
|
古文 |
駢文 |
別名 |
亦稱「( 散文 )」,係針對駢文而言 |
以四字、六字為基本句,故唐以後亦稱「( 四六文 )」(始於李商隱) |
起源 |
《( 尚書 )》為散文之祖 |
秦時已有偶篇儷句,李斯〈諫逐客書〉為「駢文初祖」。東漢逐漸盛行 |
時代 |
盛於( 唐宋 ),迄今仍盛行 |
盛於( 六朝 ),今仍有之 |
特色 |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
對偶工整、韻律和諧、詞藻華麗、用典繁多(駢文非韻文) |
價值 |
具實用教化之功能 |
有文學修辭之美 |
代表作家 |
唐、宋:( 古文八大家 ) 明代:唐宋派(歸有光)、公安派(三袁) 清代:桐城派(方苞)、湘鄉派(曾國藩) |
六朝:徐陵、庾信、鮑照 唐代: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李商隱 清代:汪中等人 |
四、論辯類古文
◆作用:主要是用來議論或說理。
◆特色:一般要求語言簡練、邏輯嚴密、理論充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分類 |
性質 |
名篇舉例 |
論 |
用於論斷事理,主要有論政、論史和論學、論文幾種內容。 |
柳宗元〈封建論〉、歐陽脩〈縱囚論〉、蘇洵〈六國論〉、蘇軾〈留侯論〉、賈誼〈過秦〉、曹丕〈典論論文〉 |
辯 |
側重於辯駁,帶有辯論性質,往往會針對某一主要觀點、主張進行批駁。 |
韓愈〈諱辯〉、柳宗元〈桐葉封弟辯〉 |
議 |
多用於朝廷議事、陳述不同意見。分為奏議、私議二種。 |
柳宗元〈駁復仇議〉 |
原 |
推論事理的本原,從根本上對某一問題加以探討、研究。 |
韓愈〈原道〉〈原毀〉、黃宗羲〈原君〉、曾國藩〈原才〉 |
解 |
對事物進行解說,以去除迷惑。常採用假設問答的形式。 |
韓愈〈進學解〉 |
說 |
重在說明,帶有雜文、雜感的性質。題目可大可小,行文較為自由。 |
韓愈〈師說〉〈雜說〉、柳宗元〈補蛇者說〉、周敦頤〈愛蓮說〉、劉大櫆〈騾說〉 |
五、唐宋古文八大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名起於明代( 茅坤 )的《唐宋八大家文鈔》。
時代 |
姓名 |
生平事跡 |
名篇 |
唐 |
韓愈 |
1.字退之,世稱韓文公(諡號文)、韓昌黎。以儒家道統自居,排斥佛老。 2.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讚其「文起( 八代 )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並以「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為其定位。 |
〈師說〉、〈送董邵南序〉 |
柳宗元 |
1.字子厚,又稱柳河東、柳柳州。 2.參與王叔文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永州。 3.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 韓柳 )」。 4.其山水遊記和( 寓言 )作品成就最高。 |
〈永州八記〉 |
|
宋 |
歐陽脩 |
1.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2.尊崇韓愈文章,主張為文應明道致用,反對浮靡文風,為北宋古文運動領袖。 3.積極提拔後進,如蘇洵、蘇軾、蘇轍及曾鞏、王安石皆受其提攜。 |
〈醉翁亭記〉 |
蘇洵 |
1.字明允。 2.為文多得力於《孟子》、《韓非子》、《戰國策》及《史記》。以史論、策論見長,文風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 |
〈六國論〉 |
|
蘇軾 |
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2.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使其人格、生命體悟俱臻成熟,作品格調高曠飄逸。 3.其文縱橫恣肆,議論英發。曾自評云:「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 4.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 三蘇 )」。 |
〈赤壁賦〉 |
|
蘇轍 |
1.字子由,晚號潁濱遺老。 2.所作文章立意平穩,語言樸實淡雅。蘇軾推許為「體氣高妙,吾所不及」;《宋史》稱他「論事精確,修辭謹嚴」。 |
〈黃州快哉亭記〉 |
|
王安石 |
1.字介甫,號半山,世稱王荊公。 2.神宗朝為相,推行熙寧變法。由於操之過急,所用非人,終歸失敗。 3.其散文簡潔明快,邏輯嚴密,具樸素凝鍊之美。 |
〈傷仲永〉、〈遊褒禪山記〉 |
|
曾鞏 |
1.字子固。 2.為文講究布局章法,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最便於初學古文者作為入門的典範,因此頗受明清古文家推重。 3.和歐陽脩文風相近,又都主張先道德而後文章,兩人並稱「( 歐曾 )」。 |
〈墨池記〉 |
六、詠韓愈的對聯
對聯 |
關鍵字 |
潮州韓文公祠聯(一) 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 鱷魚徙去,江湖自此澄清。 |
佛骨、嶺海、鱷魚徙去(韓愈到潮州當地方有很多鱷魚危害人畜,韓愈特別寫了一篇〈祭鱷魚文〉申明驅趕鱷魚的決心。相傳韓愈寫完文章並舉行祭拜儀式後,當晚便雷雨交加,天亮後發現江水全都乾涸,鱷魚全數消失,從此不再危害百姓) |
潮州韓文公祠聯(二)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歸正道,只需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
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至今百世師之 |
衡陽韓文公祠碑 韓潮學派百川匯,公起文章八代衰。 |
韓潮、起文章八代衰(皆在肯定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的成就) |
昌黎書院對聯 朝奏九重,夕貶潮陽,公骨硬於佛骨; 文起八代,才育秀水,教功高於政功。 |
朝奏九重、夕貶潮陽、佛骨、文起八代(上句指韓愈諫迎佛骨,觸怒皇帝被貶至潮州;下句讚揚韓愈推行古文、教育英才之功) |
北京韓愈祠聯 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
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韓」曾為戰國國名,故稱江山姓氏。此聯亦多用於韓氏宗祠) |
七、六經簡述
經書 |
內容 |
又名 |
注疏 |
《詩》 |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分十五〈國風〉、二〈雅〉、三〈頌〉,共三百十一篇 |
《詩》三百、 三百篇 |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 |
《書》 |
中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屬上古史。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為中國散文之祖 |
《尚書》 |
《十三經注疏》 |
《禮》 |
記古代禮儀,共十七篇 |
《儀禮》、 《士禮》 |
《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 |
《樂》 |
「樂」只有名而無實體,入漢後即已亡佚 |
||
《易》 |
初為卜筮之書,後來將八卦補充闡釋,寫成《十翼》,乃成為哲學之書 |
《周易》 |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王弼注、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 |
《春秋》 |
經( 孔子 )編訂刪修的魯國歷史,採( 編年 )記事 |
|
《春秋左氏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穀梁傳》 |
八、課文結構分析
段落 |
寫作筆法 |
內容要點 |
敘述語氣 |
小結 |
|
一 |
正面立論 |
說明師的功能→( 傳道 )、( 受業 )、( 解惑 ) |
肯定 |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強調從師的必要性 |
|
二 |
提出擇師標準→聞道先後、存道與否 |
陳述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釐清世俗以年齡、地位為從師標準之謬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求師是為了求道 |
||
三 |
反面對比 |
聖人─眾人 (古今縱比) |
正聖人天資高→從師 |
測度 |
「是故聖益聖,愚亦愚」→強調「恥學於師」的後果 |
反眾人天資低→不從師 |
|||||
四 |
士大夫為子擇師─己身恥學於師 (自身對比) |
正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
陳述 |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點出士大夫行為的矛盾 |
|
反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
|||||
五 |
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當代橫比) |
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感嘆 |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以社會階層的橫向比較,質疑士大夫的師道觀 |
|
反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
|||||
六 |
總結 |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
陳述 |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提倡能者為師、相互學習的觀念 |
|
七 |
記敘 |
點出寫作緣由→李蟠不拘於時,請學於余、能行古道 |
勉勵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呼應首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希望重振師道 |
|
文眼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
||||
寫作特色 |
1.善用正反( 對比 )舉例說明,使論點更透徹。 2.文字以散句為主,適時穿插排偶句式,使文章節奏整齊流暢。 3.論點獨到深刻,既批判當代士大夫不從師之謬,也闡明從師學習的重要。 4.反映出韓愈「( 文以載道 )」的文學性格,「( 以文為教 )」的衛道精神。 |
成語或題辭 |
釋義 |
功在士林 |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士林,泛指學界。 |
杏壇之光 |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杏壇,相傳為孔子講學授徒的地方。後人於孔廟大成殿前築壇、建亭、書碑、植杏,取名「杏壇」。今以杏壇泛指教育界。 |
春風時雨 |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春天溫暖的和風、及時的雨,能滋潤萬物的生長。後比喻師長的教化。 |
百年樹人 |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人才的培養必須經過長久的時間。指教育事業責任的久遠與重大。 |
絃歌不輟 |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比喻禮樂教化普及。 |
廣栽桃李 |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形容教導的學生人數極多。桃李,人們栽培的桃樹和李樹,比喻老師教出的學生。 |
洙泗高風 |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洙、泗均為河川名,在今山東曲阜。孔子曾在洙水、泗水之間聚徒講學,故以洙泗比喻學校。 |
三人行必有我師 |
三人同行,其中必有人可做我的老師。說明隨時隨地都有可以學習的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轉益多師 |
輾轉向多位前輩請益、師法。指廣博地吸收眾家所長,以增進自己的能力。 |
因材施教 |
針對受教者資質、興趣、個性等條件給予適當的教育。 |
有教無類 |
對人施行教育,沒有身分、資質的區別。無類,不分類別。 |
如坐春風 |
有如坐在和暖舒適的春風中一樣。用於稱頌老師善於教導。也作「如沐春風」。 |
春風化雨 |
比喻良好的教育如春風時雨,使人潛移默化。多用來形容師長和藹親切的教誨。 |
桃李滿天下 |
原比喻引薦的後輩很多。今比喻學生眾多。也作「桃李滿門」。 |
程門立雪 |
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程,指宋朝理學大師程頤。《宋史‧道學傳》記載:楊時和游酢求見老師程頤,適逢程頤正閉目靜坐,兩人便立在門外等候,積雪一尺仍未離去。 |
絳帳侍坐 |
指學生聆聽師長的傳授、訓示。絳帳,深紅色的帷帳。借指師長或講座。絳,深紅色。《後漢書‧馬融傳》記載:東漢馬融學問淵博。他常坐在高堂上,設置紅紗帳,帳前傳授生徒,帳後陳列著女樂,歌舞伴奏。 |
不言之教 |
不運用言語而進行的教化。指以身作則而達到教化的目的。 |
誨人不倦 |
樂於教人,不覺疲倦。形容不厭其煩地開導教育人。誨,教導。倦,厭倦。 |
師心自用 |
以自己內心的想法為師,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指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
好為人師 |
喜歡當別人的老師。指人不謙虛,總是以指導者自居。《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字形 |
字義 |
詞例 |
師 |
傳授知識的人、老師 |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聖人無常師。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
學習、效法 |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4.師心自用(剛愎任性,自以為是)。 |
|
從師學習的 |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
|
具有專門技藝的人 |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2.醫師、律師、廚師、工程師。 |
|
軍隊 |
1.師出有名、師老兵疲、班師回朝。 2.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
|
其 |
他的、他們的 |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2.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
那個(些)、這個(些) |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2.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
|
通「豈」。怎麼、難道(反詰語氣) |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
|
大概(推測語氣) |
1.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2.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
|
所以 |
用來……。表示憑藉 |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3.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論語•里仁》) |
……的緣故。表示原因 |
1.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
|
因此。表示因果關係 |
1.惟其義盡,所以仁至。(文天祥〈衣帶贊〉) 2.因為人太多,所以你說了什麼話都聽不清楚。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諛 |
ㄩˊ |
諂媚;奉承 |
阿諛奉承、諂諛。 |
腴 |
ㄩˊ |
肥沃 |
膏腴之地。 |
豐滿 |
豐腴。 |
||
瘐 |
ㄩˇ |
囚犯因受刑、飢寒、生病而死於獄中 |
瘐死、瘐困(疲乏)。 |
萸 |
ㄩˊ |
|
茱萸。 |
臾 |
ㄩˊ |
|
須臾(片刻;暫時)。 |
貽 |
ㄧˊ |
贈送 |
作〈師說〉以貽之。 |
遺留 |
貽笑大方(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貽範古今。 |
||
飴 |
ㄧˊ |
糖漿或軟糖食品 |
甘之若飴、含飴弄孫。 |
殆 |
ㄉㄞˋ |
危險;不安 |
財多命殆、危殆。 |
幾乎;將近;差不多。表示設想的語氣 |
消耗殆盡。 |
||
怠 |
ㄉㄞˋ |
鬆懈;懶惰 |
怠惰﹑懈怠、怠忽職守。 |
輕慢不莊重 |
怠慢。 |
||
疲倦 |
倦怠。 |
||
笞 |
ㄔ |
用鞭或竹板打 |
鞭笞、笞打。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