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書序與贈序比較

分類

書序

贈序

性質

為書籍、文章所寫的介紹性文字。內容可包括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寫作動機、寫作經過的說明,著作內容、體例的闡述和評價等。

1.應用文的一種,或抒發離情,或嘉勉、勸慰行者。早期以抒情為主,後來則抒情、說理、敘事無所不包。

2.託始於老子「君子贈人以言」之說。

3.實為「序跋類」的分支,其源流如下:

(1)古人臨別時,送別者集體寫詩贈送給行者,由其中一人為贈詩寫詩序,說明贈詩的用意。此時的贈序是贈詩詩集的序言,本質上屬於序跋類的一種。

(2)沒有贈詩,只有贈序。此時贈序從贈詩詩集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特殊文體,其性質與用途已遠離「序跋類」,而接近「書牘類」。

異名

稱「敘」──「序」、「敘」同音相通。

1.蘇洵的父親名序,蘇家因此不用「序」字,改用「引」或「說」。如蘇洵〈送石昌言北使引〉。

2.贈序的「序」不可寫作「敘」。

類別

前序

置於書、文之前。又稱「前言」、「卷頭語」。

標準

形式

○○○(人名)序、送○○○(人名)序

後序

置於書、文之後。又稱「(  )」、「後記」。

自序

自己為自己的著作所寫的序。

特別

形式

○○○(人名)別、○○(內容)贈○○○(人名)、○○(內容)說送○○○(人名)、○○(內容)說

他序

他人為自己的著作所寫的序。

區別

為詩文而寫,重在評介詩文。

為人而寫,意在送別,贈人以言。

名篇

書序

《史記‧太史公自序》、許慎〈說文解字序〉、李清照〈金石錄後序〉、連橫〈臺灣通史序〉

韓愈〈送董邵南序〉及〈送孟東野序〉、柳宗元〈送薛存義序〉、歐陽脩〈送徐無黨南歸序〉、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蘇軾〈稼說送張琥〉

詩序

陶淵明〈桃花源記〉(可視作〈桃花源詩〉之序)

白居易〈琵琶行〉前序

文天祥〈正氣歌〉前序

 

 

二、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時代

東晉~南朝宋,潯陽柴桑人

字號

一名(  ),字( 元亮 )

經歷

1.陶淵明的曾祖父( 陶侃 )是東晉名臣,但至陶淵明時,家道早已衰落。

2.少壯時,懷抱建功立業的大志,曾幾度出仕,卻都只擔任幕僚小官。

3.四十一歲時為生活所逼,出任彭澤令。後因不願「( 為五斗米折腰 )」,到職僅八十餘日便毅然去職,從此回鄉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

別稱

1.自稱羲皇上人、( 五柳 )先生

2.死後友人私諡為靖節,故世稱( 靖節先生 )。

詩風

1.擅長以( 平淡 )的語言、( 白描 )的手法,擷取日常生活的素材表現出真摯的情感、深遠的意境。

2.蘇軾稱陶淵明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文字看似質樸,實際上極其華美;內容看似平淡貧乏,實際上具有豐富的生命情調)、「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

3.元好問〈論詩絕句〉:「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詩歌語言自然天成,摒棄纖麗浮華的文句雕琢,顯現出真樸淳厚的情志,具有萬古常新的永恆魅力。)

地位

1. 田園 )詩人之祖

2.鍾嶸《詩品》稱其為「古今( 隱逸 )詩人之宗」,但因其品評受時代風氣影響,僅將之列為「中品」。

作品

後人輯有《陶淵明集》

 

三、詠陶淵明的詩詞聯

詩詞聯

關鍵字

汪遵〈彭澤〉

鶴愛孤松雲愛山,宦情微祿免相關。

栽成五柳吟歸去漉酒巾邊伴菊閑

宦情微祿、五柳、吟歸去、漉酒巾邊伴菊閑

    胡曾〈彭澤〉

英傑那堪屈下僚,便栽門柳事蕭條。

鳳凰不共雞爭食,莫怪先生懶折腰

栽門柳、懶折腰

    廖凝〈彭澤解印〉

五斗徒勞謾折腰,三年兩鬢為誰焦。

今朝官滿重歸去,還挈來時舊酒瓢。

五斗徒勞謾折腰、歸去

    吳筠〈陶徵君〉

吾重陶淵明,達生知止足。怡情在樽酒,此外無所欲。

彭澤非我榮,折腰信為辱。歸來北窗下,復採東籬菊

陶淵明、彭澤、折腰、歸來北窗下、採東籬菊

    李白〈戲贈鄭溧陽〉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

陶令、五柳、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北窗下、自謂羲皇人、栗里

    喻良能〈題淵明祠堂〉

宅邊雖有五柳樹歸去已荒三徑園。

平生胸中羞五斗,偶爾城市羨華軒。

盈樽濁酒自可漉得趣古琴那用絃

欲知耿耿忠憤意,甲子斷自永初年。

宅邊雖有五柳樹、歸去、羞五斗、盈樽濁酒自可漉、得趣古琴那用絃

    無名氏〈紅錦袍〉

那老子彭澤縣懶坐衙,倦將文卷押,數十日不上馬,柴門掩上咱,籬下看黃花。愛的是綠水青山,見一個白衣人來報,來報五柳莊幽靜煞!

彭澤縣懶坐衙、籬下看黃花、白衣人、五柳莊

    陶淵明祠楹聯

令彭澤恥折腰,入蓮社,欲眉攢,寄奴何罪,慧遠何功,名教慨淪胥,晉宋總非公世界。

將撫琴,若無絃,或推書,不求解,松菊吾朋羲皇吾侶,馨香昭奕祀,子孫常戀舊柴桑

令彭澤、恥折腰、將撫琴,若無絃、松菊吾朋、羲皇吾侶、柴桑

龔自珍〈己亥雜詩〉

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高。

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

潯陽、菊、詩人竟平淡

關鍵詞說明

1.漉酒巾:《宋書隱逸傳》:「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陶淵明曾以葛布作成的頭巾濾酒,濾完後又戴回頭上,毫不介意地開始飲酒。後以「葛巾漉酒」形容愛酒成痴、嗜酒如命的人,亦比喻其人率真超脫。

2.北窗、羲皇: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後以「北窗高臥」比喻悠閑自得。「羲皇上人」則多用於隱士自喻。

3.素琴本無弦《晉書‧隱逸傳》:「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絃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絃上聲?』」後以「無弦琴」指閑適自得其樂或意趣高雅脫俗。

四、〈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的對應與筆法差異

    陶淵明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復湮,來逕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語譯:秦王朝攪亂了皇天的秩序,賢人就去避世隱居。夏黃公、綺里季去了商山,這些人也就來到桃花源裡。往日的行蹤漸漸湮沒,進來的小路於是荒廢。互相招呼致力農耕,太陽下山便同去休息。桑樹竹林投下陰影,豆子高粱按時種入地裡。春養蠶收得長絲,秋穀成熟不須交王稅。荒山幽徑不便往來,互相聽得雞叫狗吠。祭祀還是遵循古禮,衣裳沒有新的款式。小孩縱情來歌唱,老人歡樂去遊憩。芳草滋長識季暖,樹葉凋落知風厲。雖然沒有備曆書,春夏秋冬自成歲。怡然自得多歡樂,為何要去勞心機!奇蹟隱蔽五百年,一旦敞開境界奇。淳厚輕薄不同源,敞開立即又隱蔽。請問塵世庸俗人,哪知世外如此美?願乘輕風離塵世,遠走高飛尋知己。

說明:〈桃花源詩〉為五言古詩。詩中除了交代桃源中人的來歷外,著重描述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作者對這個世外桃源的嚮往之情。全詩次序井然,虛實相生,亦真亦幻,與記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桃花源記〉

〈桃花源詩〉

對應

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

往迹浸復湮,來逕遂蕪廢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差異

先寫景境,後寫避世之因

先寫避世之因,再寫景

以敘述故事為主,描寫桃花源中風土民情

偏重介紹桃花源內的社會制度和特點

以旁觀角度,客觀敘述,虛構情節而有所寄託

抒發主觀體會和感想,直接表達對純樸社會的嚮往

五、〈桃花源記〉與老子〈小國寡民〉比較

    老子道德經‧八十章‧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語譯:在國家小、人民少的國度,使人民雖有兵器而不必用,使人民珍惜生命而不向遠處遷徙。人民雖有船和車,卻沒有機會乘坐;雖有武器,也沒有機會使用。使人民重新使用結繩記事的方法,人民認為他們的食物香甜,衣服漂亮,住所舒適,風俗稱心。儘管鄰國彼此看得見,雞鳴犬吠的聲音也互相聽得見(形容距離很近),但是人民直到老死,也不必互相往來。

 

 

桃花源

小國寡民

共同主張

理想的社會形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一切布置恰如其分,人民生活於其間方可怡然自得。

理想的人格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和諧自在,樸實無華

理想的政治哲學

1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2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遺世獨居、追求平靜、自在自適

六、年齡的別稱

年齡

年齡的別稱

說明

嬰兒

襁褓之年

襁褓,音ㄑㄧㄤˇ ㄅㄠˇ。背負幼兒的布條和小被。

1

周晬

晬,音ㄗㄨㄟˋ

幼童泛稱

孩提之童

孩提,需人提攜、懷抱的幼兒。

垂髫

髫,小孩額前垂下的頭髮。

齠齔

齠齔,音ㄊㄧㄠˊ ㄔㄣˋ。兒童乳齒脫落,更換新齒的年紀。

總角

舊時未成年男女編紮髮辮上聳形如兩角,稱為「總角」。

黃口

本指雛鳥。因出生時,嘴為黃色,故稱。後用以指幼童。

10歲以上至成年

幼學之年

弱年、弱歲

 

13

舞勺之年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勺,音ㄓㄨㄛˊ

15

束髮、成童、志學之年

志學,語本《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指立志專心求學。

15

及笄

古代女子年滿十五歲而束髮加笄,表示成年。笄,音ㄐㄧ。髮簪。

16

二八佳人、破瓜之年、瓜字初分

因瓜字在隸書及南北朝的魏碑體中,可拆成二個八字,二八一十六,故當時人以「破瓜」表示女子芳齡。

20

弱冠

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加冠,稱為「弱冠」。

30

而立之年

而立,語本《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壯室之秋

室,娶妻。古代認為三十歲是娶妻的適當年齡。

40

不惑之年

不惑,語本《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強仕之年

男子四十歲時,智力正強,志氣堅定,可以出仕。語本《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

50

知命之年、艾老、半百

知命,語本《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指老人

耆年、耆艾

耆老

耆,音ㄑㄧˊ。本指六十歲的老人,後為對老人的通稱。

60

耳順之年

耳順,語本《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

花甲之年

以天干、地支組合,六十年為一甲子。因干支錯綜參亙,故稱六十歲為「花甲」。

杖鄉之年

《禮記‧內則》:「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70

古稀之年

語本唐‧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國之年

見「杖鄉之年」。

80

杖朝之年

朝,音ㄔㄠˊ。見「杖鄉之年」。

890

耄耋之年

耄耋,音ㄇㄠˋ ㄉㄧㄝˊ。耄、耋,皆指高齡、高壽。

90

黃髮

老人髮色轉黃,是高壽的象徵。

齯齒

老人牙齒落盡更生細齒。比喻高壽。齯,音ㄋㄧˊ。老人齒落後再生的新牙,為長壽的象徵。

鮐背

比喻年老的人氣色衰退,皮膚消瘦,背若鮐魚(鯖魚)。鮐,音ㄊㄞˊ

凍梨

形容老人面色。《釋名‧釋長幼》:「九十曰背……或曰凍梨,皮有斑黑如凍梨色也。」宋‧朱熹〈兼山閣雨中〉詩:「面似凍梨頭似雪,後生誰與屬遺經。」

百歲以上

期頤

年壽一百歲以上的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期,音ㄑㄧˊ

 

七、與「桃」相關的成語

成語

解釋

世外桃源

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的人間樂土。也用於形容風景優美、人跡稀少的地方。

人面桃花

原形容女子容貌美麗,與桃花相媲美。後用來比喻舊情仍在,人事已非。

投桃報李

別人送我桃子,我用李子回贈他。比喻禮尚往來,互相贈答。投,投贈。報,回報。語出《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李代桃僵

李樹代替桃樹枯死。原借桃李之能共患難以反諷兄弟不能互助互愛,後多用來比喻互相頂替,代人受過。僵,枯死。

桃李滿門

比喻學生或所栽培的後輩很多。也作「桃李滿天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樹、李樹雖然不會向人打招呼,但以其飽滿的果實引人前來,樹下自然會被踏成一條路。比喻為人真摯、忠誠,自然會有強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蹊,小路。

桃灼呈祥

祝人家女子出嫁時所用的題辭

八、一字多義比較

字形

字義

詞例

沿著、順著

溪行,忘路之遠近。

攀爬

1.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崖。(《徐霞客遊記》)

2.木求魚(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因為、由於

1.花徑不曾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原因

事物的起、無無故。

人與人或事物之間遇合的機會

分、不解之、因際會(形容因為機緣而得到的遭遇或機會)滅。

音( ㄩˇ )

說話、談論

1.子不:怪、力、亂、神。(《論語•述而》)

2.自言自、不可同日而

所說的話

重心長、無倫次、妙如珠。

音( ㄩˋ )

告訴

1.此中人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2.後常流涕述其事以人。(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3.魏文帝聞之,其父鍾繇。(世說新語「鍾家兄弟巧應答」)

1.復前行,欲其林。

2.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3.水盡、兵黷武(形容好戰而濫用武力)、黔驢技(比喻虛有其表而技能拙劣)、圖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理屈詞

荒僻、偏遠

深山谷、鄉僻壤。

貧困、匱乏

酸、人、困。

困阨、不得志

1.君子固,小人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2.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荒僻、偏遠

深山谷、鄉僻壤。

完備、詳盡

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答之。

2.此人一一為言所聞。

有、備有

備、獨慧眼、各風情。

準備、設置

故人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

器物、用器

、道、玩、工

才能、才幹

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李陵〈答蘇武書〉)

先前

1.既出,得其船,便扶路,處處誌之。

2.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所誌。

朝著、對著

1.心之所,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沈復兒時記趣

2.低頭暗壁,千喚不一回。(李白〈長干行〉)

3.陽、怒目相

臨近、接近

1.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2.恰若青石的街道晚。(鄭愁予〈錯誤〉)

是、就是

謂獄中語親得之於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便、就

見漁人,大驚,問所從來。

竟然

問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代詞。你(的)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翁。(陸游示兒

探求

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隨後不久以後

未果,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室廣八尺,深可四。(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普通平常。與「常」搭配使用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音( ㄧㄠˋ )

總括、概括

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以不能免也。(蘇軾教戰守策

重要、關鍵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顧炎武廉恥

音( ㄧㄠ )

邀約;邀請

1.便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2.張良出,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司馬遷鴻門宴

求取

非所以譽於鄉黨朋友也。(孟子公孫丑上

「腰」的本字

昔者,楚靈王好細。(墨子兼愛

儼然

整齊的樣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莊嚴的樣子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君子的容貌儀態有三種不同的變化:遠遠望他容貌端莊;接近他後覺得他和藹可親;聽他說話則言辭嚴正)。」(《論語•子張》)

好像

她唱歌的神態儼然是個歌星。

交通

通達無阻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各種運輸手段和郵件通訊的總稱

交通規則、交通癱瘓、交通發達。

 

 

九、形近字辨析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ㄅㄧㄣ

 

芳草鮮美,落英紛。

ㄅㄧㄣ

水邊

、湖

臨近、接近

海公路。

ㄅㄧㄣ

接待賓客的人

(結婚典禮中,引導新郎、新娘的人)

ㄅㄧㄣˋ

已入殮而仍未葬的靈柩

葬、殮、儀、出

ㄅㄧㄣˋ

遺棄;排斥

棄、斥、於門外、而不用。

ㄊㄧㄠˊ

小孩額前垂下的頭髮

黃髮垂髫。

ㄅㄧㄣˋ

近耳旁兩頰上的頭髮

半白。

ㄐㄧˋ

盤結於頭頂或腦後的頭髮,有各種形狀

、倭墮、橫愛司髻。

ㄏㄨㄢˊ

婦女頭髮挽成中空環形的一種髮髻

香霧雲溼。(杜甫〈月夜〉)

婢女

鬟。

ㄖㄢˊ

兩頰上的鬍鬚

公、虬客。

ㄒㄧㄚˊ

窄小;不寬

1.初極,纔通人。

2.路相逢、地人稠、心胸窄。

ㄒㄧㄚˊ

夾在腋下

1.太山以超北海。(《孟子‧梁惠王上》)

2.帶。

脅迫、控制

迫、制。

懷藏、擁有

恨、怨報復。

ㄒㄧㄚˊ

兩山之間

、巫、瞿塘

ㄐㄧㄚˊ

溼透;遍及

汗流背、淪肌(滲透到肌膚、骨髓。比喻感受深刻或受到深厚的恩惠)

ㄨㄢˋ

痛惜、驚嘆

惜。

ㄨㄢ

用刀挖取

肉補瘡(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濟急,而不顧後果)

ㄨㄢˋ

前臂與手掌相連的關節部位

、扼(用手握腕,以表示失意、惋惜、憤怒等情緒)、壯士斷(比喻在緊要關頭,能當機立斷,知所取捨)

ㄩㄢˋ

畜養禽獸或種植草木果蔬的地方,古代多指帝王遊樂狩獵的園林

鹿、上林

事物會集的地方

、文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in 的頭像
    liin

    liin的部落格

    li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