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散文流變
時間 |
類別 |
代表 |
主張 |
洪武年間 |
明初 三大家 |
( 劉基 ) |
為文奇特宏偉,擅作寓言。 |
宋濂 |
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文風雍容大度,散文以傳記小品最知名。 |
||
方孝孺 |
為文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文筆暢達簡明、豪放雄健。 |
||
永樂年間 |
臺閣體 |
三楊: 楊士奇、楊榮、楊溥 |
作品多反映臺閣重臣的生活,內容主要以歌功頌德為主,看似典雅平正,實則空泛平庸。 |
弘治年間 |
( 復古 )派 |
前七子: 李夢陽、何景明為首 後七子: 李攀龍、王世貞為首 |
講究「(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想改變宋元以來文章受程朱理學、八股文束縛的局面,以及救治明初臺閣體的缺點。但因擬古,為文缺乏個人風格,文字難懂。 |
嘉靖年間 |
( 唐宋 )派 |
歸有光 茅坤 |
反對前後七子的「文必秦漢」主張,推崇唐宋散文的平易通達,明確地肯定了( 唐宋八大家 )的地位,深深影響後世。 |
萬曆年後 |
( 公安 )派 |
三袁: 袁宗道 ( 袁宏道 ) 袁中道 |
主張「( 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強調表達真實情感,文章不再以「載道」為目的,與復古派、唐宋派截然不同。轉而提倡形式活潑、文字清新不加雕琢的性靈小品,在文壇形成風潮。 |
竟陵派 |
鍾惺、譚元春 |
繼承公安派「獨抒性靈」的理論,但提倡「幽深孤峭」以救治公安派用字俚俗、淺露的弊病,只是文字亦因此趨於晦澀。 |
|
明末 |
集小品文 大成 |
張岱 |
文筆清新峭拔,吸收公安、竟陵派的長處,但矯正其弊。文章題材廣泛,從風景名勝到古董玩具等,皆有記載。 |
時代 |
明代 |
字號 |
字熙甫。早年自號項脊生,晚年號( 震川 )。 |
經歷 |
1.九歲能作文章,二十歲就博通經史,但參加科舉不順,至六十歲方中進士。 2.應考期間講學於嘉定,生徒常達數百人。曾任長興知縣,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感戴。因得罪上官,遷順德府通判,專管馬政。後升為南京太僕寺丞,卒於任上。 |
文風 |
1.古文得力於《( 史記 )》、《( 漢書 )》及韓愈、歐陽脩、曾鞏等。 2.擅長( 藉事抒情 ),透過生動的細節描繪家庭瑣事,來寄託真摯的情感,在當時模擬成風的文壇,獨樹一幟。 |
地位 |
1.明代古文大家,為唐宋派代表人物。 2.黃宗羲曾推許為明文第一。 3.影響清代桐城派,備受方苞、姚鼐、曾國藩推崇。 |
作品 |
後人輯有《震川先生集》 |
出處 |
《震川先生集》 |
|||
另題 |
〈項脊軒記〉(項脊軒為歸有光早年書齋,為紀念先祖曾居於項脊涇,故名) |
|||
體裁 |
雜記類散文 |
|||
主旨 |
記敘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事、物,抒發物是人非、世事滄桑的感觸。 |
|||
寫作特色 |
藉軒抒情 追懷人事 |
表面敘寫項脊軒的歷史沿革,但背後著重描寫的卻是曾在項脊軒中來往的「人」,與發生過的「事」。藉由回憶此一居住空間的往昔,抒發深切的身世之感和思親之情。 |
||
人物描寫 細膩傳神 |
透過行為描寫和對話勾勒人物形象。如以老嫗回憶母親「兒寒乎?欲食乎」的問話,呈現慈母形象。記敘祖母將先祖所用象笏交予作者一事,凸顯祖母的深切期許。以及藉由夫妻問學互動的生活片段,帶出亡妻知書達禮、興趣相投的形象。 |
|||
善用對比 烘托悲緒 |
作者在項脊軒中得到的快樂情趣,與面對家族疏離、親人去世等感傷之事的對比,以及妻子死去後項脊軒格局的變化,凸顯「物是人非」的悲慨。 |
|||
結構 |
段落 |
主題 |
情緒 |
內容 |
第一段 |
記事 |
喜 |
描寫項脊軒修葺前後的景象及生活情趣。(以蘭、桂、竹象徵作者志趣高雅) |
|
第二段 |
抒情 |
悲 |
以「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啟下,藉庭中的變化,寫族人疏離之悲,與對母親及祖母的懷念。 多可喜:指上段的環境幽雅與讀書之樂。 多可悲:(1)分家後,家族隔閡漸深。(2)老婢追述亡母之事,令人傷懷。(3)念及祖母至軒中贈象笏一事,感傷自己功名未成,辜負期許。 |
|
第三段 |
記事 |
|
補述作者在軒中讀書的情況。思及能聞足音識人而悲,小軒遇火不焚而喜。 |
|
第四段 |
言志 |
喜 |
暢發議論。用史書論贊筆法(項脊生曰)抒發心志,以( 蜀清 )與( 諸葛孔明 )的先困後達自我砥礪,總結前三段,並期許自己繼承祖業、光耀門楣並經世濟民。 |
|
第五段 |
後記補叙 |
妻生前喜 ,死後悲 |
勾勒生活瑣事,抒發對妻子的懷念。 |
|
第六段 |
藉物抒情。言亡妻生前手植之枇杷樹已高大繁密(表示時日已久而思念不淡),言盡而情未了。 |
(一)埳井之蛙
出自《莊子•秋水》的寓言故事:
井裡的青蛙對東海的鱉說:「我很快樂呀!從井裡出來就在欄杆上跳躍,進去就在破磚旁邊休息,跳入水裡去,水就托著我的雙脅和頷下,蹲在泥裡,泥土就淹了我的雙腳和足背。回頭看看那些小蟲和蝌蚪,沒有像我這樣快樂的。而且我獨自占有這一處水源,享受安居井裡的樂趣,這快樂是無與倫比的了!」東海的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右腳已經絆住了。於是從容的退出來,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千里遠的路程,還不能說明海的廣大,千仞的高度,也不能形容海的深度。禹的時候,十年九次水災,而海水並沒有因此加深。湯的時候,八年七次乾旱,而海岸也沒有因此淺露。這不因為時間的久暫而改變,不因為雨水的多寡而增減,這是東海的大快樂。」淺井的青蛙聽了這些話,非常的驚異,繼而感到悵然若失。
(二)亭有枇杷樹
見樹感嘆的故事典出於《世說新語•言語》: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語譯:桓溫出征北方,經過金城,見到自己以前治理琅邪郡時所種的柳樹,都已長得有十圍那麼粗了,便感嘆的說:「樹木尚且這樣,人又怎麼能夠承受歲月的催逼呢!」一邊說著,一邊攀持柳樹的枝條,傷心地流下淚來。
說明:桓溫六十歲時看見自己少時所植的樹,如今變得又老又粗,於是湧生人生短促、容易衰老的感傷。課文中,歸有光見枇杷樹「亭亭如蓋」,除了如桓溫般感到時光流逝,更想起妻子已離世日久,悲傷之情,意在言外。
代詞 |
例句 |
汝 |
不速去,無俟姦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女 |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兆》) |
爾 |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
而 |
1.某所,而母立於茲。 2.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左傳•定公十四年》) |
若 |
1.吾兒,久不見若影。 2.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郁離子•趙人患鼠》) |
用語 |
說明 |
嘉禮、吉夕、合巹 |
結婚。古時婚禮,將瓠分為兩個瓢,新郎與新娘各執一瓢飲酒,故稱結婚為合巹。巹,音ㄐㄧㄣˇ,酒杯。 |
文定 |
訂婚。文,禮,指聘金。古時婚禮在問名之後,占卜得吉,便送聘財為定,故稱訂婚為文定。 |
于歸 |
出嫁。 |
桃觴、桃樽 |
指祝壽的酒席。 |
湯餅、彌月 |
指小孩滿月的酒席。古時嬰孩出生三天宴客,備有象徵長壽的湯麵,今指滿月的酒席。 |
弄璋、熊夢 |
祝人生男的賀辭。弄璋:璋,玉器名,為古代王侯所執。古俗生男,就讓他把玩玉器,希望將來能像王侯一樣執圭璋。熊夢:古人認為熊在山上生活,屬陽,故入夢應為生男吉兆。 |
弄瓦 |
祝人生女的賀辭。瓦,陶製的紡錘。古俗生女,就讓她玩弄陶製的紡錘,希望將來精於女紅。 |
◆定義:指在一定的語境中,將某一數目,有目的的拆開來加以分列,析成若干可以相加減乘除的小數量。主要有以下三種:
類別 |
說明 |
例句 |
除數 |
即「分數」,前數為分母,後數為分子。前數必大於後數 |
1.虬髯曰:「吾見之,十八、九定矣,亦須道兄見之。」(杜光庭〈虬髯客〉)――十八、九,十分之八、十分之九 2.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十一,十分之一 3.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記•貨殖列傳》)――什三,(人口占天下)十分之三;什居其六,(財富占天下)十分之六 |
乘數 |
兩數相乘,通常前數小於後數 |
1.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歸有光〈項脊軒志〉)――三五,農曆十五日 2.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3.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陶淵明〈責子詩〉)――二八,十六歲 |
加數 |
兩數相加 |
1.北斗七星三四點,南山萬壽十千年。――三四,北斗七星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十有五,十五歲。有,通「又」 |
字詞 |
字詞義 |
詞例 |
勝 |
音( ㄕㄥˋ ) |
|
優美的景致 |
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
|
占優勢、勝 |
射者中,弈者勝。(歐陽脩〈醉翁亭記〉) |
|
超越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 |
|
美好的、優越的 |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陽樓記〉) |
|
音( ㄕㄥ ) |
||
承受、禁得起 |
1.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諸葛亮〈出師表〉) 2.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盡 |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
|
比 |
音( ㄅㄧˋ ) |
|
及、等到 |
1.比去,以手闔門。 2.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論語•先進》) |
|
並列在一起、 相連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
朋比、阿附、 勾結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
|
音( ㄅㄧˇ ) |
||
比擬 |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李白〈行路難〉) |
|
比較 |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
|
而 |
通「爾」。你 |
1.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 2.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 |
如、好像 |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方孝孺〈指喻〉) |
|
假設連詞。如果 |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顧炎武〈廉恥〉) |
|
順接連詞。則、就、因而 |
1.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3.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
|
順接連詞。且、而且 |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沈復〈兒時記趣〉) |
|
轉接連詞。卻、可是、然而 |
1.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歐陽脩〈賣油翁〉) 2.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衛乃當之罰金!(司馬遷〈張釋之執法〉) |
|
若 |
你 |
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
如、似乎、好像 |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陶淵明〈桃花源記〉) |
|
及、比得上 |
未若柳絮因風起。(《世說新語》「詠絮才」) |
|
順 |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孟子•告子上》) |
|
至於。與「夫」搭配 |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范仲淹〈岳陽樓記〉) |
|
區區 |
小小的、微小 |
1.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過秦〉) |
自謙自己渺小 |
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 2.區區之心,竊慕此耳。(李陵〈答蘇武書〉)(我這樣小人物的心願就是羨慕這種作法啊) |
|
愛戀不捨、忠誠 |
1.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葺 |
ㄑㄧˋ |
修理 |
修葺、補葺。 |
楫 |
ㄐㄧˊ |
行船划水用的槳 |
1.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范仲淹〈岳陽樓記〉) 2.舟楫、擊楫中流(晉朝祖逖率軍北伐,渡江至中流時,擊打船槳而立誓恢復中原。比喻收復失土,報效國家的壯烈情懷)。 |
輯 |
ㄐㄧˊ |
蒐錄後整理 |
編輯、輯錄、剪輯。 |
緝 |
ㄑㄧˋ |
搜捕;捉拿 |
通緝、緝私、緝拿、查緝。 |
揖 |
一 |
拱手行禮 |
1.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2.拜揖、打躬作揖。 |
嫗 |
ㄩˋ |
老婦人 |
家有老嫗,嘗居於此。 |
傴 |
ㄩˇ |
駝背;背脊彎曲的 |
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
謳 |
ㄡ |
歌唱 |
謳歌、低謳(低聲歌唱)、謳吟。 |
嘔 |
ㄡˇ |
吐 |
嘔吐、令人作嘔、嘔心瀝血(比喻用盡心思)。 |
摳 |
ㄎㄡ |
挖;掏 |
摳鼻子。 |
迨 |
ㄉㄞˋ |
及;到 |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 |
殆 |
ㄉㄞˋ |
大概 |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
危險、不安 |
危殆、百戰不殆、財多命殆。 |
||
幾乎、將近 |
消滅殆盡、殆無虛日(幾乎沒有閒過一天)。 |
||
紿 |
ㄉㄞˋ |
欺騙 |
欺紿、詐紿、受紿。 |
貽 |
一ˊ |
贈送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韓愈〈師說〉) |
遺留 |
貽笑大方、貽羞萬年。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