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 |
說明 |
舉例 |
列傳 |
紀傳體史書中,記載帝王和諸侯以外的人物傳記。由司馬遷《史記》首創。 |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
自傳 |
記敘自己生平事跡的傳記。 |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白居易〈醉吟先生傳〉 |
別傳 |
史傳或家傳等「本傳」以外的傳記:常是對本傳所記有所補充或修正。 |
盧藏用〈陳子昂別傳〉 |
外傳 |
凡人物為正史所不載,或正史已有記載,而從不同角度,運用小說手法加以鋪張渲染。 |
郭湜《高力士外傳》 |
小傳 |
簡要記敘人物的生平事跡。 |
李商隱〈李賀小傳〉 |
行狀(狀、行述、行略、引述) |
門生故舊記敘死者世系、名字、籍貫、年壽及生平行事,以供史官採擇立傳,或他人寫作墓誌銘的參考。 |
李翱〈韓文公行狀〉 |
逸事狀 |
行狀的變體,僅記寫死者的某些逸事、軼聞。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
傳 |
史書以外的人物傳記。作者常是文學家,所記常是小人物。 |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
事略 |
記敘人物的生平梗概,類似小傳。 |
歸有光〈先妣事略〉 鄒魯《黃花崗烈士事略》 |
軼事(逸事) |
記史傳上沒有記載的事跡。 |
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時代 |
為清初興起的散文流派。 |
|
釋名 |
因代表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因以為名。 |
|
發展 |
以( 方苞 )倡導古文「義法」為標誌,始於康熙年間;其後經( 劉大櫆 )的拓展,興盛於乾隆時代的( 姚鼐 ),樹立桐城派古文宗風。曾一度中衰,經( 曾國藩 )中興,直至清末民初落沒。 |
|
主張 |
方 苞 |
提倡古文「義法」: 「義」指文章( 內容 ),要求言之有物,以六經、《論語》、《孟子》為典範。 「法」指文章( 形式 ),要求言之有序,學習《左傳》、《史記》與唐宋古文八大家。 |
劉大櫆 |
強調文章的神氣音節。 |
|
姚 鼐 |
提出( 義理 )、( 詞章 )、( 考據 )三者並重。 |
※桐城三祖與曾國藩
人名 |
時地 |
字號 |
學術主張 |
其他 |
|
桐城三祖 |
方苞 |
清代 桐城 |
字( 靈皋 ), 一字鳳九, 號( 望溪 )。 |
1.為學宗法宋儒,以「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介韓、歐之間」與友好相勉。 2.提倡古文「義法」。 3.其文用語平實,法度嚴謹,以( 雅潔 )著稱。 |
1.曾受友人文字獄案牽連入獄,獲救後累官至禮部侍郎。 2.為桐城派初祖。劉大櫆、姚鼐承其理論並加以發展,建立起桐城派的古文理論。 3.後人輯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
劉大櫆 |
字才甫, 一字耕南, 號海峰。 |
1.文貴簡遠含蓄。 2.神氣說:強調文句的神氣、音節。即認識到文章內在精神氣勢與外在音節、字句間相互表裡。 |
1.方苞見其古文,譽為國士。然終未中舉,遂以教書為業。 2.前承方苞,後啟姚鼐,為桐城派關鍵人物。 3.著有《海峰文集》。 |
||
姚鼐 |
字姬傳, 世稱惜抱先生。 |
1.提出:「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 2.提出「古文八要」:「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強調用格律聲色的修辭形式包裝神理氣味的內容精蘊。 3.承劉大櫆的神氣說,加上「陰陽剛柔」的文學風格論,強調文風應剛柔兼備。 |
1.受業於劉大櫆,為桐城派集大成者。 2.乾隆時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後歷主江南、紫陽、鍾山等書院共四十年。 3.著有《惜抱軒文集》。輯有《古文辭類纂》。 |
||
曾國藩 |
清代 湘鄉 |
字伯涵, 號滌生, 諡文正。 |
1.治學主張義理、詞章、經濟、考據四者兼顧,而特別強調( 經世致用 )。 2.為文主張奇偶互用,剛柔相濟。 |
1.晚清名臣,曾自組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官至兩江總督。 2.為湘鄉派之祖。 3.著有《曾國藩家書》。後人輯有《曾文正公全集》。 |
流派名稱 |
得名由來 |
文學主張 |
代表人物 |
桐城派 (康熙、雍正、乾隆年間) |
以代表人物皆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
主張效法《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散文,講求「義法」。「義」即內容思想,要「言有物」;「法」即形式技巧,要「言有序」。 |
方苞、劉大櫆、姚鼐,三人並稱「桐城三祖」。 |
陽湖派 (乾隆、嘉慶 年間) |
以代表人物多江蘇陽湖人而得名。 |
文學主張與桐城派基本相同,實為桐城派支流。但思想較活潑,不專主孔孟、程朱,主張兼採諸子百家;文風問題上,認為學古文要兼取駢文之長。 |
惲(ㄩㄣˋ)敬、張惠言、李兆洛,三人並稱「陽湖三家」。 |
湘鄉派 (咸豐、同治、光緒年間) |
以開創人曾國藩為湖南湘鄉人而得名。 |
湘鄉派也是源自桐城派。認為古文創作應兼取漢賦的氣韻,主張剛柔相濟,奇偶互用。 |
曾國藩及「曾門四大弟子」:張裕釗(ㄓㄠ)、吳汝綸、黎庶昌、薛福成。 |
|
對他人自稱 |
稱呼他人 |
親族長輩 |
加一「家」字。如:家父、家祖母、家兄。 若已殁,「家」字改為「先」字,如先祖、先考、先妣(ㄅㄧˇ)。 |
加一「令」字,如令尊、令祖父、令兄、令伯。 |
親族晚輩 |
加一「舍」字,如舍弟妹、舍弟婦、舍姪女。 或加「小」字,如小女、小犬、小媳。 |
加一「令」字,如令弟、令妹、令郎、令嬡、令姪女、令媳。 |
夫妻 |
稱夫:外子。 稱妻:內子、內人、拙荊、賤內。 |
稱夫:尊夫。 稱妻:尊夫人、嫂夫人。 |
▲尊稱已去世的父親:先君子、先父、先考、先嚴、先府君、先大人。
▲尊稱已去世的母親:先慈、先妣。
第一段 |
視學京畿 → 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 → 及試 → 呈卷,即面署第一 |
風雪嚴寒 → 即解貂覆生,為掩戶 |
|
入古寺 → 叩之寺僧 |
|
第二段 |
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 → 為除不潔者 → 抱公膝而嗚咽(不敢大聲)→ 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 |
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 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 →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 → 老夫已矣 → 因摸地上刑械(上應「而目不可開」) |
|
全篇 |
第一段左公對夫人說:「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 第二段左公對史公說:「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 ↓ 第三段史公:「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
第一段「鄉先輩左忠毅公」(暗示左公為桐城人) ↓ 第三段「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 ↓ 第四段「史公治兵,往來桐城」 ↓ 第五段「余宗老塗山」(既為宗老,也必是桐城人) |
|
第一段段首「先君子嘗言……」 ↓ 末段段尾「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首尾點出消息來源,既彼此照應,也同時照應題目的「軼事」。 |
詩詞聯 |
關鍵字 |
梅花嶺史可法祠墓聯 風雪江天,弔古賸一輪明月; 衣冠丘隴,招魂有萬古梅花。 |
衣冠丘隴、萬古梅花(史可法生前曾要求死後葬於梅花嶺上,兵敗被俘後壯烈就義,然遺體不知所蹤,固僅有衣冠冢) |
梅花嶺史忠正公祠聯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殘山,尚留得風中勁草; 葬衣冠,有淮南坏土,冰心鐵骨,好伴取嶺上梅花。 |
殉社稷、葬衣冠、嶺上梅花 |
舒位〈梅花嶺弔史閣部〉 死即可見左光斗,生不願作洪承疇。 東風吹上梅花嶺,還剩幾分明月影。 |
可見左光斗、不願作洪承疇(洪承疇被俘後降清,為叛臣)、梅花嶺 |
黃文涵〈題揚州史可法公祠〉 萬點梅花,盡是孤臣血淚; 一抔故土,還留勝國衣冠。 |
梅花、孤臣血淚、衣冠 |
七、重點修辭──烘托
◆定義:藉著描寫甲事物,以渲染、強調乙事物;或藉著描寫同一事物的某一方面,以渲染、強調另一方面。可分為陪襯烘托、對照烘托、反襯烘托三類。
◆特性:1.常用於文學性強的文章。
2.常借助對比、襯托等手法來實現。
種類 |
定義 |
舉例說明 |
陪襯烘托 |
把甲乙兩個事物放在一起描寫,著墨側重於乙,以乙襯甲,借以對甲事物進行渲染和強調:從側面著墨的事物與被烘托的事物之間,不存在對照或反差關係。 |
1.方苞〈左忠毅公軼事〉:藉著寫配角史可法從旁烘托主角左光斗,以凸顯左光斗的忠毅精神和為國舉才之用心。著重寫史可法時並非刻意使之與左光斗相對照,而其性格亦非與左光斗有反差。 2.〈陌上桑〉:寫羅敷的美,不直接描寫羅敷本身,而是旁寫羅敷衣著器具之美,以及旁人見羅敷的反應:「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
對照烘托 |
把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的兩種性狀放在一起加以對照,顯示出差異,使描寫主要事物得到渲染和強調。 |
劉鶚〈明湖居聽書〉:琴師、黑妞、白妞技藝一者高過一者的差異:藉寫男子琴藝之高,凸顯黑妞曲藝之精;再藉黑妞曲藝之精,凸顯白妞曲藝之妙。 |
反襯烘托 |
將某一事物從逆反的方向與主體事物進行比照,使之形成鮮明的反襯,從而使主體事物得到渲染和強調。 |
1.李白〈長干行〉: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蝴蝶成雙成對,人卻形單影隻 2.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
八、一字多義比較
字形 |
字義 |
詞例 |
微 |
暗中、秘密地 |
1.微行,入古寺。 2.引入。微指左公處。 |
沒有 |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
|
衰落 |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我看夏、商、周以後,世風敗壞、道德式微)。(顧炎武〈廉恥〉) |
|
細小 |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沈復〈兒時記趣〉) |
|
卑賤、地位低下 |
人微言輕(地位低下,說話沒有份量)。 |
|
且 |
將 |
1.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愚公移山」) |
尚且、還 |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李文炤〈勤訓〉) |
|
而且,並且 |
1.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2.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謝靈運〈歲暮〉) |
|
暫時 |
1.民勞,未可,且待之。(《史記•伍子胥列傳》) 2.唐僧在馬上也吃了幾個,權且充飢。(《西遊記•第二十七回》) |
|
何況、況且 |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志•諸葛亮傳》) |
|
表示同時做兩件事 |
且戰且走、且歌且舞。 |
|
使 |
讓
|
1.召入,使拜夫人。 2.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履。 3.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 |
派遣、命令 |
於是使騎捕,屬之廷尉。(司馬遷〈張釋之執法〉) |
|
出使 |
1.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自己行事能知恥而有所不為,出使外國,能不辱沒國君託付的使命,便可以稱為士了)。(《論語•子路》) 2.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
|
假使、如果 |
1.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司馬遷〈張釋之執法〉) 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 |
|
役使 |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
|
更 |
音( ㄍㄥ ) |
|
變換、改換 |
1.使史公更敝衣草屨。 2.變更、更正、更動。 |
|
替代、輪流 |
1.使將士更休。 2.更迭、更代。 |
|
經歷 |
少不更事。 |
|
古代表示夜間計時的用語。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二小時 |
1.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2.三更半夜、三更燈火五更雞(形容人勤奮刻苦,晚睡早起)。 |
|
音( ㄍㄥˋ ) |
||
愈甚、越發。表示加重一層的語氣 |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2.更好、更努力。 |
|
再、又 |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
庸 |
愚笨、拙劣 |
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 |
豈、哪裡 |
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 2.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做任何事情,心裡覺得安適,覺得不慚愧,然後才去做,別人的毀謗中傷,哪有什麼妨害呢)。(崔瑗〈座右銘〉) |
|
平凡 |
吾才之庸,不逮人也。(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 |
|
需要 |
無庸置疑。 |
|
酬謝 |
酬庸。 |
|
少 |
音( ㄕㄠˇ ) |
|
稍微、略微 |
1.或勸以少休。 2.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劉鶚〈明湖居聽書〉) |
|
不多 |
1.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歐陽脩〈醉翁亭記〉) 2.少數、少量、少許、稀少。 |
|
短缺、不夠 |
一日不可少、少一個人。 |
|
不久 |
1.少頃范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來。(吳敬梓〈范進中舉〉) 2.少焉、少時(不多時;一會兒)。 |
|
音( ㄕㄠˋ ) |
||
年幼的 |
1.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韓愈〈師說〉) 2.少男、少女、少爺、少不更事。 |
|
年輕的男子 |
闊少、惡少。 |
|
炮 |
音( ㄆㄠˊ ) |
|
燒、烤 |
炮烙。 |
|
以火烘焙精煉藥材 |
如法炮製(本指依照古法製藥,後多指依照往例或現有的方法辦事)。 |
|
音( ㄆㄠˋ ) |
||
一種發射鐵石彈丸或炮彈的重型兵器 |
炮彈、炮臺、炮火連天。 |
|
爆竹 |
鞭炮、一炮而紅。 |
|
從 |
音( ㄗㄨㄥˋ ) |
|
使……跟隨、帶領 |
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
|
隨侍的人 |
侍從、僕從。 |
|
稍次於至親的同宗親屬 |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從伯叔。 |
|
音( ㄘㄨㄥˊ ) |
||
跟隨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
|
依順、遵循 |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從命、服從。 |
|
自、由 |
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陶淵明〈桃花源記〉) 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
|
音( ㄘㄨㄥ ) |
||
|
從容不迫、從容就義(為正義而安然就死)。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廡 |
ㄨˇ |
正堂兩側的廂房 |
廊廡、堂廡。 |
撫 |
ㄈㄨˇ |
摸 |
撫心自問、撫平、撫玩。 |
按 |
撫劍疾視。 |
||
拍 |
撫掌大笑、撫髀(拍著大腿)、撫膺大慟(拍胸痛哭,極度悲痛)。 |
||
彈奏、撥弄 |
撫琴。 |
||
安慰 |
撫卹、優撫。 |
||
撫養 |
撫孤恤寡(撫育孤兒,照顧寡婦)、撫育。 |
||
憮 |
ㄨˇ |
悵然若失或是驚愕的樣子 |
憮然。 |
嫵 |
ㄨˇ |
嬌美姣好 |
嫵媚。 |
蕪 |
ㄨˊ |
田園荒廢雜草叢生,後引申為雜亂 |
荒蕪、雜蕪、去蕪存菁。 |
鑱 |
ㄔㄢˊ |
掘土器具 |
長鑱。 |
饞 |
ㄔㄢˊ |
貪吃 |
眼饞(羨慕而想得到)、眼饞肚飽(比喻貪得無厭)、饞涎欲滴(貪吃的樣子)、偷饞抹嘴(偷東西吃)。 |
讒 |
ㄔㄢˊ |
毀謗、陷害 |
讒言、讒隙(因讒言而生仇隙)、讒臣(專進讒言的臣子)、讒譖(以讒言毀謗別人)。 |
巉 |
ㄔㄢˊ |
高險、險峻 |
巉峭、巉巖。 |
攙 |
ㄔㄢ |
扶持 |
攙扶 |
混入 |
攙假(在真純的東西中加入假的成分)、攙雜 |
||
纔 |
ㄘㄞˊ |
通「才」 |
恰纔、方纔 |
眥 |
ㄗˋ |
眼眶 |
以指撥眥、目眥盡裂(怒目而視的樣子)、睚眥必報(像被瞪一眼這樣的小怨,也要報仇)。 |
貲 |
ㄗ |
計算、估量 |
所費不貲。 |
通「資」,財貨 |
捐貲、家貲萬貫、貲藏、無貲(無價)。 |
||
髭 |
ㄗ |
嘴邊的短鬚 |
髭鬚、鬍髭。 |
齜 |
ㄗ |
張嘴露牙 |
齜牙咧嘴。 |
疵 |
ㄘ |
毛病、缺點 |
瑕疵、吹毛求疵(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白玉微疵(比喻美好的人或事還有美中不足之處)。 |
訾 |
ㄗˇ |
詆毀 |
訾病(批評他人缺失)、相訾(互相詆毀)、訾議(指責批評)。 |
檄 |
ㄒㄧˊ |
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的官方文書 |
奉檄守禦、檄文、羽檄飛馳(比喻軍情緊急)、傳檄而定(發出文書就能平定該地。比喻軍力強大,不戰而屈人之兵)。 |
邀 |
ㄧㄠ |
約請 |
邀訪、邀約、應邀。 |
繳 |
ㄐㄧㄠˇ |
交出 |
繳費、繳納、繳械(交出武器)。 |
竅 |
ㄑㄧㄠˋ |
孔穴,或指人眼耳鼻口器官,引申為關鍵、要點 |
訣竅、一竅不通(昏昧不明事理,或指對某事完全不懂)、鬼迷心竅(受外物迷惑而失去判斷力)、七竅生煙(眼耳鼻口都冒火,表示極度憤怒)。 |
烙 |
ㄌㄨㄛˋ |
燒紅的鐵器灼燙人體的一種酷刑 |
炮烙。 |
ㄌㄠˋ |
熨;燙 |
烙餅、烙印。 |
|
絡 |
ㄌㄨㄛˋ |
中醫上指人體的血管和神經系統 |
經絡、脈絡。 |
維繫、聯繫 |
聯絡、籠絡人心。 |
||
賂 |
ㄌㄨˋ |
行賄 |
賄賂。 |
財物 |
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
||
酪 |
ㄌㄨㄛˋ |
以動物乳汁所製成的半凝固食品 |
乳酪、牛酪。 |
恪 |
ㄎㄜˋ |
謹慎誠敬 |
恪守、恪遵。 |
貉 |
ㄏㄜˊ |
動物名 |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
ㄇㄛˋ |
通「貊」,古代北方外族名 |
蠻「貉」之邦。 |
|
咯 |
ㄎㄚˇ |
由喉頭用力清出異物 |
咯血 |
ㄌㄛ˙ |
語末助詞。 |
來咯、當然咯 |
|
ㄍㄜ |
狀聲詞,形容喉頭聲響、雞叫聲、笑聲等 |
咯咯作響、咯吱咯喳 |
|
踞 |
ㄐㄩˋ |
蹲坐 |
蹲踞、盤踞、龍蟠虎踞(地勢雄偉險要)。 |
倨 |
ㄐㄩˋ |
傲慢 |
倨傲、前倨後恭(先前傲慢無禮,後又轉為恭敬卑屈,形容人勢利,態度轉變大)、倨傲鮮腆(傲慢無禮不謙虛)。 |
鋸 |
ㄐㄩˋ |
薄片金屬製成有鋸齒狀的刀具 |
鋸斷、拉鋸(雙方你來我往,相持不下)。 |
据 |
ㄐㄩ |
窘迫 |
拮据(境況窘迫,尤指經濟困難)。 |
裾 |
ㄐㄩ |
衣服的前襟或後襟 |
裙裾、前裾。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