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雜記體古文
◆概要:雜記的內容廣泛,包括一切記事、記物之文,亦有夾寫景、抒情或議論者。
題材內容 |
說明 |
代表作品 |
臺閣名勝記 |
古人修築亭臺樓閣,或是觀覽名勝古蹟時,藉此記敘建造修葺的過程、歷史的沿革以及傷今悼古的感慨等。 |
歐陽脩〈醉翁亭記〉 范仲淹〈岳陽樓記〉 |
山水遊記 |
以描寫山川勝景、自然風物為題材,是作者親身遊歷的紀錄,抒寫作者對山川風物的感受。 |
柳宗元〈永州八記〉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
書畫雜物記 |
記述該書畫或物件的內容、形狀、藝術特點、流傳情況等,亦有因此而懷遠人、發議論、生感慨者。 |
韓愈〈畫記〉 魏學洢〈王叔遠核舟記〉 |
人事雜記 |
以記人敘事為內容。一般以「記」名篇,少數則標為「志」。(「志」通常用於記人,而〈項脊軒志〉雖以項脊軒為篇名,但內容在懷人,而非記軒,故以「志」為題) |
錢公輔〈義田記〉 歸有光〈項脊軒志〉 全祖望〈梅花嶺記〉 |
姓名 |
韓愈 |
歐陽脩 |
時代 |
中唐 |
北宋 |
字號 |
字退之,世稱韓文公(諡號「文」)、韓昌黎、韓吏部。 |
字永叔,號( 醉翁 )、六一居士,諡號「文忠」。 |
際遇 |
1.三歲而孤,由兄嫂撫養成人。 2.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 3.後回京,歷任國子監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職。 |
1.四歲喪父,由母親教養成人(畫荻教子)。 2.因慶曆革新失敗,貶滁州知州。 3.歷任地方官職,後回京,累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 |
文學史 地位 |
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下啟北宋古文運動。 |
1.古文運動的後繼者。 2.北宋古文運動的領導者。 |
文學主張 |
文以載(貫)道。 |
明道致用。 |
文學成就 |
1.散文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2.詩風屬中唐「奇險怪誕派」。 |
1.散文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北宋六家之首)。 2.詞作綺麗婉約。 3.詩風清新自然,列北宋四大家之一。 |
文風 |
風格多樣,語言精鍊,氣勢雄健。 |
溫潤流暢,情韻委婉。 |
並稱 |
與( 柳宗元 )並稱「韓柳」。 |
1.文與( 曾鞏 )並稱「歐曾」。 2.詞與晏殊並稱「晏歐」。 |
主要作品 |
《昌黎先生集》 |
《歐陽文忠公全集》、《新五代史》(私修)、 《新唐書》(奉詔與宋祁等人合撰) |
三、詠歐陽脩的對聯
對聯 |
關鍵字 |
滁縣醉翁亭聯 一、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二、人生百年,把幾多風光琴樽,等閒拋卻? |
翁、醉鄉、山行六七里(化用歐陽脩〈醉翁亭記〉「山行六、七里……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醒來 |
方子箴題揚州平山堂聯 六一清風,更有何人繼高躅(ㄓㄨˊ); 二分明月,恰於此處照當頭。 |
六一 |
四、課文結構分析
結構 |
樂事 |
重點 |
第一段 |
( 飲酒 )之樂 |
1.首段採用( 剝殼見筍 )法描寫醉翁亭的位置,由大而小,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全景而特寫,逐層緊縮 2.寫作順序:環滁皆山→西南諸峰→琅琊山→釀泉→醉翁亭→建亭者→命名者 |
第二段 |
( 山水 )之樂 |
1.山間朝暮:(明)朝日出而林霏開 (晦)暮雲歸而巖穴暝 2.山間四時:(春)野芳發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陰 (秋)風霜高潔 (冬)水落而石出 |
第三段 |
( 宴遊 )之樂 |
於此亭、此山水中,提供百姓享受遊山宴飲之樂,此乃太守與民遊宴之樂。 1.滁人遊:負者、行者、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 2.太守宴:魚肥、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 3.眾賓歡: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諠譁者 4.太守醉: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 |
第四段 |
( 與民 )同樂 |
1.遊罷歸去,作者抒懷,能沉醉於與民同樂中,深化「醉翁」亭命名之意涵 2.層層烘托:禽鳥之樂(不知人之樂)→人之樂(不知太守之樂)→太守之樂( 與民同樂 ) |
文眼 |
以( 樂 )字貫串全文 |
|
寫作 特色 |
1.以「……者,……也」的判斷句句型,說明事物。 2.「( 而 )」、「( 也 )」等虛字的運用,使文氣舒緩,有迂迴婉轉之致。 3.駢散並用,音韻鏗鏘,錯落有致。 |
五、古今義不同的成語
成語 |
原義 |
今義 |
醉翁之意 不在酒 |
本指喝酒時意不在酒,而在寄情山水,舒放心胸。 |
比喻別有用心。 |
峰回路轉 |
形容山路隨著山峰而曲折迴轉。 |
比喻事情有了轉機 |
水落石出 |
冬天溪水降低,溪石露出水面。 |
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
不求甚解 |
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 |
多指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
呆若木雞 |
木雞,木頭製成的雞,任何情況下皆紋風不動,比喻修養深厚、態度沉穩。 |
形容愚笨或受驚嚇而發愣的樣子。 |
牛山濯濯 |
指山上無樹木。 |
用以戲喻人禿頂無髮。 |
天花亂墜 |
傳說佛祖講經說法,感動了天神,天上各色香花從空中紛紛落下。 |
形容說話言詞巧妙,有聲有色,非常動聽,但多浮誇不切實際。 |
柳暗花明 |
形容綠柳茂密,繁花似錦的美景。 |
比喻在曲折艱辛之後,忽然絕處逢生,另有一番情景。 |
光天化日 |
光天,指陽光普照之天。化日,指承平無事之日。指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 |
比喻在大白天裡,人人都看得清楚的場合。 |
鉤心鬥角 |
鉤心,指宮室互相鉤連。心,指宮室中心。鬥角,指簷角相互交錯。形容宮室的建築結構精緻巧妙。 |
比喻刻意經營,競鬥心機。 |
紅杏出牆 |
形容春意盎然。 |
比喻婦女偷情、不守婦道。 |
想入非非 |
非非,是從佛經中「非想非非想處」變化而來,為古印度宇宙觀中一種禪修者死後所生的世界。指思考能力已達玄妙超脫的境界。 |
指不切實際的奇想或不正當的邪思妄想。 |
山雨欲來 風滿樓 |
指天氣的變化。 |
比喻事件發生前的徵兆或氣氛。 |
入木三分 |
晉朝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版,墨跡透入木板三分。形容筆力遒(ㄑㄧㄡˊ)勁。 |
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精到生動。 |
左右逢源 |
左右兩邊都能夠得到水源。指學道有得,即可得心應手,取用不竭。 |
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滑。 |
一塵不染 |
指修道人六根清淨,不受塵俗干擾。塵,比喻物欲,佛家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 |
比喻品性高潔廉明。或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
一日千里 |
形容良馬跑得很快。 |
比喻進步神速或事業發展得很快。 |
按圖索驥 |
指按照圖象尋求好馬。比喻做事拘泥成法,不知變通。 |
比喻依線索指引去尋找事物。 |
五體投地 |
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儀式,指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佛教徒沿用此禮以敬三寶(佛、法、僧)的儀式。 |
比喻非常欽佩。 |
得意忘形 |
形,形體。指因心意志趣獲得滿足而物我兩忘。 |
形容人高興過頭,舉止失去常態。 |
大而化之 |
《孟子•盡心下》:「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形容人已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 |
形容人做事不謹慎、不細心、不拘小節。 |
六、重點修辭──互文、層遞、借代
(一)互文
定義 |
指在連貫性的語文中,上下文的結構相同或相似,某些詞語依據上下的條件互相補充,合在一起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義;或者在上文中省略下文出現的詞語,下文中省略上文出現的詞語,借參互以成文,經過綜合而見義的一種修辭技巧。(按:「互文」是參互見義,詞義包含對方,語意都擴大,屬於意義的相加;「錯綜」則互換詞語的位置,但語意並不擴大,只是意義的相等。) |
例句 |
1.至於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負者、行者或歌於途或休於樹。 2.前者呼,後者應。──前後彼此呼喊回應。 3.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上了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因物(外在環境)或己(自身遭遇)而悲喜。 5.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文天祥〈正氣歌并序〉)──雞與鳳凰同棲共食。 6.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秦、漢時的明月和關塞。 7.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詩經•小雅•蓼莪》)──父和母生我、鞠(養育)我。 |
(二)層遞
定義 |
要說的有三件或三件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等比例,於是在行文時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內到外、由疏到親等依序層層遞進或反之遞降說明。原則有三:1內容必須三項以上;2按照順序排列;3客觀事理必須合乎邏輯。 |
例句 |
1.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2.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 5.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張潮《幽夢影》) 6.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舟中,江闊雲低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 |
※層遞與排比的差別:
|
層遞 |
排比 |
形式 |
不受語言結構的約束 |
相似結構的排列組合 |
內容 |
語句的排列和位置乃以內容為依據,基本上是遞進或遞降 |
語句的排列和位置雖有一定的規則、依據,但基本上是並列的 |
作用 |
主要是推進語意 |
主要在增強氣勢 |
(三)借代
定義 |
在談話或行文中,不用通常使用的詞語,而借用其他與該詞密切相關的詞語來代替,叫做「借代」。目的是凸顯特徵,製造新奇。 |
|
分類 |
舉例 |
說明 |
借特徵或標誌代 |
1.傴僂提攜。 2.黃髮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 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
1.2.借「傴僂」、「黃髮」代「老人」,「提攜」、「垂髫」代「孩童」。 3.借「朱門」代「富貴人家」。 |
借材料或工具代 |
1.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2.公閱畢,即解貂覆生。(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1.借材料「絲竹」代「音樂演奏」。 2.借材料「貂皮」代「貂皮大衣」。 |
借作者或產地代 |
1.私家收拾,半付祝融。(連橫〈臺灣通史序〉) 2.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
1.借火神「祝融」代「火」。 2.借發明酒之「杜康」代「酒」。 |
部分和全體相代 |
1.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 2.孤帆遠影碧山盡。(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
1.借「鱗」代「魚」。 2.借「帆」代「船」。 |
原因和結果相代 |
汝還未嘗到他青草膏的滋味。(賴和〈一桿「稱仔」〉) |
借貼「青草膏」的結果代被「拷打」。 |
具體與抽象相代 |
1.麵包與愛情孰重? 2.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李白〈長干行〉) |
1.借具體的「麵包」代抽象的「物質生活」。 2.借具體的「紅顏」代抽象的「青春年華」。 |
借所在或所屬代 |
1.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陳情表〉) 2.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司馬光〈訓儉示康〉) |
1.借處所「東宮」代「太子」。 2.借處所「東市」代「刑場」。 |
特定和普通相代 |
1.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2.妝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
1.借特定國名「樓蘭」代「外族」。 2.借特定人名「秋娘」代「歌伎」。 |
※借代與借喻的不同:
|
借代 |
借喻 |
重點 |
在「代」,以此代彼 |
在「喻」,以此喻彼 |
二者關係 |
借與代之間必須有相關性 |
喻依與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
其他 |
╳ |
可加上喻體、喻詞改換作明喻或隱喻 |
句型 |
定義 |
結構 |
例句 |
敘 事 句 |
用來敘述事情的句子。 |
【主語+述語+謂語】 主語S:主詞(以下皆同) 述語V:說明主語動作的「動詞」 謂語O:承受主語動作的事、物 |
1.故人-具-雞黍 2.林放-問-禮之本 3.禽鳥-知-山林之樂 4.左公─下─廠獄 |
表 態 句 |
描述人、事、物狀態的句子 |
【主語+謂語(表語)】 謂語:描述主語狀態的「形容詞」。 |
1.林木-蕭條 2.落英-繽紛 3.吾諸兒-碌碌 |
有 無 句 |
表明事物有無的句子。 |
【主語+述語+謂語】 句子中必定有「有」或「無」二字。 |
1.秦氏-有-好女 2.聖人-無-常師 3.古之學者-必有-師 |
判 斷 句 |
判斷人、事、物的屬性或是非的句子。 |
【主語+繫語(動詞)+斷語】 繫語:解釋人事物現象的「動詞」。白話文用「是」、「不是」,文言文用「即」、「乃」、「為」,但往往省略。 斷語:解釋主語的「名詞」或「代名詞」 |
1.里仁-為-美 2.太守-謂-誰 3.野芳發而幽香……水落石出者-(乃)-山間之四時也 |
八、一字多義比較
字形 |
字義 |
詞例 |
蔚 |
草木茂盛的樣子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
盛大的樣子 |
蔚為風氣、蔚為大觀。 |
|
臨 |
由高處向下看 |
1.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2.居高臨下。 |
靠近 |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
|
來到 |
雙喜臨門、歡迎光臨。 |
|
面對 |
臨陣磨槍、臨危不亂。 |
|
將、正、當 |
臨行依依、臨時抱佛腳。 |
|
輒 |
即、就 |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
每、總是 |
1.造飲輒盡,期在必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2.動輒得咎。 |
|
謂 |
稱呼 |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
是 |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脩也。 |
|
告訴、對……說 |
1.魏武謂脩:「卿解不?」(《世說新語》「絕妙好辭」) 2.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顧炎武〈廉恥〉) |
|
說 |
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
道理、意義 |
無謂之事。 |
|
歸 |
聚集 |
雲歸而巖穴暝。 |
返、回 |
1.朝而往,暮而歸。 2.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
|
趨向、依附 |
眾望所歸、殊途同歸。 |
|
還給 |
物歸原主。 |
|
古稱女子出嫁 |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
|
秀 |
茂盛 |
佳木秀而繁陰。 |
草木開花 |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論語•子罕》) |
|
才智傑出的人 |
後起之秀。 |
|
清麗、俊美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
|
優異、傑出 |
優秀、一枝獨秀。 |
|
負 |
以肩背物 |
1.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2.負荊請罪、負笈千里(比喻求學不辭辛勞)。 |
背棄;違背 |
1.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辜負、忘恩負義、不負眾望、皇天不負苦心人。 |
|
仗恃 |
自負、負才使氣(自恃有才華,而放任意氣)。 |
|
承擔 |
負責、身負重任、忍辱負重。 |
|
失敗 |
勝負難分、一決勝負。 |
|
而 |
如;好像 |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方孝孺〈指喻〉) |
假設連詞。如果 |
1.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顧炎武〈廉恥〉) 2.死而有知,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
|
順接連詞。就、因而 |
1.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
|
順接連詞。且、而且 |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
轉接連詞。卻、可是、然而 |
1.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2.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
九、形近字辨析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暝 |
ㄇㄧㄥˊ |
幽暗;昏暗 |
1.雲歸而巖穴暝。 2.暝色。 |
瞑 |
ㄇㄧㄥˊ |
閉目 |
死不瞑目。 |
ㄇㄧㄢˋ |
服藥後產生頭暈目眩的反應 |
瞑眩。 |
|
ㄇㄧㄢˊ |
通「眠」。睡著 |
無法成瞑。 |
|
溟 |
ㄇㄧㄥˊ |
大海 |
滄溟。 |
傴 |
ㄩˇ |
駝背、背脊彎曲的 |
傴僂。 |
嘔 |
ㄡˇ |
吐 |
嘔吐、令人作嘔、嘔心瀝血(比喻用盡心思)。 |
ㄡˋ |
故意惹人氣惱 |
嘔氣。 |
|
謳 |
ㄡ |
歌唱 |
謳歌。 |
摳 |
ㄎㄡ |
挖、掏 |
摳鼻子。 |
嫗 |
ㄩˋ |
婦女的通稱 |
老嫗能解(形容文字通俗明白,容易看懂)。 |
籌 |
ㄔㄡˊ |
記數的器具 |
觥籌交錯。 |
計算、謀劃 |
籌劃、籌算。 |
||
計策、計謀 |
良籌、遠籌。 |
||
疇 |
ㄔㄡˊ |
田地 |
田疇、綠野平疇。 |
躊 |
ㄔㄡˊ |
|
躊躇(猶豫不決。或形容自得的樣子)。 |
儔 |
ㄔㄡˊ |
伴侶 |
鸞儔鳳侶(新婚賀詞)。 |
同類、同輩 |
朋儔、良儔。 |
||
匹敵、相比 |
嗟我憤歎,曾莫能儔。(嵇康〈幽憤詩〉) |
||
擣 |
ㄉㄠˇ |
搥打;撞擊 |
1.擣米、擣藥 2.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
禱 |
ㄉㄠˇ |
祭神而有所求 |
禱告、祈禱。 |
鑄 |
ㄓㄨˋ |
將金屬鎔化倒入模型,做成器物 |
鑄錢、鑄鐵。 |
造就、培養 |
陶鑄性情。 |
||
造成、釀成 |
鑄成大錯。 |
(一)歐陽脩〈豐樂亭記〉
脩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近。其上豐山1聳然而特立2,下則幽谷窈然3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4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閒。
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5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6破李璟7兵十五萬於清流山8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9。脩嘗考其山川,按10其圖記11,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12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13出而四海一,嚮之憑恃險阻14,15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16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17盡矣。今滁介於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18之所不至,民生19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20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21百年之深也。
脩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22幽芳23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24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25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26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注釋:1豐山:山名。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2特立:挺立;矗立。3窈然:深遠的樣子。4滃然:水勢浩大的樣子。5用武之地:用兵作戰的地方。6周師:後周的軍隊。宋太祖原為後周世宗的部將。7李璟:五代時南唐元宗。在位十九年(西元九四三年九六一年)。8清流山:山名。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北,上有清流關。9平滁:平定滁州。五代後周世宗於顯德三年(西元九五六年)親征南唐,於正陽(今安徽省壽縣正陽關)大破南唐軍,南唐將皇甫暉、姚鳳自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退保清流關,趙匡胤奉世宗命出兵攻打,擒皇甫暉、姚鳳,遂平定滁州。10按:查考;查驗。11圖記:地圖與文字記載。12所在為敵國:群雄割據,相互抗衡。所在,到處。13聖人:古代臣民對帝王的尊稱。此指宋太祖。14嚮之憑恃險阻:從前憑藉險要而割據自立的人或事。嚮,從前。15剗:削平。16漠然:冷清平靜的樣子。17遺老:歷經世事的老人。18賓客:旅客。19民生:民性;民風。20畎畝:田間。此指耕種之事。畎,田間的水溝。21涵煦:滋潤覆照。比喻德澤化育的深厚。涵,潤澤。煦,溫暖。22掇:拾取。23芳:芳香。此指芳香的花。24刻露:顯現。25歲物:農作物。26刺史:官名。始置於秦,本以監督各郡,漢以後漸為州郡長官,唐代州稱刺史,郡稱太守。宋於諸州置知州,相當於漢唐之刺史,歐陽脩當時任官於滁州,故云。
語譯:我治理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當地的泉水,覺得很甘美;問滁州的人,說是取自州城南方百步距離的地方。在那裡,高處是豐山,高聳矗立;低處是幽谷,深邃閉藏;中間有清泉,大股地湧出。看著上下左右的景色,心裡很喜歡它。於是疏導泉水,開鑿巖石,闢出空地建了亭子,和滁州人士一同遊覽這地方。
滁州在五代戰亂的時候,是個用兵爭戰的地方。從前太祖皇帝曾率領後周軍隊,在清流山下打敗南唐李璟的十五萬大軍,在滁州東門外活捉了南唐的將領皇甫暉、姚鳳,因而平定滁州。我曾經考察此地山川,查驗圖譜上的記載,登高眺望清流關,想找出皇甫暉和姚鳳就擒的所在,然而長一輩的父老都不在世,原來天下太平已經很久了。
自唐朝政治失修,天下分裂,群雄並起,互相爭奪,彼此敵對,怎能數得清?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聖人出來而天下統一,以前憑恃險要而割據自立的人物和事跡,都被剷除消滅。這一百年來,平平靜靜地,只見山高水清,想查問從前那些事,而老一輩的人都不在世了。今日的滁州介於長江和淮河之間,是個舟車、商人、四方旅客不到的地方,民風淳樸,不過問外間的事情,只安心地種田過日子,活著快快樂樂,死了好好安葬。哪知道這是皇上的功德,養民生息,德澤化育百年的深恩呢。
我來到此地,喜愛這裡的僻靜和人事的簡單,又愛這裡民情的安閒自在。自從找到這山谷間的泉水,就成天和滁州的人來到這裡,抬頭看看山,低頭聽聽泉。春天摘些幽雅的香花,夏天在大樹下乘涼,秋冬欣賞霜雪降落所呈現的清雅氣象;四季的景色,無不可愛。又慶幸當地人們高興年成的豐收,而喜歡跟我同遊。便為他們追溯當地山川的陳跡,說出此間風俗的良善,使人們明白所以能享受豐年的快樂,是幸而生在太平的時代。至於宣揚皇上的恩德,與民同樂,這本是刺史的職責。於是寫上「豐樂」兩個字,作為這座亭的名字。
說明:歐陽脩任官於滁州的次年,得紫薇泉於州南豐山下的幽谷,建亭以臨泉上,取名「豐樂」,並作此文以示「宣上恩德」、「與民同樂」的意思。
全文可分四段。首段記得泉建亭,是從作者眼前之事入手。二、三段以五代戰亂割據對照今日的太平安樂,是從滁州的今昔對比宕開來寫。四段收回眼前,寫四季遊賞之樂,應首段「而與滁人往遊其閒」,其敘作記目的,所謂「宣上恩德」,則應三段末「上之功德」三句。
從建亭遊賞的平凡事,寫出唯天下太平,時和年「豐」,人民方能安居「樂」業的大道理,是全文脈絡,也是亭名「豐樂」的命義所在;而「豐」與「樂」又因天子「休養生息,涵煦百年」的「功德」,則為全文旨趣所在。
比較:本文與〈醉翁亭記〉為姐妹篇,同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西元一○四六年)。豐樂亭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豐山北麓,蘇軾亦曾將本文書刻於碑。醉翁亭為山僧智僊為歐陽脩觀景而建,豐樂亭則為歐陽脩自建。
就作法與主旨言,前文用剝筍法,由山而泉而亭,藉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和樂的優遊之趣,抒發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本文則開門見山,由發現甘泉而築亭其上,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歌頌王朝結束戰亂使民得以休養生息的功德。
同為被貶滁州之作,前文散中帶駢,音韻鏗鏘,表現雖處逆境猶能陶然樂醉的情懷;本文名為遊記,實以議論為主,表達對社會安定、民生安樂的讚美,展現更積極明快的文章風格。
(二)歐陽脩〈踏莎行〉
候館1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2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釋:1候館:能遠望的高樓。2平蕪:平坦的草地。
語譯:候館的梅花謝了,橋邊的柳絲細嫩,暖和的春風吹過,從草叢間透出一股香氣,送著征騎遠去。離開愈遠,離愁則愈加增多,悠悠無盡,像春天的江水一樣。
柔腸寸斷,淚眼盈眶,閣樓高聳,不要再倚在闌干上遠眺,草地的盡頭是一片青山,但行人更在青山以外。
(三)歐陽脩〈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游冶1處,樓高不見章臺2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注釋:1冶:即春游。2章臺路:歌妓聚居之所。
語譯:院落幽深,究竟有多深呢?楊柳千絲萬絮堆積如煙,一重重簾幕不計其數。豪華的車馬停在貴族公子尋歡作樂的地方,我登樓遠望,卻望不到那通向歌樓舞榭的道路。眼前是風狂雨驟的三月春暮,重門將黃昏景色掩閉,也無法把春天留住。淚眼汪汪的,問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卻默默不語,只是零零落落、一點一點飛過鞦韆外去。(此詞寫暮春閨怨,為代言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