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賦體簡介

(一)定義與淵源

定義

介於詩、文之間,著重以( 鋪陳 )的手法、( 對偶 )的句式和( 華麗 )的詞藻,來描寫事物或抒發議論。

名稱來源

1.源自《詩》六義(風、雅、頌、賦、比、興)中的「賦」,是一種直接鋪陳其事的寫作方式。

2.班固〈兩都賦〉序曰:「賦者,古詩之流也」認為賦是詩歌的一種流變。又在《漢書‧藝文志》中說:「不歌而誦謂之賦。」

起始

1.賦作為一種文體名稱,出現於( 戰國 )末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云:「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ㄘㄨㄛ)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2.( 荀子 )是現存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家,其所作〈賦篇〉文字風格質樸,既有詠物的題目,也有說理的內容,而形式上則以問答方式進行鋪陳。

形式

1.無押韻之嚴格限制,可換韻,也無平仄的規定。

2.漢賦以來「主客問答」的形式,成為辭賦之通體。

(二)流變:

時代

類別

異稱

特色

代表作家作品

戰國

短賦

荀卿賦
荀賦

1.篇章短小,以問答方式進行鋪陳。

2.內容以詠物說理為主。

《荀子•賦篇》(最早以「賦」命名之作)

兩漢

古賦

大賦
漢賦
辭賦
漢大賦

1.長篇巨制,詞藻華麗,筆勢誇張。

2.好堆砌冷僻文字。

3.少押韻,少用典。

4.內容以歌頌帝王的功業為主。

漢賦四大家:

1.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

2.揚雄〈甘泉賦〉、〈長楊賦〉

3.班固〈兩都賦〉

4.張衡〈兩京賦〉

魏晉

六朝

駢賦

俳賦
小賦
六朝賦

1.篇幅短小,字句清麗,抒情多於鋪陳。

2.講究聲律之美,好用典故及駢偶。

3.寫作題材擴大,著重表現作家個性感情,以詠物賦最多。

1.曹植〈洛神賦〉

2.王粲〈登樓賦〉

3.陸機〈文賦〉(用駢賦寫成的文學批評作品)

4.左思〈三都賦〉(洛陽紙貴)

5.江淹〈恨賦〉、〈別賦〉

唐宋

律賦

 

1.科舉考試的重要科目,較駢賦更講究對偶精切、音律和諧,限題限韻。

2.內容多歌功頌德,較無文學價值。

 

 

文賦

散賦
散文賦

1.受古文運動影響而傾向散文化,章法多變,句式參差且駢散結合,兼有散文和賦體特色。

2.不重格律規制,化典重為流利。

3.內容包含寫景、抒情、議論,而以說理為旨。

1.歐陽脩〈秋聲賦〉

2.蘇軾 前、後〈赤壁賦〉

明清

股賦

 

雜糅律賦、散賦,並加入八股句法。

 

 

二、蘇軾

(一)生平簡表

時代

北宋,眉州眉山人

字號

字( 子瞻 ),號(  東坡居士  )。

生平

1.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第,深受主考官歐陽脩賞識。

2.神宗時,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自請外調,後又因烏臺詩案貶至黃州。

3.晚年因新舊黨爭,被貶至惠州(今廣東)、儋州(今海南)

文學

風格

古文

兼容韓愈的氣勢、柳宗元的深刻、歐陽脩的平易,立意高遠而善變化。

以才學、議論為詩,古近各體揮灑自如,善於在寫景中寄寓人生體悟,想像高妙,意蘊深厚。

題材多樣,意境開闊。

著作

《東坡全集》

地位

1.與父( 蘇洵 )、弟( 蘇轍 )長於古文,合稱「三蘇」,同為唐宋古文八大家。

2.其文又與歐陽脩並稱「歐蘇」,又與韓愈並列,有「韓潮蘇海」之稱。

3.與歐陽脩、王安石、黃庭堅並稱「北宋詩四大家」,又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4.詞開( 豪放 )一派,與( 辛棄疾 )並稱「蘇辛」。

5.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列「宋代四大書法家」,合稱「蘇、黃、米、蔡」。

(二)蘇洵〈名二子說〉:(依本文可知蘇軾與蘇轍的名與字,皆屬「相成」關係)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語譯:車輪、車輻、車蓋、車軫,對一輛車都有所作用。惟獨車前橫木的軾,好像沒有什麼用處。即使如此,沒有了車軾,我覺得它就不是一輛完整的車子。蘇軾啊!我真擔心你不知道修飾自己的外在言行啊!天下的車,無不是從車轍道路上經過的,但是說到車的功勞,卻沒有車轍的分兒。即使如此,當車倒馬死,各種責難也不會波及到車轍,轍它就善於處在禍福之間。蘇轍啊!我知道你一生都會免於災禍的。

(三)蘇軾遷謫路線簡圖                                                 

神宗元豐二年(西元1079年)

因烏臺詩案遭貶黃州。

哲宗元祐八年(西元1093年)

因哲宗親政故自請外放至定州。(哲宗支持新法)

哲宗紹聖元年(西元1094年)

以「誹謗先帝」罪貶至英州,未至英州又改貶惠州。

哲宗紹聖四年(西元1097年)

因朝廷擴大懲處元祐黨(舊黨)人而被貶至儋州。

哲宗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

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大赦,移至廉州。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三、吟詠蘇軾的作品

詩詞聯

關鍵字

    清張之洞〈黃州蘇東坡祠聯〉

五年間謫宦棲遲,試較量惠州麥飯,儋耳蠻花,哪得此清幽山水;三蘇中天才獨絕,若尚論東坡八詩〈赤壁〉兩賦,還是公遊戲文章。

謫宦、惠州、儋耳、三蘇中天才獨絕、東坡八詩(即〈東坡八首〉,寫蘇軾於黃州躬耕之事)、〈赤壁〉兩賦

    〈黃州蘇東坡祠聯〉

明月浩無邊,安排鐵板銅琶,我欲唱大江東去

春風睡正美,迢遞珠崖瓊島,更誰憐孤鶴南飛。

鐵板銅琶、大江東去(蘇軾曾問一位善於唱歌的幕僚:「我的詞和柳永的詞有什麼不同?」那人回道:「柳永的詞適合十七、八歲的少女,手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而您的詞則必須由關西大漢,執鐵板銅琶,唱『大江東去』。」)、珠崖瓊島

    南宋王十朋〈遊東坡〉

再閏黃州正坐詩,詩因遷謫更瑰奇;

讀公赤壁詞並賦,如見周郎破賊時。

黃州、遷謫、讀公赤壁詞並賦

    余光中〈夜讀東坡〉

九百年的雪泥,都化盡了/留下最美麗的鴻爪,令人低迴/從此地到瓊州,茫茫煙水/你豪放的魂魄仍附在波上/長吟:「海南萬里真吾鄉」

雪泥、鴻爪、瓊州、豪放、海南

(「雪泥」、「鴻爪」化用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瓊州」、「海南」指蘇軾曾被貶謫至海南島,仍能安然自處。)

 

四、〈赤壁賦〉綜合探討

出處

《東坡全集》

體裁

賦,採( 主客問答 )的形式呈現。

寫作背景

蘇軾因( 烏臺詩案 )謫居黃州。

主旨

以( 江風水月 )貫穿全篇,寫出面對山水、緬懷歷史而興發的人生感觸。表達出樂觀曠達、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價值

宋代( 文賦 )的代表作。

作法

本文先寫景後抒情、說理,情、理皆因景而生。可謂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線索

1.通篇以「水」、「月」貫串。寫景、抒情、說理皆離不開此二者。

2.全文以「思想情感的發展變化」為線索,從( 泛遊赤壁 )之樂寫起,轉為( 人生如寄 )之悲,再折回( 心靈頓悟 )之喜

 

主題段

第四段蘇子回答吹簫客的話,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是全文的重心,也是題旨所在。

 

象徵

()本文主客問答的部分,「客」象徵苦悶情懷,「蘇子」象徵達觀、超然的思想,而整篇文章可看作是一個領悟、解脫的過程。

()文中所出現的局部象徵:

1.(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象徵初遊江時心境的舒坦。

2.(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象徵亂世英雄落拓失意。(曹詩原意)

3.(  洗盞更酌。  )──象徵心境轉換。

4.(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

──象徵心靈解脫後,肉體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五、〈赤壁賦〉中的儒釋道思想

(一)――無法忘懷的政治理想

〈赤壁賦〉「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一語中,「美人」一詞自楚辭時代即被賦予「國君」、「內心思慕之人」的意思,因此這裡的「美人」可推測為暗指蘇軾一心想要報效的朝廷,或謂神宗皇帝。整句歌詞看似纏綿悱惻的情歌,實際上卻婉轉地流露不受重用的鬱結,而在此心境下,就連吹簫客所奏的樂音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彷彿藉由簫聲和歌聲,來向遠在天邊的「美人」傳達自己的思慕之情。由此可以看出,蘇軾遭到貶謫後,雖然政治理想在現實中已然破滅,但他卻無法忘懷並予以拋棄,反而心心念念地想著遠在京城的國君及朝廷大事,這是儒家「出世」態度的展現。

(二)釋、道――致君堯舜不得的慰藉

1.蘇軾失意時浮出了這樣的念頭:「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而只有屬於大自然的「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才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在佛家思想中,天地本是一體,物我本是一源,於見山見水中大徹大悟,因此山水中充滿禪意,亦充滿佛的智慧,故走在黃州城外的蘇軾就將所有的情感都寄於山水中,去體會生命的頓悟。

2.:蘇軾與吹簫客泛舟赤壁時,因美好的景色而興起「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舒嘆,而吹簫客也因景而生「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的渴望,這些很明顯地都是道家尋仙訪道的思想。

 

六、課文中提到的詩篇

(一)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詩經•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語譯:月兒出來多明亮啊,月下美人更漂亮啊。舉止從容身姿輕柔啊,想得我心裡好發愁啊。月兒出來多潔白啊,月下美人更嫵媚啊。舉止從容身姿嬌美啊,想得我心裡好生煩啊。月兒出來四方照啊,月下美人更俊俏啊。舉止從容身姿苗條啊,想得我心裡好煩躁啊。

賞析:本詩為月下懷人的情詩。詩共三章,形式複疊。每章四句,皆以「月出」一句起興,抒寫月光皎潔;「佼人」二句,抒寫月下美人儀容之美;章末「勞心」一句,抒發思而不得之憂思。此詩通篇虛寫,意境朦朧幽遠。詩人著筆空靈,借朦朧月色,以朦朧之語,寫月下情人朦朧之美,於有無之間會其神韻。

  朱熹《詩集傳》中,言《詩經•陳風•月出》為「男女相悅而相念之辭」,因此若與後文「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相對照,可推測蘇軾之所以選擇吟詠〈月出〉之詩,實係因為心有感懷。再加上〈月出〉之詩中的「佼人」亦指美人,可與「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做一連結,除了指內心思慕之人外,或可指國君。

 

(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曹操〈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佳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語譯:飲酒還要把歌聽,人生壽命有多少?正如早晨那露水,逝去的時日總太多。歌聲激越慨又慷,深隱的思慮難忘懷。憑啥消解心中憂,惟有美酒名杜康。你那青衿讀書人,綿綿相思繫我心。只為你的緣故啊,低吟深思直到今。呦呦是那鹿鳴聲,啃食田野青蒿蘋。我有嘉賓來宴會,奏起瑟來又吹笙。皎潔正如天上月,什麼時候可採掇?憂愁從那心中生,無盡不能將它絕。越陌度阡遠道來,枉勞各位相存問。投契宴飲把心交,心心念叨舊情恩。月色明亮星稀疏,烏鵲聲聲向南飛。繞著大樹飛三周,哪根枝條可依棲?高山不會自嫌高,大海不會滿足深。周公一飯三吐哺,天下英才盡歸心。

賞析:相傳此詩為曹操征東吳,屯兵赤壁,月夜觀江景時作。詩中抒發人生苦短,渴慕賢才,希望建功立業的情思。詩分四層:首八句為第一層,表達了人生短暫的苦悶。「青青子衿」以下八句為第二層,兩引《詩經》成句,表達了求賢若渴的心情,及求之既得以後,奉若上賓,賓主相得的情景。「明明如月」以下八句為第三層,既以明月不能採掇,寫詩人無法斷絕的苦悶;又懸設賢達才士不遠千里,前來相就,分別照應前兩層內容。最後八句為第四層,以烏鵲南飛,繞樹擇枝依棲,寫天下人才擇主而事;以山不滿足高、海不滿足深為比,並以周公自許,寫自己對天下才士的渴慕,對成就大業的期望。後三層也詮釋了首層中詩人感到人生苦短的內涵,詩人的苦悶,是雄心壯志與人生短暫的矛盾形成的苦悶,他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時間卻如白駒過隙,匆匆而去,這是時不我待的苦惱,背後含藏的是積極進取的心志。因為這內涵,詩歌流露出蒼茫悲涼的氛圍,也成為了千古絕調,是一首情真意切、勉人奮進的不朽佳作。

七、有關「赤壁」的詩詞

一、李白〈赤壁歌送別〉

二龍爭鬥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語譯:周瑜和曹操兩位人中之龍在赤壁爭戰一決雌雄,赤壁的戰船在戰爭中一掃而空。樓船烈火沖天,照亮了雲海,這就是周瑜在此大破曹軍的場景。你遠到滄江望見那一片澄碧的江面時,將會看到空留鯨鯢的赤壁遺跡。請你一一寫在信中告訴我,我要用此來壯闊心魄。

賞析此為一首七言古詩,前四句描寫赤壁之戰周瑜破曹操的情景,後四句則是送別友人時有感而發,蘊含了濟時救民的豪情壯志。鯨鯢,凶猛吞食小魚的鯨和鯢。比喻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

二、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語譯:折斷的戟沉埋沙中,至今被發掘出來,鐵器的部分仍未銷毀,我將它磨洗辨認出是前朝的遺物。倘若東風不給周郎方便,恐怕東吳的大、小喬,早就被曹操擄去,將她們深鎖在銅雀臺中,成為曹操的姬妾。

賞析:此為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借前朝遺物引發聯想,後兩句為假設之詞,對赤壁之戰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周瑜的勝利是出於僥倖,否則孫吳早就面臨國破家亡的下場。

 

三、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ㄍㄨㄢ)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ㄌㄟˋ)江月。

 

語譯:長江滾滾東流,浪濤沖洗盡千古以來傑出的英雄人物。古老的營壘西邊,人們傳說就是三國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散亂的崖石像要撞破浮雲,洶湧的波濤像要撕裂江岸,捲起了無數的浪花。河山壯麗如畫,當時聚集了許多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小喬剛嫁給他,風姿雄偉,英氣勃發。手執羽扇,頭戴綸巾,在閒談笑語中,把曹軍戰艦燒得不留灰燼。神思漫遊古戰場,應該嘲笑自己,頭髮早已斑白了,還不能忘情世事。人間有如一場夢境,不如灑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

賞析:此詞與〈赤壁賦〉作於同年。蘇軾與友人同遊赤壁,面對如畫江山,興起歷史興亡、人生得失之感,為其豪放詞風的代表作。此詞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首句至「一時多少豪傑」止,寫赤壁如畫的江山勝景,聯想到三國的英雄豪傑,暗含古今興亡盛衰的感慨。第二部分自「遙想公瑾當年」至「檣櫓灰飛煙滅」止,寫周瑜當年的英氣勃發,流露對他的無比欣羨。第三部分自「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至末句,把時間由三國拉回現在,把敘述對象從古代的周郎拉回自身,特意藉己身老大無成的衰頹形象,對比周郎的「雄姿英發」,以表達自己對光陰虛擲、人生如夢的深切感慨。

蘇軾〈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比較

篇名

〈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文體

文賦

相同之處

1.兩者皆在吟詠赤壁夜景。

2.皆聯想到三國人物的千古功業,並將他們與自身對照。

3.皆抒發「是非成敗轉頭空」、「人生短暫而江月永恆」之嘆。

相異之處

1.寫靜美之景。

寫壯美之景

2.有「物與我皆無盡」的豁達開朗。

僅限於「江月永恆,人生如夢」的慨嘆。

 

八、蘇軾論古今人物

所評人物

原文

陶淵明

1.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文字看似質樸,實際上極其華美;內容看似平淡貧乏,實際上具有豐富的生命情調(蘇轍〈追和陶淵明詩引〉引蘇軾所言)

2.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蘇軾〈書李簡夫詩集後〉)

王維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

韓愈

1.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2.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元稹、白居易

元輕(輕佻)白俗(俚俗)(蘇軾〈祭柳子玉文〉)

孟郊、賈島

郊寒島瘦(指二人詩作多峭冷、枯瘦)(蘇軾〈祭柳子玉文〉)

歐陽脩

歐陽子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此非余言也,天下之言也。(蘇軾〈六一居士集敘〉)(蘇軾評歐陽脩之語,指歐陽脩在古文、奏議、史書和詩詞上皆有所成。韓愈是散文大師,陸贄是寫詔書與奏議的高手,司馬遷是史家翹楚,李白是詩壇俊才。)

錢公輔

帶規矩而蹈繩墨兮,佩芝蘭而服明月言行遵循法度,人品高尚純潔。(蘇軾〈錢君倚哀詞〉)

蘇轍

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蘇軾〈書子由超然臺賦後〉)

蘇軾(自評)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蘇軾〈文說〉)

九、與〈赤壁賦〉相關的詞語

詞語

釋義

近義詞

遺世獨立

脫離塵世,超然特立。

超塵絕俗、超然遠舉

羽化登仙

人得道而飛昇成仙。形容人遠離塵囂,飄灑如臨仙境。

白日飛昇、白日昇天、羽化飛天

餘音嫋嫋

形容聲音非常美妙,綿延不絕。

餘音繞梁、繞梁三日

正襟危坐

整理衣襟,直身端坐。形容莊重嚴肅的樣子。

整衣危坐、肅然危坐、凜然端坐

橫槊賦詩

橫擱著長矛,吟誦詩歌。形容才氣縱橫,能文能武。

允文允武、文韜武略、文經武緯

蜉蝣在世

比喻生命短促。

人生如寄、浮雲朝露、朝生暮死、枯魚銜索

滄海一粟

比喻渺小,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太倉一粟、太倉米、滄海微塵、

逝者如斯

光陰如流水般一去不返。形容光陰流逝快速。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日居月諸、兔走烏飛、

十、一字多義比較

字義

詞例

音( ㄧˊ )

離開

飄飄乎如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遺漏

1.小學而大,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2.縱橫上下,鉅細靡,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連橫臺灣通史序

留下

1.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陛下。(諸葛亮出師表

2.臭萬年、不餘力。

亡失、丟掉

1.齊桓公飲酒醉,其冠,恥之,三日不朝。(韓非子•難二

2.失、亡矢(損失箭和箭頭。比喻軍事上的細微損失)

留下的、剩餘的

1.知不可乎驟得,託響於悲風。

2.瞻顧跡,如在昨日。(歸有光項脊軒志

剩餘

暴露無

遺失的東西

路不拾

音( ㄨㄟˋ )

贈送、給予

1.客從遠方來,我一端綺。(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

2.客從遠方來,我雙鯉魚。(飲馬長城窟行

音( ㄆㄧㄥˊ )

通「憑」,依靠

浩浩乎如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徒步涉水

暴虎(指空手與虎搏鬥,不靠舟船渡河。比喻人有勇無謀)

音( ㄈㄥˊ )

姓氏

先生、諼。

音( ㄗㄥ )

乃、竟然

1.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不能以一瞬。

2.有酒食,先生饌,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通「增」

動心忍性,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

音( ㄘㄥˊ )

已經、曾經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相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適意、享受

1.吾與子之所共

2.向晚意不,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往、到

1.衛,冉有僕。(論語•子路

2.朞年出之,抱以市。(劉基郁離子

3.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正好、恰好

得其反、逢其會。

適合、適宜

者生存。

1.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2.逝者斯,而未嘗往也。

及、比得上

臣之壯也,猶不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依照、順從

願、盡人意、法炮製(本指依照古法製藥,後多指依照往例或現有的方法辦事)

往、到

1.縱一葦之所,凌萬頃之茫然。

2.坐須臾,沛公起廁。(司馬遷鴻門宴

如果、假如

1.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論語•雍也

2.洛陽親友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然,形容詞詞尾

子之燕居,申申也,夭夭也。(論語•述而(孔子閒居的時候,容態舒適,顏色愉快)

或者

方六七十,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論語•先進

至於

其禮樂,以俟君子。(論語•先進

音( ㄇㄡˊ )

 

(纏縛,引申為修補、使之堅固)。

音( ㄇㄧㄠˋ )

先生。

音( ㄇㄧㄡˋ )

通「謬」,錯誤的

誤、

音( ㄇㄨˋ )

同「穆」,古代宗廟的位次

茫然

廣遠的樣子

縱一葦之所知,凌萬頃之茫然

無所知的樣子

童稚親情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悵惘若失的樣子

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李白〈古風〉之三)

浩浩

廣大無邊的樣子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水勢盛大的樣子

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范仲淹〈岳陽樓記〉)

風勢強勁的樣子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辛棄疾〈木蘭花慢〉)

聲音宏大或喧雜

世人與鴉鵲,浩浩同一聲。(蘇軾〈真興寺閣〉)

十一、形近字辨析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ㄙㄨˋ

同「溯」,逆流而上

擊空明兮流光。

ㄧˊ

地名、水名

水。

ㄔㄜˋ

裂開

1.吳楚東南,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

2.天崩地

ㄓㄨㄛˊ

砍伐

1.榛莽,焚茅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2.伐、輪老手(比喻技藝精練純熟或經驗豐富的人)

ㄒㄧㄣ

太陽快出來的時候

昏昕(凌晨、天將亮時)、昕夕(早晚,引申指整天)

ㄏㄨㄛˋ

溪谷

1.舞幽之潛蛟。

2.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尤美。(歐陽脩醉翁亭記

3.、千山萬

ㄏㄨㄛˋ

開通、開闊

達、然開朗。

ㄑㄧㄠˇ

憂愁

然一笑說:「我還要那樣時髦幹什麼,那是你們年輕人的事了。」(琦君

臉色突變

1.蘇子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蘇軾赤壁賦

2.然變色。

ㄐㄧㄡ

扭扯、抓住

心、出來、住不放。

ㄔㄡˇ

了一眼。

ㄑㄧㄠ

挖掘泥土的器具

、鐵

ㄕㄨㄛˋ

長矛

賦詩。

ㄙㄨˋ

一種有機化合物的膠質

膠。

用泥土等做成人、物的形狀

、雕像。

ㄕㄨㄛˋ

農曆每月初一

望、日。

北方

方、風、氣。

ㄙㄨˋ

逆流而上

1.洄從之,道阻且長;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蒹葭

2.溪而上。

往上或往前推求、回想

推本源﹑不既往﹑追往事。

十二、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