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昭明文選》
編者 |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召集當時文人共同編選。 |
原名 |
《( 文選 )》 |
性質 |
文學總集。 |
內容 |
1.收錄先秦至南朝齊、梁之間知名作家及佚名作者的詩文作品。其中楚辭、漢賦及六朝作家的作品所占分量最大。 2.涵蓋詩、賦、文、書、論等三十八類文體。 |
選錄 標準 |
1.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為選文標準,意即他所認同的文學作品應當有義理、有事類,經過精心構思,以華美詞藻加以表現。 2.不選經部(因其神聖不可剪裁)、子部(因其以立意為主)的篇章,史書(因其以記事為本)只選錄具有思想與文采的論贊。 |
注疏 |
唐代李善《注》最有價值,另有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人的《五臣注》,兩者合刊稱為「《六臣注》」。 |
地位 |
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
價值 |
1.反映漢、魏以來文學創作增加,文體愈趨精細的現象,為研究魏晉南北朝以前文學作品的重要參考資料。 2.由宋代俗諺「《文選》爛,秀才半」,可知其成為後人學習文體作法的範例,於當世頗受重視。 |
著名 篇章 |
李斯〈諫逐客書〉、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佚名〈古詩十九首〉、諸葛亮〈出師表〉、曹丕《典論‧論文》、左思〈詠史〉八首。 |
人物 |
曹操 |
曹丕 |
曹植 |
字號 |
字( 孟德 ),小字阿瞞 |
字( 子桓 ) |
字( 子建 ) |
經歷 |
1.掃平北方軍閥,漢獻帝時任丞相,封為魏王 2.諡號武。曹丕篡漢後,追尊為魏武帝 |
1.曹操次子 2.自幼聰敏,文武雙全 3.雅好文學,致力著述 4.篡漢自立,在位七年卒。諡號文,世稱魏文帝 |
1.曹操四子 2.少有大志,後受到曹丕、曹叡(明帝)父子壓抑 3.晚年封於陳,死後諡思,世稱陳思王 |
典故 |
望梅止渴、代人捉刀 |
煮豆燃萁 |
七步成詩、才高八斗 |
文學成就 |
1.與丕、植二子大力提倡文學,促成「( 建安 )文學」的興盛繁榮 2.所作詩歌蒼勁悲涼 3.鍾嶸《詩品》列為「下品」 |
1.建安文學的重要推手,詩人兼文學批評家 2.所著《典論•論文》為中國第一篇文學批評專論 3.詩作〈( 燕歌行 )〉為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4.詩風纏綿委婉,語言秀麗 5.鍾嶸《詩品》列為「中品」 |
1.詩、賦、散文皆擅長,謝靈運譽為「才高八斗」 2.五言詩成就最大,能體現「建安風骨」,鍾嶸譽之為「建安之傑」 3.其詩以曹丕稱帝為界,前期情調樂觀開朗,後期轉為沉鬱悲壯 4.鍾嶸《詩品》列為「上品」 |
代表作品 |
〈蒿里行〉、〈短歌行〉、 〈龜雖壽〉、〈苦寒行〉、 〈觀蒼海〉等 |
〈燕歌行〉、《典論》(任魏王太子時所作,內容含政治、社會、道德、文化等,今多散佚) |
〈洛神賦〉、〈白馬篇〉、〈送應氏〉、〈贈白馬王彪〉、〈七哀詩〉、〈野田黃雀行〉等 |
附註 |
劉勰《文心雕龍‧才略》論曹丕、曹植之才: 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儁,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ㄧ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 語譯:魏文帝曹丕的天資,既才氣縱橫,又文采清麗,舊說貶低他,認為比曹植相差千里。但曹植是文思敏捷而才氣俊秀,詩歌華麗而章表卓越;曹丕則是思考周詳而運用思力緩慢,所以不能跟曹植搶先爭鳴;可是曹丕的樂府詩清新激越,《典論》明辨扼要,把它們各有的長處和短處,交互起來看待,也就不會糊塗了。但是,世俗之情對人的貶抑和褒揚,往往同聲附和,於是使曹丕竟因帝王的尊貴地位而被降低了文才,曹植卻因處勢困迫而被抬高了身價,這不是準確的論斷。 |
(一)建安文學
定義 |
指約從東漢建安至曹魏黃初、太和年間的文學作品。 |
風格特色 |
明朗剛健、悲涼慷慨的思想感情,以及自然質樸的語言,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漢魏風骨」。 |
代表作家 |
三曹父子、建安七子等。 |
興盛背景 |
1.東漢末年動盪,戰爭頻繁,又多疫病飢荒,人們有感生命短暫。 2.思想從獨尊儒術、崇經的思想束縛中逐漸解放,產生創作自覺。 3.政壇三曹父子對文學的重視與提倡,奠定了文學的作用與地位。 |
影響 |
1.文學擺脫經學的附庸地位走向獨立發展。(魯迅稱曹丕一代為「文學的自覺時代」) 2.促進詩歌的繁榮興盛,五、七言詩發展愈趨成熟。 3.推動文學批評理論的蓬勃發展,促進了文學作品的品質。 |
(二)建安七子簡表
人名 |
字 |
文學成就與評價 |
代表作品 |
孔融 |
文舉 |
1.以散文著稱。 2.曹丕《典論•論文》評:「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3.性格剛直,言行放縱,故為文「奮筆直書,以氣運詞」,言盡意暢,無所矯飾。 4.相關典故: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讓梨、想當然耳。
|
〈薦禰衡疏〉、〈與曹公書論盛孝章〉 |
陳琳 |
孔璋 |
1.以書檄著稱,章表書記亦佳。 2.曹丕《典論•論文》評:「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3.劉勰《文心雕龍•章表》評:「琳、瑀章表,有譽當時。孔璋稱健,則其標也。」(陳琳、阮瑀的章表,當時已有聲譽。陳琳的章表,更被稱為剛健有力,是其中最突出的了) 4.相關典故:文癒頭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飲馬長城窟行〉詩 |
王粲 |
仲宣 |
1.文學成就在建安七子中最高,以詩賦著稱。 2.劉勰《文心雕龍•才略》評:「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 3.創作內容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多憂國憂民、自傷身世;後期多頌揚曹操、建功抱負。 4.相關典故:倒屣相迎。 |
1.前期:〈七哀〉詩、〈登樓賦〉 2.後期:〈從軍詩〉五首 |
徐幹 |
偉長 |
1.以辭賦著稱。 2.曹丕《典論•論文》評:「時有齊氣。」 3.所著《中論》為現存建安七子唯一的「子書」。 |
〈室思〉詩六首、《中論》 |
阮瑀 |
元瑜 |
1.以書檄著稱。 2.曹丕《典論•論文》評:「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3.體弱多病,作品多流露悲觀意識。 |
〈駕出北郭門行〉詩 |
應瑒 |
德璉 |
1.曹丕《典論•論文》評:「和而不壯。」 2.辭賦甚多,多為奉和應命之作。 3.詩多寫離居飄零的感嘆。 |
〈別詩〉兩首 |
劉楨 |
公幹 |
1.詩歌為建安七子中最佳者。 2.曹丕《典論•論文》評:「壯而不密。」〈與吳質書〉:「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劉公幹有超俗的氣韻,只是不夠強勁罷了;他五言詩中的好作品,精妙超越同時代的人) 3.鍾嶸《詩品》列為上品:「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凌霜,高風跨俗。」(憑藉自己的氣勢慷慨好奇,往往意氣風發,與眾不同。他貞勁的氣骨凌越嚴霜,高潔的風格超越塵俗) |
〈贈徐幹〉詩、〈贈從弟詩〉三首 |
出處 |
《昭明文選》 |
體裁 |
論說文 |
主要 觀點 |
1.批評態度:批判「文人相輕」的陋習,認為必須( 審己以度人 )才能避免自以為是的毛病。 2.論作家:品評建安七子的作品風格,並指出其優、缺點。 3.論文體:強調各類文章體製不同,唯有( 通才 )方能兼擅各體。大致而言:「奏議宜( 雅 ),書論宜( 理 ),銘誄尚( 實 ),詩賦欲( 麗 )。」 4.論文氣:開「文氣論」先河,提出「文以氣為主」的觀點,認為作品風格取決於作家情性、氣質,不可勉強。 5.論文章的價值和作用:文章是「( 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對國家、社會及個人,都有極崇高的價值。 |
價值 |
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
文論名稱 |
作者 |
性質或價值 |
《典論•論文》 |
魏( 曹丕 ) |
單篇,是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著述。 |
〈文賦〉 |
西晉陸機 |
單篇,全文用賦體寫成,為中國第一篇有系統的文學創作理論專著。 |
《文心雕龍》 |
南朝梁 ( 劉勰 ) |
1.全書五十篇,用駢文寫成,內容包括探討文章體制、文學源流、原理、批評方法等,體系完備。 2.為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書。 |
《詩品》 |
南朝梁 ( 鍾嶸 ) |
1.全書有系統的論述漢魏至齊梁的五言古詩,依創作成就分( 上 )、( 中 )、( 下 )三品。 2.為中國第一部詩歌批評專著。 |
《人間詞話》 |
清末民初 王國維 |
屬詩歌理論,結合傳統文學理論與西方美學理論而寫成,提出「境界說」,見解新穎而精到。 |
並稱 |
時代與人名 |
說明 |
漢賦四大家 |
西漢:司馬相如、揚雄。 東漢:班固、張衡。 |
四人同為兩漢文學主流――「賦」的代表作家。 |
三曹 |
漢、魏之際的( 曹操 )、( 曹丕 )、( 曹植 )。 |
三人為父子關係,以其政治地位提倡文學,並取得創作成果,主要成就為詩歌。 |
建安七子 |
東漢獻帝建安年間,以曹操父子為中心的七位著名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
「七子」之稱,首見於曹丕《( 典論•論文 )》。其文學成就和特色差別頗大,其中以( 王粲 )兼長詩賦,成就最高,劉勰譽之為「七子之冠冕」。七子同居鄴城,故也稱「鄴下七子」。 |
竹林七賢 |
曹魏末年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 |
七人生當魏晉之際政治衝突激烈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思想,寄情詩酒,「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其中以阮籍、嵇康的文學成就較大。 |
初唐四傑 |
初唐時四位著名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
四傑主要貢獻在於擺脫了六朝沿襲下來的綺靡浮豔文風,開創了唐詩的新局,以王勃最為出色。 |
詩家三李 |
李白、李賀、李商隱。 |
三人同姓,詩風充滿浪漫想像,頗富奇氣,且都仕途坎坷。 |
詞家三李 |
李白、李煜、李清照。 |
李白有今存最早的詞作二首,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李煜(詞中之帝)、李清照又並稱「詞中二李」,均為婉約詞家代表。 |
唐宋八大家 |
唐宋二代創作「古文」而成就非凡的八位名家: 唐( 韓愈 )、( 柳宗元 )。 宋( 歐陽脩 )、( 王安石 )、( 蘇洵 )、( 蘇軾 )、( 蘇轍 )、( 曾鞏 )。 |
因明代( 茅坤 )編輯《唐宋八大家文鈔》收錄其作品而得名。韓愈、柳宗元、歐陽脩為唐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其餘五人都是在歐陽脩直接、間接培養、鼓勵之下造就出來的。 |
三蘇 |
北宋蘇洵與其二子蘇軾、蘇轍。 |
三人因父子關係並稱,其中蘇洵稱「老蘇」,蘇軾為「大蘇」,蘇轍為「小蘇」。 |
北宋 四大詩人 |
歐陽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
四人同為北宋詩人的代表,風格各異,其中蘇軾與黃庭堅有師生關係,並稱「蘇黃」。 |
南宋 四大詩人 |
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尤袤。 |
四人以詩齊名,早期都受到江西詩派的影響,後來能有所突破創新,為時人所推崇,使詩壇一時得以「中興」,因此也稱作「中興四大詩人」。 |
元曲四大家 |
元代雜劇作家( 關漢卿 )、( 馬致遠 )、( 白樸 )、( 鄭光祖 )。 |
此「曲」指戲曲(雜劇),非散曲。四人所作雜劇,就數量或水準言,關漢卿都穩坐第一。 |
前後七子 |
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 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 |
明代復古派代表人物,以李夢陽、何景明、李攀龍、王世貞等人為首。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反對臺閣體,然拘泥於模擬前朝詩文,成就亦有限。 |
公安三袁 |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
兄弟三人祖籍湖北公安,為晚明性靈派代表。重視通俗文學,提倡小品文,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擬古。三人中以( 袁宏道 )成就最高,下啟竟陵派。 |
桐城三祖 |
方苞、劉大櫆、姚鼐。 |
三人祖籍安徽桐城,風格典雅凝鍊、法度嚴謹,講究義法。由( 方苞 )首倡,( 姚鼐 )集大成。興起清代古文運動,領導清代文壇直至清末,下啟陽湖、湘鄉等支派。 |
成語 |
釋義 |
近義 |
反義 |
伯仲之間 |
比喻相差不大,難分優劣。 |
旗鼓相當、一時瑜亮、不分軒輊、平分秋色、勢均力敵 |
判若雲泥、天壤之別、相差甚遠、大相逕庭 |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
將家裡的破掃帚,當作價值千金的寶物。敝,破舊。比喻自己的東西雖然不好,卻非常珍愛。也比喻人有看不清自己缺點的毛病。 |
敝帚千金、敝帚自珍 |
|
齊足並馳 |
比喻實力相當,不相上下。 |
不相上下、並駕齊驅 |
天壤之別、天差地遠 |
審己度人 |
認清自己再衡量別人。 |
|
|
貴遠賤近 |
推崇古代的事物,而輕賤當今的。 |
貴古賤今、貴遠鄙近、厚古薄今 |
|
向聲背實 |
仰慕虛名,背離實際。 |
華而不實、徒慕虛名。 |
名實相符、循名求實。 |
八、一字多義比較
字 |
字義 |
詞例 |
屬 |
音( ㄓㄨˇ ) |
|
連綴 |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 |
|
勸請 |
舉酒屬客、舉匏樽以相屬。(蘇軾〈赤壁賦〉) |
|
通「囑」,請託、吩咐 |
1.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2.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 |
|
音( ㄕㄨˇ ) |
||
類、類別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桃花源記〉) |
|
隸屬、歸於 |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
假 |
音( ㄐㄧㄚˇ ) |
|
憑藉、借助 |
1.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2.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 3.假手於人、狐假虎威。 |
|
給予、供給 |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
待 |
將軍之所知,不假僕一二談也。(丘遲〈與陳伯之書〉) |
|
如果 |
1.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史記•淮陰侯列傳》) 2.假若、假如、假使。 |
|
不真的、虛偽的、人造的 |
假冒、假扮、假髮、假面具、以假亂真、虛情假意。 |
|
加 |
改變 |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
放在上面 |
樊噲婦其盾於地,加炙肩(豬腿)上。(司馬遷〈鴻門宴〉) |
|
施加 |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
增益 |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
|
更加 |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王道之始) |
|
強 |
音( ㄑㄧㄤˇ ) |
|
勉強、強迫 |
1.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2.勉強、強詞奪理、強人所難。 |
|
努力、竭力 |
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
|
音( ㄑㄧㄤˊ ) |
||
健壯、有力 |
強壯、身強力壯、外強中乾。 |
|
剛毅 |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勸學》) |
|
有餘、略多 |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
|
音( ㄐㄧㄤˋ ) |
||
固執、不順從 |
1.唯北狄野心,掘強沙塞之間,欲延歲月之命耳。(丘遲〈與陳伯之書〉) 2.倔強、強脾氣。 |
|
體 |
文體 |
1.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2.唯通才能備其體。 |
風格 |
1.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 2.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
|
身體 |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