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咸豐八年(1858)。 |
|
字號 |
字( 在中 ),號( 祉亭 )。 |
經歷 |
1.自幼好學,為清代第一位臺灣籍進士,有「開臺進士(開臺黃甲)」的美譽。 2.鴉片戰爭期間,英軍進犯大安港。鄭用錫自募兵勇,援助官軍,因功獲賞。 3.兩度主講竹塹明志書院,栽培後進不遺餘力。 4.晚年築北郭園,寄情其間,以詩酒自娛。曾任詩社「斯盛社」盟主。 |
文風 |
1.詩文風格平淡雋永,時人傳誦。 2.今存作品以詩為主,從家庭田園到憂國刺時之作皆有,題材廣泛,富生命理趣。 |
評價 |
1.楊浚評其詩:「發於性情,深得《三百篇》之遺旨。其品格在晉為陶靖節(陶淵明),在唐為白樂天(白居易),在宋為邵堯夫(邵雍),間有逼肖元遺山(元好問)者。」 2.王國璠評其詩:「獨五言律絕,頗有田園之趣,應可傳也。」 3.日據時期的漢學家尾崎秀真,曾稱鄭用錫為臺灣三百年間最具代表性的儒者。 |
著作 |
後人編有《( 北郭園全集 )》。 |
分類 |
性質 |
名篇舉例 |
論 |
用於論斷事理,主要有論政、論史、論學、論文幾種。 |
蘇軾〈留侯論〉、賈誼〈過秦〉、 曹丕《典論•論文》 |
辯 |
側重於辯駁,帶有辯論性;往往針對某一觀點、主張進行批駁。 |
韓愈〈諱辯〉、柳宗元〈桐葉封弟辯〉 |
議 |
多用於朝廷議事、陳述不同意見。分奏議、私議二種。 |
柳宗元〈駁復仇議〉 |
原 |
推論事理的本源,從根本上對某一問題加以探討、深究。 |
韓愈〈原毀〉、黃宗羲〈原君〉、 曾國藩〈原才〉 |
解 |
對事物進行解說、以袪除迷惑,常用假設問答的形式。 |
揚雄〈解嘲〉、韓愈〈進學解〉 |
說 |
重在說明,帶有雜文、雜感性質。題目可大可小,行文自由。 |
韓愈〈師說〉、柳宗元〈捕蛇者說〉、 周敦頤〈愛蓮說〉 |
背景 |
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地區同屬泉州府的移民之間爆發大規模械鬥,俗稱「頂下郊拚」,此事導致地方大亂,鄭用錫於是撰文調停。 |
主旨 |
1.強調族群間和睦相處的重要。 2.希望消除臺灣族群對立的亂象。 |
章法 |
1.以( 勸和 )為主軸。採用正反論述的表現手法,剖析「和」的重要。 2.首段開門見山,說明不和的根源來自族群( 分類 )的觀念。 3.第二段正面說理從地緣關係、先賢所言與文字意義說明族群融合的必要。 4.第三段反面論述,說明臺灣族群對立的害處。 5.末段從( 自省 )的角度出發,提出改善的方法,並表達對和諧社會的嚮往。 |
價值 |
1.清代首篇勸導族群融合的非官方作品。(以仕紳身分進行呼籲) 2.提出了以「新住地認同」取代「原鄉認同」的觀念,至今仍具時代意義。 |
(一)發生背景
「郊」是清領時期臺灣對商業公會組織的稱呼。所謂「頂郊」,是指居住在艋舺地區之泉州府晉江、惠安、南安三縣的移民(合稱「三邑人」)商會。這些人以龍山寺為中心,緣籍聚居,掌握商業大權,市肆鼎盛。而「下郊」,係指泉州府同安縣的來臺移民商會,這些人居住在艋舺之八甲莊(今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小附近)。三邑人開發艋舺較早,人口較多,占據了碼頭與艋舺龍山寺等地利;而同安人組成的「下郊」為爭取碼頭的利益,雙方多有衝突。這種械鬥的背後動機,不再是原鄉意識,也不再是身分認同,而是彼此間的利害衝突,特別是「商務」之間的衝突。
(二)經過及發展
咸豐三年(1853),因為淡水河碼頭力伕發生口角,遂引起頂郊、下郊「同府異縣」間之械鬥,俗稱「頂下郊拚」。先是同安縣人(下郊)聯合下郊之漳州人,以與頂郊戰於艋舺。頂郊勢力較盛,於是燒毀下郊的八甲莊,戰火一直漫延至大浪泵(ㄅㄥˋ)(今臺北市大同區)一帶。下郊被打敗,遂遷移至奎母卒(今臺北市大稻埕)、大浪泵地區居住,另起街肆。事後,三邑人得勝,佔據艋舺大部分利益,但後來艋舺河沙淤積,船隻停泊不易而多改停至大稻埕,促成了大稻埕的興起,同安人又重新獲得了商業上的利益。
成語 |
解釋 |
玉石俱焚 |
美玉和石頭一同被燒毀。比喻不分賢愚、善惡,同遭毀滅。 |
蘭艾同焚 |
比喻玉石俱焚。蘭艾,芳草和雜草。比喻君子與小人。 |
同室操戈 |
同住一室的人,彼此持戈相殺。後以比喻兄弟不睦或內部的爭鬥。 |
兄弟鬩牆 |
本指兄弟雖在家爭吵,但一旦遇有外侮,卻能共同抵禦。後比喻內部不和睦。 |
釁起鬩牆 |
爭端起於內部。 |
禍起蕭牆 |
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蕭牆,屏障大門的牆壁,比喻內部。 |
洗心革面 |
除去邪思雜念,改變舊日面目。比喻澈底悔悟,改過自新。 |
四海之內 皆兄弟 |
全天下的人都親如兄弟。 |
陳肇興〈械鬥竹枝詞〉四首
其一
無人拓殖不居功,動輒刀槍憤起戎。利益均沾天地義,強爭惡奪是歪風。
其二
淡水環垣病最多,漳泉棍棒粵閩戈。因牛因水芝麻釁,一鬥經年血漲河。
其三
災及後龍彰化間,禍延錫口至宜蘭。羅東亦效相殘殺,人命如絲似草菅。
其四
起止紛爭數十年,時停時作互牽連。腥汙血染開疆史,斲喪菁英笑失筌。
陳肇興〈感事〉
蕭牆禍起究何因?滿眼郊野草不春。豈有同仇關切齒,並無小忿亦亡身。
揮戈舞盾賊攻賊,吮血吞心人食人。自愧未能為解脫,空將兩淚哭斯民。
林豪〈招魂曲〉
序:淡北自丁巳、戊午連年分類械鬥,死亡者以萬計。事平,里人為道場於艋舺龍山寺超渡亡魂。時陰雨連日,天色愁慘;余感之,為此詩也。
君不見龍山寺口白幡浮,香壇煙繞風颼颼?
是日陰霾匝地氣慘慘,新鬼故鬼聲啁啾。
不知妻哭夫兮、父哭子,但聞哭聲震天天為愁。
去年蠻觸①苦相怒,忽地烽煙不知故。朝驅子弟尋仇家,暮挺干戈逢狹路。
生靈刈盡村為墟,碧血消沉萬骨枯。化作蟲沙歸未得,魂招何處徒嗟吁。
嗟吁魂兮歸來些,莫向沙場猶醉臥。懺悔應悲殺業償,皈依且禮空王座。
空王②座下眾生愁,汝曹任俠夫誰尤?何不荷戈去殺敵?死為忠義猶千秋。
注:①蠻觸:比喻為小利而起爭端。②空王:佛的尊稱。佛說世界一切皆空,故稱空王。
講話或行文時,刻意就文字的形、音、義加以分析,而創造出的一種修辭方式。可以概分為「化形」、「諧音」、「衍義」三大類,三者可以綜合運用。 |
|||
類別 |
作法 |
例句 |
|
化形析字 |
離合 |
依文字形體加以離析或合併。 |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 ――心與秋合為「愁」字。 |
增損 |
將字形增添或減少筆畫。 |
玉兒道:「王主,綽號叫做硬出頭的王大。」(李汝珍《鏡花緣》)――「王」字上加一點(出頭)為主。 |
|
借形 |
藉一字多音或多義的情況改變原有詞句的意思。 |
芸曰:「今日之遊樂乎?」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沈復《浮生六記》)――沈復友人以《左傳•燭之武退秦師》的典故回答沈復之妻陳芸,改「夫人」(ㄈㄨˊ,此人,原指秦穆公)為「夫人」(ㄈㄨ,對已婚婦女的尊稱,此處指陳芸)。 |
|
諧音析字 |
借音 |
借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僅借此音表他意,不同於諧音雙關的兼顧二意。 |
姓何的嫁給姓鄭的――正合適。(歇後語) |
合音 |
應用反切法將兩個字的聲音拼合而成為一字。 |
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魯迅《彷徨》) |
|
衍義析字 |
牽附 |
利用字義之間的相連關係(相近或相反),仿造現成詞語臨時創造新詞。 |
一個闊人說要讀經,嗡的一陣一群狹人也說要讀經。(魯迅《華蓋集》) |
演化 |
隱藏本字,要從表面字義仔細推求才可得出本義。 |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曹霑《紅樓夢》) |
八、一字多義比較
字 |
字義 |
詞例 |
倡 |
音( ㄔㄤˋ ) |
|
發起、領導 |
提倡、倡導。 |
|
音( ㄔㄤ ) |
||
古代以歌舞演戲為業的人 |
倡優。 |
|
拂 |
音( ㄈㄨˊ ) |
|
抹拭 |
拂淚、拂拭。 |
|
輕輕掠過、擦過 |
春風拂面。 |
|
甩動、抖動 |
拂袖而去。 |
|
違反 |
拂逆心意、「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
|
音( ㄅㄧˋ ) |
||
輔助,通「弼」 |
法家拂士(世代為官,謹守法度的臣子和輔助君王的賢士)。 |
|
夙 |
早晨 |
夙夜匪懈、夙夜憂勤。(諸葛亮〈出師表〉) |
以前的、舊的 |
夙忿、夙昔、夙世因緣。 |
|
平常的、一向的 |
夙願以償、夙負盛名。 |
|
休 |
美好、福祉 |
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僵之休。(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歇息 |
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
去職、退休 |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
|
不要、不可 |
休想、休問。 |
|
停歇、終止 |
休學、休兵、欲說還休。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畛 |
ㄓㄣˇ |
田間分界的道路 |
畦畛。 |
界限 |
若分畛域,王法在所必誅。 |
||
軫 |
ㄓㄣˇ |
傷痛、憐憫 |
軫懷、軫念、軫恤。 |
星宿名 |
軫宿。 |
||
胗 |
ㄓㄣ |
鳥類的胃 |
雞胗、鴨胗。 |
殄 |
ㄊㄧㄢˇ |
盡除、滅絕 |
殄絕、殄除、殄滅。 |
浪費、糟蹋 |
暴殄天物。 |
||
疹 |
ㄓㄣˇ |
皮膚上起的紅色顆粒 |
1.濕疹、麻疹。 2.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方孝儒〈指喻〉) |
揆 |
ㄎㄨㄟˊ |
衡量、審度 |
1.揆諸出入相友之義。 2.揆情度理。 |
統理國政的官員 |
首揆、閣揆。 |
||
睽 |
ㄎㄨㄟˊ |
分離 |
睽違、睽隔。 |
張眼注視的樣子 |
眾目睽睽。 |
||
癸 |
ㄍㄨㄟˇ |
天干的第十位 |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王羲之〈蘭亭集序〉) |
遏 |
ㄜˋ |
阻止 |
1.後遂燎原莫遏,玉石俱焚。 2.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連橫〈臺灣通史序〉) |
竭 |
ㄐㄧㄝˊ |
窮盡 |
1.不能與在事諸公竭誠化導,力挽而更張之,滋愧實甚。 2.竭力、竭盡。 |
揭 |
ㄐㄧㄝ |
高舉 |
1.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2.揭白旗、揭竿而起。 |
褐 |
ㄏㄜˊ |
粗布衣服 |
短褐穿結(形容衣服破爛)、褐衣疏食。 |
謁 |
一ㄝˋ |
拜見 |
衛公李靖以布衣來謁,獻奇策。(杜光庭〈虬髯客傳〉) |
愒 |
ㄎㄞˋ |
貪圖 |
玩日愒歲(怠惰偷安,虛度光陰)。 |
歇 |
ㄒㄧㄝ |
休息 |
歇息、歇力、安歇。 |
停止 |
歇業、歇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