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跋類重要篇章
篇名與作者 |
性質 |
主旨 |
寫作特色 |
東晉•陶淵明 〈桃花源記〉 |
詩序 |
以虛構的「桃花源」表達作者對理想世界的憧憬。 |
雖以「記」名篇,實為〈桃花源詩〉的詩前序。用字遣詞簡潔精鍊,情感表現深遠有味。 |
東晉•王羲之 〈蘭亭集序〉 |
詩集序 |
記述文士名流會集蘭亭,舉行春禊,飲酒賦詩的盛況,並抒發生命有限,死生之事大的感慨。慨嘆中蘊含對人生的眷戀與熱愛。 |
由樂及悲,再引出古今共感的體悟,使文章層次婉轉曲折。寫景、敘事、抒情,皆和諧自然,情感真摯。 |
唐•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詩集序 |
抒發人生苦短、歡樂無多的感慨,並隱約透露出以文字傳千古的積極企圖。全文圍繞「及時行樂」主題。 |
為駢體抒情小品,有詩味。以「時間」意識貫串全文。文章畫面豐富多采,情意纏綿真摯,文氣轉折多姿。 |
宋•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 |
書序 |
追敘早年與丈夫蒐集整理金石書畫,考訂文字的苦樂過程,並藉以抒發夫妻恩愛之情。 |
打破書序常規,對《金石錄》著墨甚少,主要在追憶往事。風格清新,辭采俊逸,「真情」通貫全篇。 |
民國•連橫 〈臺灣通史序〉 |
書序 |
論述臺灣無史的缺憾以及修撰《臺灣通史》的緣由,並期勉同胞承先啟後,以發揚民族精神。 |
大量運用排比、譬喻與反詰句。以「史」字為線索貫串全文。思想內涵和寫作技巧兼具。 |
時代 |
東晉 |
字號 |
字( 逸少 )。 |
生平 |
1.出身官宦世家,年少聰慧博學而享盛名。 2.曾任右將軍等職,世稱王( 右軍 )。 3.後辭官歸隱,遍遊名山勝水,結交方外之士,逍遙自適。 |
書法地位 |
1.工於書法,楷、行、草各體皆能博採眾長,自成一家,世人譽為「( 書聖 )」。 2.《晉書•王羲之列傳》:「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3.代表作有〈蘭亭集序〉、〈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其中〈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與顏真卿〈祭姪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天下三大行書」)。 |
文風 |
文章直抒胸臆,文筆疏朗簡淨。 |
著作 |
後人輯有《王右軍集》。 |
評論 |
1.梁武帝蕭衍:「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2.唐太宗李世民:「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 3.歐陽詢《用筆論》:「冠絕古今,惟右軍王逸少一人而已。」 |
(一)坦腹東床
「東床」、「東床坦腹」、「東床快婿」、「東床佳婿」、「東床嬌客」等,皆指女婿,而這個典故便源自王羲之。王羲之十六歲時,太尉郗(ㄔ)鑒想要替才貌雙全的女兒郗璿選女婿。郗鑒聽說丞相王導家族的諸郎個個人才出眾,相貌不凡,便派人到王家擇婿。當時的王家子弟聞訊後,都希望能夠中選,表現得十分莊重矜持。唯一例外的是王羲之,他躺在東邊的床上,衣襟敞開,肚子裸露,若無其事地吃東西。使者回去向郗鑒報告情形,郗鑒聽了高興道:「那坦腹東床的少年,才是我心目中的佳婿啊!」王羲之毫不矯揉造作,因而成為了太尉郗鑒的東床快婿。
(二)愛鵝成癡
1.傳聞王羲之愛鵝,因為鵝頸的伸屈盡致,可悟書法。當時會稽郡有一位獨居的老太婆,養了一隻很會叫的鵝,王羲之便派人去跟這老太婆情商買鵝。老太婆堅持不肯出讓,王羲之無法,便打算去看看這隻鵝。那老太婆聽說王羲之要來,而家中太窮無物招待,便將鵝宰了待客。王羲之專程去看鵝,結果只看到一碗鵝肉,心中惋惜不已,頹然而返。
2.山陰縣有一個道士,養了一群美麗的白鵝,王羲之無意中見到了這群鵝,徘徊不忍離去,堅請道士轉讓給他。道士要求王羲之替他抄一部經,便將鵝全部相贈。王羲之欣然答應,從上午一直寫到下午才寫完,最後帶了一群白鵝歸去。
(三)入木三分
在書法創作中,筆力是書法好壞與否的關鍵。據說,有一次皇帝在北郊舉行祭祀的儀式,必須更換原本已寫有祝祭文的木版,工人們在削去王羲之寫過的木版時,發現他的筆跡竟然透入木版有三分之深(約0.9公分)!結果要把木板削去三分才能把王羲之的筆跡除掉,由此可見王羲之雄厚強勁的筆力,無人能及。
(四)竹扇題字
王羲之遊會稽蕺(ㄐㄧˊ)山時,經過一座石橋,看到一個老婦人在炙熱的太陽底下賣六角竹扇,路過的人雖多,卻沒有人光顧。王羲之憐憫這個老婦人,便拿出筆來,在竹扇上各題五個字。老婦人很不高興地嘀咕著,怪他畫壞了扇子,王羲之告訴她說:「妳的扇子平常一把賣十文錢,妳現在告訴客人說扇子上是王羲之題的字,每把一定可賣上百文錢。」老婦人半信半疑,扇子果然一搶而空。後來的人為了紀念王羲之的善行,便將此橋改名為題扇橋。
(五)墨池學書
王羲之年少時,想效法東漢名書法家張芝臨池學書,每天不停勤學苦練,廢寢忘食。每當他寫完了字,就在門前的水池裡洗毛筆、硯臺,最後池水都變成黑的了,當時的人便稱那水池為「墨池」。
詩詞聯 |
關鍵字 |
劉言史〈右軍墨池〉 永嘉人事盡歸空,逸少遺居蔓草中。 至今池水涵餘墨,猶共諸泉色不同。 |
永嘉(晉懷帝年號,期間發生永嘉之亂,晉室南渡,下開東晉)、逸少、至今池水涵餘墨 |
李白〈王右軍〉 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 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 |
右軍、好鵝賓、書罷籠鵝去 |
高祖之〈右軍祠堂〉 一麾東晉守,八體入神書。墨水傳遺跡,〈蘭亭〉表舊居。 掛冠高興逸,坦腹舊床虛。峻嶺崇山景,依然想似初。 |
一麾東晉守(曾任江州刺史)、八體入神書(工於各體書法)、墨水、〈蘭亭〉、坦腹舊床、峻嶺崇山景(用〈蘭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嶺」典故) |
景審〈題所書黃庭經後〉 金粉為書重莫過,《黃庭》舊許右軍多。 請看今日酬恩德,何似當年為愛鵝? |
右軍、愛鵝 |
周作人〈往昔續六首•其一〉 往昔讀《世說》,吾愛王右軍。一幅〈蘭亭序〉,今古稱至文。 徘徊顧景光,故是東晉人。亦有用世志,終乃甘隱淪。 愛鵝訪道士,婦稚知其名。戲書六角扇,老嫗戚復欣。 還匿躲婆衖(ㄌㄨㄥˋ),幸得免紛綸。舍宅為僧房,戒珠榜寺門。 至今蕺山(ㄐㄧˊ)下,儼與學校鄰。鄕里多勝事,首最推此君。 [注:城內有躲婆衖,云是右軍避賣扇老媼之處] |
王右軍、〈蘭亭序〉、東晉人、愛鵝訪道士、戲書六角扇 |
出處 |
《晉書•王羲之列傳》 |
|||
體裁 |
詩集序(散文) |
|||
寫作背景 |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支遁等文士名流四十二人,在蘭亭舉行( 春禊 ),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並由王羲之作此序。 |
|||
主旨 |
記敘蘭亭雅集盛況,並抒發( 世事無常 )的感慨。 |
|||
風格特色 |
1.僅三百餘字,寫景、敘事、抒情,無不和諧自然。 2.情感真摯,氣韻生動,是篇清新洗鍊的優美散文。 |
|||
段落分析 |
第一段 |
( 宴遊 ) 之樂 |
記聚會時間、地點、緣由 |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第二段 |
寫良辰美景、聚會之樂 |
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
||
第三段 |
( 死生 ) 之感 |
主題段。從上文的樂,轉進惜時傷逝的「悲」 |
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 ↓ 脩短隨化,終期於盡 ↓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
|
第四段 |
作序緣由 |
興發議論,串連古人、今人、後人,指出古今文人對於感時傷逝的共鳴 |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 ↓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六、〈蘭亭集序〉與《典論•論文》的思想共通處
從〈蘭亭集序〉和《典論•論文》中,可以見到:魏晉文人身處動盪的時代,對生命充滿了不安。這二篇文章除了可見到當時皆有文人名士集團外,其共同的思想有:(一)對生命短暫的傷感。(二)重視文學的價值。(三)透過文學創作可以延續精神生命。
|
〈蘭亭集序〉 |
《典論•論文》 |
文人名士集團 |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
(一)對生命短暫的傷感 |
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
1.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 2.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
(二)重視文學的價值 |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
(三)透過文學創作可以延續精神生命 |
1.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 2.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
字體 |
例字 |
盛行 |
說明 |
甲骨文 |
殷商 |
1.又稱「卜辭」、「殷墟書契」。 2.刻劃書寫在龜甲獸骨上面。 3.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文字(已具六書意義)。 4.清光緒年間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村。 5.劉鶚的《鐵雲藏龜》是第一部甲骨文專書。 |
|
金文 |
商周 |
1.又稱「鐘鼎文」。 2.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 |
|
古文 |
戰國六國文字 |
1.即許慎說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又稱「蝌蚪文」。 2.為孔壁中所發掘出來的「古文」,其體與籀文不同。 |
|
籀文 |
戰國秦系文字 |
1.又稱「大篆」。 2.相傳周宣王太史籀所作。 3.《說文解字》保留籀文223字。 |
|
小篆 |
秦 |
1.為秦代「書同文」以後通行文字,是李斯等據籀文省改而成。 2.上接籀文,下開隸書,字形仍存「六書」原意。 3.《說文解字》收小篆9353字,是今日所能見的全部小篆文字。 |
|
隸書 |
漢 |
1.為漢代通行的字體,即「今文」。 2.相傳是秦程邈為求書寫簡易而作。 3.可分「秦隸」(古隸)和「漢隸」(八分書)。 4.改變篆書形體,不再遵守六書原則,即所謂「隸變」。 |
|
楷書 |
東漢 以後 |
1.又稱「正書」、「真書」。 2.為魏以後文字的正體,相傳是東漢王次仲去掉隸書的挑法而作。唐代稱之為「今隸」。 3.為現在通行的字體。 |
|
草書 |
東漢 以後 |
1.東漢章帝時杜度所作,是隸書的草寫,稱為「章草」。 2.東漢張芝將章草再加簡化、快寫,創立「今草」。 3.為了簡便快捷而生,與六書無關。 |
|
行書 |
魏晉 以後 |
1.據楷體而簡易書之,筆畫連綴,流動運行,故稱「行書」。相傳為東漢劉德昇所創。 2.與草書同為非正體,唯書寫簡便,又比草書容易辨識,故頗盛行。 3.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歷代書家奉為典範的行書範本。 |
成語 |
釋義 |
一波三折 |
原指書法中一捺的筆鋒須作三次轉折,使筆勢曲折多姿。後用以形容聲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變,或比喻事情進行的曲折不順。 |
一揮而就 |
一動筆,文章就寫成了。形容才思敏捷,落筆成章。後用以形容在書畫作文方面的敏捷高超。 |
入木三分 |
指墨跡深透木板三分,形容筆力遒勁。後用以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生動逼真。 |
力透紙背 |
寫字時,運筆的力量穿透到紙的另一面。形容人的書法遒勁有力。後亦用以形容文章立意深刻有力。 |
筆力萬鈞 |
形容書法筆畫蒼勁有力。或形容詩文作品所表現出的氣勢十分強大。 |
勁骨豐肌 |
形容書法豐盈有力、強勁。 |
劍拔弩張 |
劍已拔出,弓已上弦,是搏鬥就要開始的現象。形容書法筆力雄健。或形容形勢緊張或聲勢逼人。 |
龍飛鳳舞 |
形容書法筆勢飄逸多姿。後亦用以形容字跡潦草零亂。 |
筆走龍蛇 |
形容書法十分優美熟練。常用於祝賀人書法比賽獲勝的賀辭。 |
九、一字多義比較
字 |
字義 |
詞例 |
會 |
音( ㄏㄨㄟˋ ) |
|
集合、聚集 |
1.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2.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范仲淹〈岳陽樓記〉) |
|
相見、見面 |
會面、會晤。 |
|
了解、領悟 |
意會、體會、心領神會。 |
|
音( ㄎㄨㄞˋ ) |
||
統計、計算 |
1.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2.會計。 |
|
音( ㄏㄨㄟˇ ) |
||
片刻 |
待會、等會、一會兒。 |
|
音( ㄍㄨㄟˋ ) |
||
地名或山名 |
會稽、會稽山。 |
|
向 |
先前 |
1.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 2.便扶向路,處處誌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3.淒淒不似向前聲。(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朝著、對著 |
1.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李白〈長干行〉) 2.向陽、怒目相向。 |
|
臨近、接近 |
1.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2.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鄭愁予〈錯誤〉) |
|
崇尚、景仰 |
1.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曹丕《典論•論文》) 2.人心向背。 |
|
信 |
的確、實在 |
1.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2.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孟子•告子上》) |
任意、隨意 |
1.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信手拈來、信口開河。 |
|
誠實不欺、信用 |
1.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 2.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同與小康〉) 3.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李白〈長干行〉) |
|
消息、音訊 |
1.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 2.口信、凶信、音信、通風報信。 |
|
聽從、不懷疑 |
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 2.相信、信任、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
|
敬仰、崇奉 |
1.老漢從來敬信佛天三寶。(施耐庵〈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2.信奉、信教。 |
|
觴 |
酒杯 |
1.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2.引觴滿酌,頹然就醉。(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飲酒 |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禊 |
ㄒㄧˋ |
古代去除不祥的祭祀 |
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 |
契 |
ㄑㄧˋ |
作為契約用的木片 |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 |
投合、切合 |
相契、契合。 |
||
鍥 |
ㄑㄧㄝˋ |
刻 |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
楔 |
ㄒㄧㄝ |
插在縫隙中,使物體固定的木塊 |
木楔、楔子(小說前的序文)、楔形文字(古西亞一帶所使用的文字)。 |
喫 |
ㄔ |
飲、食,同「吃」 |
喫茶、喫酒、喫著不盡(指衣食有餘)。 |
挈 |
ㄑㄧㄝˋ |
提、舉 |
1.如今不知因我積了什麼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吳敬梓〈范進中舉〉) 2.提綱挈領。 |
絜 |
ㄒㄧㄝˊ |
審度、衡量 |
度長絜大(指度量長短大小,含有比較的意思)。 |
骸 |
ㄏㄞˊ |
身體、軀體 |
1.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2.遺骸、屍骸、骨骸。 |
駭 |
ㄏㄞˋ |
吃驚、害怕 |
驚駭、駭異、動心駭目、駭人聽聞、驚世駭俗。 |
賅 |
ㄍㄞ |
充足、完備的 |
言簡意賅。 |
垓 |
ㄍㄞ |
地名 |
楚霸王困垓下。 |
湍 |
ㄊㄨㄢ |
水流迅急 |
清流激湍、水流湍急、湍流。 |
踹 |
ㄔㄨㄞˋ |
以腳底用力踢 |
把門踹開、踹了一腳。 |
踩、踏 |
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裡。(吳敬梓〈范進中舉〉) |
||
揣 |
ㄔㄨㄞˇ |
忖度、猜想 |
揣測、揣摩。 |
惴 |
ㄓㄨㄟˋ |
憂慮且恐懼 |
1.自余為僇人,居是周,恆惴慄。(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2.惴惴不安。 |
遄 |
ㄔㄨㄢˊ |
快速 |
靖亦策馬遄征,俄即到京。(杜光庭〈虬髯客傳〉)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