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禮記》概說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大約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的著作。

名稱由來

本為附於《儀禮》篇中的記,故稱為「禮記」。

內容

1.記載 先秦 的禮制,闡述禮制的用意,及修身做人的準則。

2.全書涵蓋內容極廣,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

(「禮」的定義:《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也就是說,所謂「禮」其實是人類一切行為的規範。)

源流

1.西漢戴聖與其叔戴德,同受禮學於( 后蒼 ,叔姪倆各自從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輯錄了兩個選本。

2. 戴德 )所選編稱《大戴禮記》(簡稱《大戴禮》或《大戴記》),共85篇,今存39篇。→未曾有大儒作注,至隋、唐已殘缺不全。

3.( 戴聖 所選編稱《小戴禮記》(簡稱《小戴禮》或《小戴記》),共49篇,今全存。→東漢末《小戴禮記》盛行,馬融、盧植、鄭玄等大儒為之作注。鄭玄更將自己所注的《周禮》、《儀禮》與《小戴禮記》合為「《三禮注》」。唐代孔穎達奉旨編纂《五經正義》,「禮」獨取《小戴禮記》,省稱《禮記》,後遂獨占《禮記》之名。

注疏

東漢鄭玄唐孔穎達正義

價值

1.為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

2.透露孔、孟以下儒家思想演化的痕跡,是研究戰國、漢初儒學的重要資料。

3.影響力居「三禮」之首。

其他

1.《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即為《小戴禮記》。

2.「三禮」:《( 周禮 )》、《( 儀禮 )》、《禮記》。

3.禮記 大學 ) 中庸 )兩篇,經南宋( 朱熹 )抽出,與 論語 )( 孟子 )合成「四書」。

二、「三禮」比較

書名

《周禮》

《儀禮》

《禮記》

作者

相傳為周公所作。

古文家以為周公所作,今文家則以為孔子所定。

為戰國至漢間論禮文章之總集。

內容

1.記周代官制。但與實際情形不符,應是一部描述理想政治制度與百官執掌之書。

2.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

3.〈冬官〉在漢代已亡佚,以〈考工記〉補之。

1.內容以古代禮儀為主,多半與士有關,故又稱《( 士禮 )》。

2.凡十七篇,記冠、婚、射、喪、飲、祭等各種禮儀。

1.本附於《( 儀禮 )》之後,主要用以闡明禮的作用與意義。

2.為儒家論禮之叢書,談及哲理、政治制度、禮樂器物、生活儀節等。

注疏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其他

1.原名《( 周官 )》,西漢劉歆改稱《周禮》。

2.所載制度設計精密,對後代政治制度影響極大。(後世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即受六官影響)

1.漢代只稱《禮》,為當時《禮經》。

2.《史記》稱《士禮》,劉歆〈七略〉稱《禮經》,《後漢書》最早稱《儀禮》。

1.今本《禮記》專指《小戴禮記》。

2.朱熹取其中〈大學〉、〈中庸〉二篇,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

三、經書的沿革

時代

經書統稱

詳細內容

說明

先秦

六經

(一稱「六藝」)

(《儀禮》)(《周易》)春秋

相傳《易》有夏代《連山》、商代《歸藏》與周代《周易》三個版本,然《連山》、《歸藏》亡佚,此後《易》皆指《周易》。

西漢

五經

(漢武帝時

立「五經博士」)

(今文《尚書》)

(《儀禮》)易》、《春秋》

1.《樂經》因秦代焚書而亡佚,故實存五經。

2.《尚書》有今、古文之別,西漢以伏生所傳今文《尚書》為學官,自孔壁發現的古文《尚書》僅流傳民間,到東漢才逐漸盛行。

唐代

五經正義

《詩》(《毛詩》)、《書》(偽古文《尚書》)《禮記》、《易》、《左傳》

1.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編纂五經正義》,作為科舉時的標準版本

2.三家詩陸續亡佚,唯《毛詩》獨盛。

3.今、古文《尚書》均亡於漢末,今通行版是西晉梅賾所獻,自稱是失傳的古文版本,被後人證明為偽作,稱為「偽古文《尚書》」。

4.以《禮記》取代《儀禮》,以《左傳》取代《春秋》。

十二經

(開成石經)

《詩》、《書》、三禮、《易》、三傳、《論語》、《孝經》、《爾雅》

1.唐文宗開成二年(西元837年),刻石經置長安太學,為官方校訂版本,稱「開成石經」。

2.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3.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中附《春秋》原文,故不另立《春秋》。

4.《爾雅》:古代詞語彙整,是最早的字書,相當於今日的辭典。

南宋光宗紹熙年間

十三經

《詩》、《書》、三禮、《易》、三傳、《論語》、《孟子》、《孝經》、《爾雅》

南宋光宗紹熙年間(西元11901194年)合刊《十三經注疏》,在唐文宗十二經之外,再加上《孟子》,總稱為十三經。(《孟子》至此正式列入經部)

※十三經口訣:詩書易、三禮三傳、論孟孝爾。

※經書歷代版本取捨不一,也另有七經、九經、十經、十一經等名目。

 

四、集體創作的文學作品

書名

年代

編撰者

編撰說明

內容

詩經

西周初~春秋中期

孔子刪編成定本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作者多不可考

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內容依文體性質分:十五( 國風 )、二(  )、三(  )

戰國策

春秋~

楚漢興起

西漢( 劉向 )整理定名;傳至北宋,( 曾鞏 )校正重編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各篇作者在漢代已不可考

為( 國別 )史,寫十二國策士遊說各國、列國之間利害折衝之事,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禮記

1.西漢戴德、戴聖各自輯錄成書

2.自東漢末,戴聖《小戴禮記》盛行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舊說為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

為戰國至漢之間論禮文章的總集

呂氏春秋

戰國~秦

秦相呂不韋集門下客共同編寫

 

為戰國末期一部政治理論散文的彙編,內容揉合儒、道、墨等諸子百家學問,是( 雜家 )的代表作。其取材廣博,對於古代史料保存有很大貢獻

世說新語

南朝宋

( 劉義慶 )集門下客共同撰寫而成

 

記東漢末年至東晉末年二百年間名士的言行軼事,為中國記敘軼聞雋語的( 筆記 )小說代表(志人)

資治通鑑

北宋

 司馬光 )主撰,范祖禹、劉攽、劉恕助編

為宋代皇帝治理國事之借鏡

所記上起( 戰國 )時代三家分晉,下至( 五代 )結束,為( 編年 )體通史

五、古籍異稱

書名

異稱

書名

異稱

《詩》

《詩經》、《詩三百》

今專指《毛詩》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書》

《書經》、《尚書》

歐陽脩

《新五代史》

原名《五代史記》

《易》

《周易》、《易經》

《老子》

《道德經》、《道德真經》

《禮》

《( 儀禮 )》、《士禮》

《莊子》

《南華經》、《南華真經》

《周禮》

《( 周官 )》

《荀子》

《孫卿新書》

《禮記》

今專指《( 小戴禮記 )》

呂不韋

《呂氏春秋》

《( 呂覽 )》

四書

四子書

劉安

《淮南子》

《淮南鴻烈》

《左傳》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內傳 )》

劉義慶

《世說新語》

《世說》、《世說新書》

《國語》

《( 春秋外傳 )》

蕭統

《昭明文選》

本名《文選》

《戰國策》

《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脩書》

《紅樓夢》

《( 石頭記 )》、《風月寶鑑》、《情僧錄》、《金陵十二釵》、《金玉緣》

六、〈大同與小康〉

(一)基本資料

出處

《禮記‧禮運》

主旨

表達儒家追求( 大同世界 )的政治理想。

背景

孔子參加魯國( 蜡祭 )之後,感嘆當時魯國禮制敗壞,於是藉由弟子( 言偃 )的發問,暢論大同之世與小康之世,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不同狀況。

章法

特色

1. 排比 )( 對偶 成文,氣勢不凡

多使用四至六字的句子,以兩兩相對或是成三排比方式撰寫,讀來節奏有致、鋪排宏大。營造出理想社會的美好,也為通篇文章注入不凡氣勢。

2.兩面論述,對比鮮明

充分運用對照手法,展現出兩種社會的各層次狀態,通過種種面向的說明,展現出鮮活的對比。

價值

1.《禮記‧禮運》透過孔子之口詳細論述禮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起源、作用和精神實質,可視作儒家禮治主義思想的大綱。

2.《禮記‧禮運》中提出的「( 大同 )」思想對中國後世的政治思想影響深遠,如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將之視為政治理想,並進一步闡發論述。

 

(二)「大同之治」與「小康之治」的比較

分類

大同之治

小康之治

時代

( 五帝 )在位時代

( 三代之君 )在位時代

主權

天下為( 公 )

天下為(  )

政治

制度

內政

(  選賢與能  )

大人( 世及 )以為禮

外交

(  講信修睦  )

城郭溝池以為固

社會制度

1.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2.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3.男有分,女有歸。

1.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2.禮義以為紀。

(開始出現人我之分、自私自利的現象,為避免爭奪,故需以「禮義」為規範)

經濟制度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貨力為己。

社會景況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孔子雖在文中強調大同社會的美好,對比出小康社會以禮治國的缺點,但對兩種治世均持肯定態度。

 

(三)孔門四科十哲

四科

人物

德行

顏淵(顏回,字子淵)、閔子騫(閔損)、冉伯牛(冉耕)、仲弓(冉雍)

言語

宰我(宰予,字子我)、子貢(端木賜)

政事

冉有(冉求,字子有)、子路(仲由,曾任季氏家臣,故又稱季路)

文學

(文章博學。即典章制度的知識)

子游(言偃)、子夏(卜商)

七、成語彙集

(一)與「為政」相關

成語

釋義及典源

上行下效

在上領導的人怎麼做,下面被領導的人就效法他。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那個職務,就不過問、干涉那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典源】《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宵衣旰食

天還沒亮就穿衣起床,忙到傍晚才吃飯。形容勤於政事。旰,音ㄍㄢˋ。晚上,日落的時候。

枵腹從公

餓著肚子辦理公務。形容不顧己身,勤於公事。枵,音ㄒㄧㄠ

民胞物與

眾人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同類。形容博愛的胸襟。與,類。

【典源】宋•張載〈西銘〉:「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國泰民安

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幸福。

風調雨順

風雨及時而適量。形容豐年安樂的景象。調,和暢。

河清海晏

黃河清澈,海水平靜。比喻太平盛世。晏,平靜;安逸。

堯天舜日

比喻太平盛世。

歌舞昇平

既歌且舞以慶祝太平盛世。

民康物阜

百姓安樂,物產豐足。阜,豐厚。

政清獄簡

形容政治清明,犯罪少而社會風氣良好。

路不拾遺

沒有人會侵占別人掉在路上的財物。

【典源】《戰國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近悅遠來

近處的人受惠而喜悅,遠方之人也聞風而歸附。指為政者廣施德政,使遠近的人都心悅誠服。

【典源】《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長治久安

形容國家長期安定,百姓安寧。治,太平。

尸位素餐

指空占職位而不做事。

伴食中書

譏諷居高位而無所作為的官吏。伴食,陪伴他人用餐。唐時朝會結束後,宰相率百僚到尚書省都堂會食。

生民塗炭

(生靈塗炭)

人民如陷入泥沼、火坑之中。形容民生極端困苦。塗炭,泥沼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境地。

民不聊生

民眾失去賴以生存的條件。形容時局惡劣,民生痛苦。聊,依賴;憑藉。

天怒人怨

上天發怒,人心怨恨。多用來形容暴政或主政者的措施不當,失去民心。

 

 

(二)出自《禮記》

成語

釋義及典源

夜不閉戶

夜間不關閉門戶。形容政治清明,盜賊絕跡。

【典源】〈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講信修睦

講求信用,敦尚和睦。

【典源】〈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選賢與能

選舉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出來做事。

鰥寡孤獨

亦作「矜寡孤獨」。泛指社會上孤苦無助的人。

【典源】〈禮運〉:「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一唱三嘆

原指宗廟奏樂時一人帶頭領唱,三人讚歎應和。後多用來形容音樂或詩文感情豐富深刻,令人讚美。

【典源】〈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七情六慾

泛指人的種種情感及欲望。

【典源】〈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上為七情,「六慾」則源自佛教用語。)

不共戴天

不和仇敵同在蒼天之下生活。形容仇恨極深,不能共存。戴,頂著。

【典源】〈曲禮上〉:「父之讎,弗與共戴天。」

不苟言笑

不隨便談笑說話。形容態度嚴肅。

【典源】〈曲禮上〉:「不苟訾,不苟笑。」

事必躬親

凡事一定親自去做,不讓別人代替。形容做事認真負責。有時也指放心不下,凡事都要自己來。

【典源】〈月令〉:「王命布農事……以教道民,必躬親之。」

仁至義盡

原指祭祀農事諸神及相關事物的祭禮完善,極盡仁義之道。後形容對人已盡了最大的努力,以關懷照顧他人。

【典源】〈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克紹箕裘

子女能繼承父業。克,能夠。紹,繼承。箕裘,畚箕和皮襖。指上一代的事業。

【典源】〈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入境隨俗

到一個地方,要順著當地的習俗行事。也作「入境問俗」。

【典源】〈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反求諸己

反過來要求自己。指從本身反省失敗的原因。

【典源】〈射義〉:「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哲人其萎

賢哲之人去世了。多用於悼念有德者的逝世。

【典源】〈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士可殺,

不可辱

有節操的人寧可失去生命也不願受到侮辱。強調人格的尊貴。士,指有學識、有品德的人。

【典源】〈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孤陋寡聞

形容人見聞不廣,見識淺薄。

【典源】〈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師嚴道尊

師長受到尊敬,所傳授的道術才能被尊崇。

【典源】〈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教學相長

指通過教授、學習,不但能使學習的人得到進步,負責教授的人本身水準也可藉此提高。

【典源】〈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晨昏定省

清晨探望問安,晚間侍候就寢。指子女侍奉父母生活起居的日常禮節。省,音

ㄒㄧㄥˇ

【典源】〈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狐死首丘

狐臨死時,會將頭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人不忘本或對故鄉的思念。

【典源】〈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玉不琢,

不成器

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比喻人不經過磨鍊,就不能有所成就。

【典源】〈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尚往來

禮節上講究有來有往。尚,注重;重視。

【典源】〈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稱孤道寡

指以王侯自居。古代王侯以「孤」或「寡人」自稱。

【典源】〈玉藻〉:「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

節哀順變

節制悲哀,順應變故。多用作弔唁、慰問之辭。

【典源】〈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美輪美奐

形容屋室華美壯觀。多用於讚美新屋。輪,高大。奐,盛大;眾多。

【典源】〈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

苛政猛於虎

暴政及苛稅比老虎還兇猛,令百姓苦不堪言。

【典源】〈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菽水承歡

本指貧寒人家的子弟雖然以微薄的食物供養父母,但能使父母歡心,盡到孝道。後泛指子女能克盡孝道。菽,豆類的總稱。菽水,比喻微薄的供養。

【典源】〈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八、一字多義比較

 

字義

詞例

音( ㄩˋ )

參加

1.昔者,仲尼於蜡賓。

2.(參加會議或聚會)賽。

音( ㄩˇ )

通「舉」,推舉

天下為公,選賢能。

贊同

1.夫子喟然嘆曰:「吾點也!」(論語先進

2.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丘遲〈與陳伯之書〉)

給予

此樂留山僧與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論語陽貨》)

和、同

蘇子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蘇軾〈赤壁賦〉)

同類

民吾同胞,物吾也。(張載〈西銘〉)(人民是我的親手足,萬物是我的同類。即「民胞物與」。)

音( ㄩˊ )

通「歟」,句末助詞,表示疑問或反詰、感嘆的語氣

1.唯求則非邦也論語•先進

2.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論語‧學而

3.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屈原〈漁父〉)

音( ㄍㄨㄢ 

通「鰥」,老而無妻或喪妻

、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音( ㄐㄧㄣ )

憐憫、同情

1.凡在故老,猶蒙育。(李密〈陳情表〉)

2.願陛下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敬慎

本圖宦達,不名節。(李密〈陳情表〉)

自大、驕傲

自大、不不伐。

音( ㄓㄨˋ )

明示、標示

其義,以考其信,有過,刑仁講讓,以示有常。

彰顯、顯揚

1.名豈文章?官應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2.莫不殷憂而道,功成而德衰。(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3.、昭

撰述、寫作

1.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左思〈詠史〉其一)

2.融等已逝,唯幹《論》,成一家言。(曹丕典論論文

音( ㄨˋ )

厭惡

1.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2.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而勸愛?(墨子兼愛

3.左右皆之,以為貪而不知足。(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音(  )

何、如何

1.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施不孝?(墨子兼愛

2.君子去仁,乎成名?(論語里仁

音( ㄜˋ )

粗劣

士志於道,而恥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指氣味難聞

風至,硫氣甚。(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壞人

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九、形近字辨析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ㄧㄤ

禍害

1.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

2.、池魚之

ㄧㄤ

稻苗

ㄧㄤ

宏大深廣的樣子

泱泱大國。

ㄧㄤˋ

失意、不滿

然、怏怏不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