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顧炎武 |
性質 |
作者平日的( 讀書札記 ),歷經三十餘年,積累而成。 |
書名 由來 |
取《論語•子張》「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之意,亦即知識修養要靠日積月累。 |
內容 |
按史學、吏治、財賦、輿地、藝文等分類編排,範圍頗廣,結合歷史與見聞,而終極目標,則在於( 經世致用 ) |
價值 |
1.為作者一生精力所注,包括了作者全部的學術政治思想。 2.論述問題講求具體徵實,探究本原,詳其始末,於是開創出一種學風,而演變成清代的考據學。 |
時代 |
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1613)~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江蘇崑山人。 |
字號 |
本名絳。明亡,改名炎武。字( 寧人 ),世稱( 亭林 )先生。 |
經歷 |
1.出身儒學望族,幼時過繼給守望門寡的叔母王氏為嗣。 2.個性耿介,以氣節自許。十四歲時與同鄉摯友歸莊加入「復社」(明末文社,本以「興復古學」為號召,並積極參與政治。明亡後逐漸轉為抗清組織),抨擊權奸,議論時政。 3.清兵南下,與歸莊同率鄉人抵抗。明亡後,母王氏絕食而死,秉其遺訓,終不仕清,南北奔走,結交反清志士,考察山川人文,為恢復故國作準備,並印證所學。 4.清廷徵屢次召為「博學鴻儒」,朝臣亦薦修《明史》,均嚴詞拒絕。 |
學術成就 |
1.學識淵博,群經諸史、歷代典章、河漕兵農、天文地理、音韻訓詁,無所不通。 2.為學重在博古通今、經世致用。治學嚴謹,開清代( 樸學 )之風。 3.為文則強調「須有益於天下」。 |
並稱 |
1.與歸莊(歸有光的曾孫)並稱「( 歸奇顧怪 )」(二人性情舉止異於流俗)。 2.學術史上與( 黃宗羲 )、( 王夫之 )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
著作 |
《日知錄》、《亭林詩文集》、《音學五書》、《( 天下郡國利病書 )》等。 |
相關評論
▲汪中〈國朝六儒頌〉:
古學之興也,顧氏始開其端。
▲沈德潛《明詩別裁集》:
寧人肆力於學,自天文、地理、古今治亂之跡,以及金石銘碣、音韻、字畫無不窮極根柢。韻語其餘事也。然詞必己出,事必精當。風霜之氣,松柏之質,兩者兼有。就詩品論,亦不肯作第二流人。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論清學開山之祖,捨亭林沒有第二個人。
三、顧炎武的學術主張與影響
治學特色 |
反對向內自省的主觀學問,提倡向外研究的客觀學問。 |
主張 |
顧炎武主張「經學即理學」,反對陸九淵、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 原因一:認為經學是下學上達之方,因此以六經為學習對象,認為經學中已蘊含天下事物之道理,故通經史可洞察天下事物之道。 原因二:經學之衰肇因於「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所取之才,率皆無識之徒,導致學術衰落,人心敗壞。他感嘆明代經學之衰弊、學術風氣之敗壞,因而強調以經學作為學問的根本。 |
影響 |
1.開創考證求真之徵實學風,又稱「樸學」或「考據學」。 2.揭示新的歸納方法:勤搜資料,綜合研究,參驗耳目聞見以求實證。 3.拓廣學術研究門類,如音韻、地理、金石之類。 例:《音學五書》啟發了清代古音之學的興起。 《金石文字記》首開清代鐘鼎碑石文字之研治。 |
|
主張 |
提出主張的原因 |
實踐主張的方法 |
做人 |
行己有恥 |
宋明以來學者,動輒教人以明心見性,超凡入聖,及其末流濫唱高調,於行檢之間卻無所忌憚。 |
最忌圓滑,最重方嚴;並認為欲樹人格的藩籬,最先乎( 恥 ),因此人要用嚴正的規律來規範自己,最低限度要個人不至與流俗同化,進則要用個人心力改造社會。 |
為學 |
博學於文 |
因為顧炎武反對宋明學者以談心說性為學,因此認為所謂人生哲學(性)、宇宙原理(天道),都散寄於事物條理(文章)之中。 |
用客觀工夫,講求事物條理,愈詳博愈好。 |
例句 |
說明 |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 |
意思是國家的興盛或衰亡,每一個平民百姓都有責任。梁啟超將此句濃縮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簡短有力,傳遍天下。 |
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與友人論學書〉) |
為政者不應以自己粗劣的物質生活為恥,而應關心是否有照顧到百姓,並使百姓感受到恩澤之所布。 |
士當養其器識,而不墮於文人也。(〈與人書〉十八) |
讀書人應將修養重心放在道德品性上,並增進自己的器度與見識,而不是一味追求舞文弄墨而已。 |
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秋雨〉) |
即使人生連極微小之處都無可立足,卻時有恢復故國的雄心。暗指顧炎武圖謀恢復之心。 |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
國家經歷了興衰變化,雖然自己兩鬢已斑白,但慶幸世間仍然有肝膽相照的朋友。江山,指國家。 |
(一)基本結構
段落 |
寫作筆法 |
段落間的關係 |
|
一 |
引用《管子》:四維並舉→一層脫卸 |
|
|
引用歐陽脩言:強調廉恥→二層脫卸 |
|||
二 |
確立論題 |
四者之中,恥尤為要。 |
|
引用,證成論題 |
孔、孟之言。 |
||
說明論題 |
人之不廉……,其原皆生於無恥。 |
||
深入論題 |
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
||
三 |
承前小結 |
三代以下,……非一朝一夕之故。 |
與第一段呼應 |
承上啟下 |
然而……,固未嘗無獨醒之人。 |
與第一段呼應、對比 |
|
四 |
引用,做「獨醒」例證 |
《顏氏家訓》。 |
|
結上,批判世風 |
嗟呼,……能無愧哉! |
與第一段呼應 |
(二)〈廉恥〉的引用修辭
顧炎武大量引用古書的文字來論證,以達到他撰文諷諭、警醒世人的目的。引用時,或是「明引」(直接引用,指明出處),或是「暗用」(概括引用,不明言出處),手法不一,但都與他行文的布局環環相扣,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下表所列即其引用方式、出處及與行文布局的關係。
段落 |
引用 方式 |
書名或篇目 |
文句 |
與行文布局之關係 |
一 |
明引 |
《五代史記• 馮道傳》 |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
起。 以逐層脫卸之法,將禮義廉恥之論集中於「廉恥」二者上。 |
二 |
明引 |
《論語•子路》 |
行己有恥。 |
承。 引聖賢語佐證,進一步將焦點集中於「恥」字上。 |
《孟子• 盡心上》 |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
|||
《孟子• 盡心上》 |
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
|||
三 |
暗用 |
《論語•子罕》 |
松柏後彫於歲寒。 |
轉。 此段轉入世衰道微的感嘆,但又化用典故,重申亂世之中必有卓然不群的君子,堅守恥德。 |
《詩經•鄭風• 風雨》 |
雞鳴不已於風雨。 |
|||
《楚辭•漁父》 |
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
|||
四 |
明引 |
《顏氏家訓• 教子》 |
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亦不願汝曹為之。 |
合。 揭示主題,以顏之推對比明清之際閹然媚世、恬不知恥的小人,來達到借古諷今的目的。 |
※新舊《五代史》比較
|
《舊五代史》 |
《新五代史》 |
本名 |
《五代史》、《梁唐晉漢周書》 |
《五代史記》 |
編撰者 |
宋太祖時,薛居正等奉敕撰 |
宋仁宗時,歐陽脩撰 |
性質 |
1.集體編纂 2.官修史書 |
1.獨立編撰 2.私修史書 |
記錄年代 |
記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西元907~960)及同時之十國史事的史書。 |
|
評價 |
史料豐富,記事首尾完備。但剪裁失當,時有繁冗之弊。 |
義例取法《春秋》,褒貶分明;敘事取法《史記》,行文簡潔。但考證不實,內容多誤。 |
※馮道
馮道在動亂的五代十國,任宰相二十年左右,是歷代宰相最富爭議的一位。他曾寫過一篇自傳――〈長樂老敘〉(或稱〈長樂老自敘〉),文中把他歷仕諸朝的官職封號,一一列舉,且引以為榮。歐陽脩罵他「可謂無廉恥者矣」,司馬光也說他「乃奸臣之尤」。但清代史學家趙翼卻認為,五代官員多是朝秦暮楚,在當時已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馮道雖然也是如此,卻能在當代獲得美譽,被推為名臣、元老,甚至連契丹人對他也敬信有加,這都是因為馮道能在亂世中「以救時拯民為念」。
馮道曾有〈偶作〉一詩,大致表明了其立身處世的態度:
莫爲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
顏之推生於南梁,出身望族,卻幾經離亂。他自憐幼年父親早逝、家人離散而教養不嚴,致使年少時行差踏錯(顏之推少好飲酒,任縱放誕,不修邊幅,曾為時人所輕),於是基於人們「信其所親」的心理,寫下《顏氏家訓》,用以告誡家人、警醒晚輩。
顏之推歷仕四朝(南梁、北齊、北周、隋),他在《顏氏家訓•終制》中說明在他朝出仕的原因:「計吾兄弟,不當仕進。但以門衰,骨肉單弱,五服(古禮以親疏為等,將喪服分為五種。此處泛指遠近親屬)之內,傍無一人;播越他鄉,無復資廕,使汝等沉淪廝役,以為先世之恥。故靦(ㄊㄧㄢˇ)冒人間,不敢墜失。兼以北方政教嚴切,全無隱退者故也。」(語譯:按理我們兄弟不應該出來當官。只因為家道衰微,人丁單薄,要找一位在五等孝服內的親人依靠,都不太可能;加上流離到異地,沒有門第可供庇蔭,讓你們淪落到像僕役一般,連祖先也連帶蒙羞。所以我才厚著臉皮活在世間,不敢有所失誤。再加上北朝的政治教化嚴厲峻切,凡有官職的人都無法辭官退隱。)
《顏氏家訓》成書於隋初,共二十篇,每篇先提出主題,再列舉故事為例證。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主,內容多講修身、為學,頗多見地。也有關於南北朝的習俗風尚、朝儀制度的記載,以及對音讀、訓詁等考據之學的探討,富有學術價值。是歷代中國歷代家訓中內容最廣博、影響最深遠的作品。
八、有「先生」之稱的作家
人名 |
朝代 |
稱謂 |
人名 |
朝代 |
稱謂 |
諸葛亮 |
蜀漢 |
臥龍先生 |
王安石 |
北宋 |
臨川先生 |
陶淵明 |
東晉 |
靖節先生、五柳先生 |
方孝孺 |
明 |
正學先生 |
韓 愈 |
唐 |
昌黎先生 |
歸有光 |
明 |
震川先生 |
白居易 |
唐 |
醉吟先生 |
顧炎武 |
清 |
亭林先生 |
司馬光 |
北宋 |
涑水先生 |
方 苞 |
清 |
望溪先生 |
周敦頤 |
北宋 |
濂溪先生 |
蒲松齡 |
清 |
聊齋先生 |
(一)形容人品高潔
成語 |
釋義 |
松柏後凋 |
松、柏歷經嚴寒,能堅持到最後而不凋零。比喻堅貞的節操經得起考驗。 |
風雨如晦 |
風雨交加而又天昏地暗。比喻處於險惡環境中也不改變其操守。 |
傲雪凌霜 |
形容松、柏等不畏嚴寒,挺立於霜雪中。也比喻有節有守,不屈於強迫威權。 |
高風亮節 |
高尚的品格,堅貞的氣節。 |
涅而不緇 |
用黑色的染料也染不黑。比喻人能保持高尚的品格,不受惡劣環境影響。 |
行不由徑 |
走路不走捷徑。比喻行事光明正大,不投機取巧。 |
俯仰無愧 |
無論對人、對天都問心無愧。形容人行事光明磊落。 |
冰清玉潔 |
像冰一般清澈,像玉一般潔白。比喻人的品格或操守清白高尚。 |
(二)形容諂媚、卑劣
成語 |
釋義 |
恬不知恥 |
做了壞事卻安然處之,不感到羞恥。恬,安適。 |
寡廉鮮恥 |
沒有操守,不知廉恥。 |
卑躬屈膝 |
低身下跪去奉承別人。形容對人諂媚阿諛。 |
攀龍附鳳 |
趨附權貴,以求進升。 |
阿諛奉承 |
曲意奉承,討好他人。 |
趨炎附勢 |
比喻依附權勢。炎,炎熱。比喻有權勢的人。 |
1.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語譯: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求道,如果以衣食粗劣為恥,就不值得與他論道了。」
2.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論語•憲問》)
語譯:原憲問什麼是可恥的。孔子說:「在國家太平的時候,只知食祿而沒有建樹,在國家紛亂的時候,也只知食祿而不能獨善,都是可恥的事。」(穀,俸祿。)
3.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語譯:孔子說:「君子以他的言語超過他的行為為可恥。」
4.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
語譯: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如果仍然貧賤,那是可恥的;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反而富貴,那也是可恥的。
5.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盡心上》)
語譯:自己不如人還不以為可恥,那還有什麼比得上人呢?(何若人有,有什麼比得上。)
6.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荀子•非十二子》)
語譯:君子羞慚自身不修,不羞慚被人汙辱;羞慚自己不能信實,不羞慚不被信任;羞慚自己沒有才能,不羞慚不被任用。
7.曾子曰:「故君子苟能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由至矣。」(《荀子•法行》)
語譯:曾子說:「所以假如君子能夠不因利而害義,那麼恥辱也就無從到來了。」
8.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語譯:喜歡研究學問便接近智,努力行善便接近仁,知道羞恥便接近勇。
9.是故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禮記•表記》)
語譯:所以,君子為只穿了君子的服裝而沒有君子的儀容感到羞恥,為只有君子的儀容而沒有君子的談吐感到羞恥,為只有君子的談吐而沒有君子的道德感到羞恥,為只有君子的道德而沒有君子的實踐感到羞恥。
10.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吳子》)
語譯:凡是管轄國家、治理軍隊,一定要用禮來教育人民,用義來勉勵民眾,使他們知道羞恥。民眾有了羞恥心,力量強大就可以出戰,力量弱小也能夠防守。
定義 |
文句中特意調整語句順序,藉以加強語氣或調和音節,使句法錯綜有變化。 |
例句 |
1.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己行有恥」 2.無恥之恥,無恥矣。→「恥無恥」 3.句讀之不知。(韓愈〈師說〉)→「不知句讀」 4.惟兄嫂是依。(韓愈〈祭十二郎文〉)→「惟依兄嫂」 5.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司馬光〈訓儉示康〉)→「人莫非之」 6.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唯憂其疾」 |
十二、一字多義比較
字形 |
字義 |
詞例 |
而 |
如果 |
1.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2.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琴」) |
而且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
|
就、則 |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2.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曹丕《典論‧論文》) |
|
卻、但是 |
1.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 2.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
至 |
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
|
像、如 |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方孝孺〈指喻〉) |
|
以 |
從今而後。 |
|
才 |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 |
|
其 |
豈、難道,表示反詰語氣 |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
他、他們,用作第三人稱 |
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
大概 |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
|
那個(些)、這個(些) |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
|
恥 |
羞恥心 |
1.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2廉、恥,立人之大節。 3.不恥則無所不為。 4.行己有恥。 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6.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7.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8.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
恥辱、可恥的事 |
1.無恥之恥,無恥矣。 2.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
|
以……為恥 |
無恥之恥,無恥矣。 |
|
已 |
停止、結束 |
1.松柏後彫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2.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已經 |
1.我有一兒,年已十七。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 |
|
算了、罷了 |
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劉基《郁離子》「趙人患鼠」) |
|
故 |
所以 |
1.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2.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醉翁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
原因、緣故 |
非一朝一夕之故。 |
|
意外的事情、事件 |
變故、事故。 |
|
過去的事物 |
溫故知新。 |
|
朋友 |
一見如故、沾親帶故。 |
|
死亡 |
病故、亡故、身故。 |
|
從前的、原先的 |
故鄉、故國。 |
|
業 |
學習的內容、本領 |
1.若由此業,自致卿相。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
作動詞用,指繼承家業 |
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韓愈〈祭十二郎文〉) |
|
社會上的各種工作職務 |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陶淵明〈桃花源記〉) 2.職業、農業、行業、商業。 |
|
功績、功勞 |
功業、偉業。 |
|
佛教用語,指有意志的行為 |
善業、口業。 |
|
已經 |
業已。 |
十三、形近字辨析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凋 |
ㄉㄧㄠ |
草木枯萎 |
凋零、凋謝、凋落。 |
泛指衰敗死亡 |
民生凋敝。 |
||
雕 |
ㄉㄧㄠ |
鏤刻 |
雕刻、雕琢、雕梁畫棟、朽木不可雕。 |
彫 |
ㄉㄧㄠ |
通「凋」或「雕」 |
松柏後彫於歲寒。 |
「彫」與「雕」在鏤刻一義上,可以通用。究其本意,「彫」才是鏤刻的本字,「雕」為猛禽名。但今日用法在鏤刻義上,「雕」較為通行,「彫」反而少用。 |
|||
頃 |
ㄑㄧㄥˇ |
片刻 |
頃刻、俄頃、少頃。 |
面積單位 |
公頃。 |
||
傾 |
ㄑㄧㄥ |
側、斜 |
傾斜、傾耳。 |
倒 |
傾杯、傾注、傾盆大雨(形容雨勢又大又急)。 |
||
奄 |
ㄧㄢ |
氣息微弱 |
氣息奄奄。 |
閹 |
ㄧㄢ |
指宦官 |
1.逆閹防伺甚嚴(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閹人、閹寺。 |
閉藏掩蓋。引申為曲意逢迎的樣子 |
閹然媚於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