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日知錄》

作者

顧炎武

性質

作者平日的( 讀書札記 ),歷經三十餘年,積累而成。

書名

由來

取《論語•子張》「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之意,亦即知識修養要靠日積月累。

內容

按史學、吏治、財賦、輿地、藝文等分類編排,範圍頗廣,結合歷史與見聞,而終極目標,則在於( 經世致用 )

價值

1.為作者一生精力所注,包括了作者全部的學術政治思想。

2.論述問題講求具體徵實,探究本原,詳其始末,於是開創出一種學風,而演變成清代的考據學。

二、顧炎武

時代

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1613~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江蘇崑山人。

字號

本名絳。明亡,改名炎武。字( 寧人 ),世稱( 亭林 )先生。

經歷

1.出身儒學望族,幼時過繼給守望門寡的叔母王氏為嗣。

2.個性耿介,以氣節自許。十四歲時與同鄉摯友歸莊加入「復社」(明末文社,本以「興復古學」為號召,並積極參與政治。明亡後逐漸轉為抗清組織),抨擊權奸,議論時政。

3.清兵南下,與歸莊同率鄉人抵抗。明亡後,母王氏絕食而死,秉其遺訓,終不仕清,南北奔走,結交反清志士,考察山川人文,為恢復故國作準備,並印證所學。

4.清廷徵屢次召為「博學鴻儒」,朝臣亦薦修明史,均嚴詞拒絕。

學術成就

1.學識淵博,群經諸史、歷代典章、河漕兵農、天文地理、音韻訓詁,無所不通。

2.為學重在博古通今、經世致用。治學嚴謹,開清代( 樸學 )之風。

3.為文則強調「須有益於天下」。

並稱

1.與歸莊(歸有光的曾孫)並稱「( 歸奇顧怪 )」(二人性情舉止異於流俗)

2.學術史上與( 黃宗羲 )、( 王夫之 )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著作

《日知錄》、《亭林詩文集》、《音學五書》、《(  天下郡國利病書  )》等。

相關評論

汪中國朝六儒頌〉:

  古學之興也,顧氏始開其端。

 

▲沈德潛《明詩別裁集》:

  寧人肆力於學,自天文、地理、古今治亂之跡,以及金石銘碣、音韻、字畫無不窮極根柢。韻語其餘事也。然詞必己出,事必精當。風霜之氣,松柏之質,兩者兼有。就詩品論,亦不肯作第二流人。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論清學開山之祖,捨亭林沒有第二個人。

 

三、顧炎武的學術主張與影響

治學特色

反對向內自省的主觀學問,提倡向外研究的客觀學問。

主張

顧炎武主張「經學即理學」,反對陸九淵、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

原因一:認為經學是下學上達之方,因此以六經為學習對象,認為經學中已蘊含天下事物之道理,故通經史可洞察天下事物之道。

原因二:經學之衰肇因於「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所取之才,率皆無識之徒,導致學術衰落,人心敗壞。他感嘆明代經學之衰弊、學術風氣之敗壞,因而強調以經學作為學問的根本。

影響

1.開創考證求真之徵實學風,又稱「樸學」或「考據學」。

2.揭示新的歸納方法:勤搜資料,綜合研究,參驗耳目聞見以求實證。

3.拓廣學術研究門類,如音韻、地理、金石之類。

例:《音學五書》啟發了清代古音之學的興起。

《金石文字記》首開清代鐘鼎碑石文字之研治。

四、顧炎武談做人與為學

 

主張

提出主張的原因

實踐主張的方法

做人

行己有恥

宋明以來學者,動輒教人以明心見性,超凡入聖,及其末流濫唱高調,於行檢之間卻無所忌憚。

最忌圓滑,最重方嚴;並認為欲樹人格的藩籬,最先乎(  ),因此人要用嚴正的規律來規範自己,最低限度要個人不至與流俗同化,進則要用個人心力改造社會。

為學

博學於文

因為顧炎武反對宋明學者以談心說性為學,因此認為所謂人生哲學(性)、宇宙原理(天道),都散寄於事物條理(文章)之中。

用客觀工夫,講求事物條理,愈詳博愈好。

五、顧炎武名句舉隅

例句

說明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

意思是國家的興盛或衰亡,每一個平民百姓都有責任。梁啟超將此句濃縮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簡短有力,傳遍天下。

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與友人論學書〉)

為政者不應以自己粗劣的物質生活為恥,而應關心是否有照顧到百姓,並使百姓感受到恩澤之所布。

士當養其器識,而不墮於文人也。(〈與人書〉十八)

讀書人應將修養重心放在道德品性上,並增進自己的器度與見識,而不是一味追求舞文弄墨而已。

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秋雨〉)

即使人生連極微小之處都無可立足,卻時有恢復故國的雄心。暗指顧炎武圖謀恢復之心。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國家經歷了興衰變化,雖然自己兩鬢已斑白,但慶幸世間仍然有肝膽相照的朋友。江山,指國家。

六、〈廉恥〉

(一)基本結構

段落

寫作筆法

段落間的關係

引用《管子》:四維並舉→一層脫卸

 

引用歐陽脩言:強調廉恥→二層脫卸

確立論題

四者之中,恥尤為要。

引用,證成論題

孔、孟之言。

說明論題

人之不廉……,其原皆生於無恥。

深入論題

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承前小結

三代以下,……非一朝一夕之故。

與第一段呼應

承上啟下

然而……,固未嘗無獨醒之人。

與第一段呼應、對比

引用,做「獨醒」例證

《顏氏家訓》。

結上,批判世風

嗟呼,……能無愧哉!

與第一段呼應

 

(二)〈廉恥〉的引用修辭

顧炎武大量引用古書的文字來論證,以達到他撰文諷諭、警醒世人的目的。引用時,或是「明引」(直接引用,指明出處),或是「暗用」(概括引用,不明言出處),手法不一,但都與他行文的布局環環相扣,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下表所列即其引用方式、出處及與行文布局的關係。

段落

引用

方式

書名或篇目

文句

與行文布局之關係

明引

《五代史記

馮道傳》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起。

以逐層脫卸之法,將禮義廉恥之論集中於「廉恥」二者上。

明引

《論語•子路》

行己有恥。

承。

引聖賢語佐證,進一步將焦點集中於「恥」字上。

《孟子•

盡心上》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

盡心上》

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暗用

《論語•子罕》

松柏後彫於歲寒。

轉。

此段轉入世衰道微的感嘆,但又化用典故,重申亂世之中必有卓然不群的君子,堅守恥德。

《詩經•鄭風•

風雨》

雞鳴不已於風雨。

《楚辭•漁父》

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明引

《顏氏家訓•

教子》

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亦不願汝曹為之。

合。

揭示主題,以顏之推對比明清之際閹然媚世、恬不知恥的小人,來達到借古諷今的目的。

 

 

七、課文補充資料

※新舊《五代史》比較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本名

《五代史》、《梁唐晉漢周書》

《五代史記》

編撰者

宋太祖時,薛居正等奉敕撰

宋仁宗時,歐陽脩撰

性質

1.集體編纂

2.官修史書

1.獨立編撰

2.私修史書

記錄年代

記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西元907960及同時之十國史事的史書。

評價

史料豐富,記事首尾完備。但剪裁失當,時有繁冗之弊。

義例取法《春秋》,褒貶分明;敘事取法《史記》,行文簡潔。但考證不實,內容多誤。

 

※馮道

  馮道在動亂的五代十國,任宰相二十年左右,是歷代宰相最富爭議的一位。他曾寫過一篇自傳――〈長樂老敘〉(或稱〈長樂老自敘〉),文中把他歷仕諸朝的官職封號,一一列舉,且引以為榮。歐陽脩罵他「可謂無廉恥者矣」,司馬光也說他「乃奸臣之尤」。但清代史學家趙翼卻認為,五代官員多是朝秦暮楚,在當時已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馮道雖然也是如此,卻能在當代獲得美譽,被推為名臣、元老,甚至連契丹人對他也敬信有加,這都是因為馮道能在亂世中「以救時拯民為念」。

  馮道曾有〈偶作〉一詩,大致表明了其立身處世的態度:

  莫爲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

  顏之推生於南梁,出身望族,卻幾經離亂。他自憐幼年父親早逝、家人離散而教養不嚴,致使年少時行差踏錯(顏之推少好飲酒,任縱放誕,不修邊幅,曾為時人所輕),於是基於人們「信其所親」的心理,寫下《顏氏家訓》,用以告誡家人、警醒晚輩。

  顏之推歷仕四朝(南梁、北齊、北周、隋),他在《顏氏家訓•終制》中說明在他朝出仕的原因:「計吾兄弟,不當仕進。但以門衰,骨肉單弱,五服(古禮以親疏為等,將喪服分為五種。此處泛指遠近親屬)之內,傍無一人;播越他鄉,無復資廕,使汝等沉淪廝役,以為先世之恥。故靦(ㄊㄧㄢˇ冒人間,不敢墜失。兼以北方政教嚴切,全無隱退者故也。」(語譯:按理我們兄弟不應該出來當官。只因為家道衰微,人丁單薄,要找一位在五等孝服內的親人依靠,都不太可能;加上流離到異地,沒有門第可供庇蔭,讓你們淪落到像僕役一般,連祖先也連帶蒙羞。所以我才厚著臉皮活在世間,不敢有所失誤。再加上北朝的政治教化嚴厲峻切,凡有官職的人都無法辭官退隱。)

  《顏氏家訓》成書於隋初,共二十篇,每篇先提出主題,再列舉故事為例證。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主,內容多講修身、為學,頗多見地。也有關於南北朝的習俗風尚、朝儀制度的記載,以及對音讀、訓詁等考據之學的探討,富有學術價值。是歷代中國歷代家訓中內容最廣博、影響最深遠的作品。
八、有「先生」之稱的作家

人名

朝代

稱謂

人名

朝代

稱謂

諸葛亮

蜀漢

臥龍先生

王安石

北宋

臨川先生

陶淵明

東晉

靖節先生、五柳先生

方孝孺

正學先生

韓 愈

昌黎先生

歸有光

震川先生

白居易

醉吟先生

顧炎武

亭林先生

司馬光

北宋

涑水先生

方 苞

望溪先生

周敦頤

北宋

濂溪先生

蒲松齡

聊齋先生

 

九、與「品德志節」相關的成語

(一)形容人品高潔

成語

釋義

松柏後凋

松、柏歷經嚴寒,能堅持到最後而不凋零。比喻堅貞的節操經得起考驗。

風雨如晦

風雨交加而又天昏地暗。比喻處於險惡環境中也不改變其操守。

傲雪凌霜

形容松、柏等不畏嚴寒,挺立於霜雪中。也比喻有節有守,不屈於強迫威權。

高風亮節

高尚的品格,堅貞的氣節。

涅而不緇

用黑色的染料也染不黑。比喻人能保持高尚的品格,不受惡劣環境影響。

行不由徑

走路不走捷徑。比喻行事光明正大,不投機取巧。

俯仰無愧

無論對人、對天都問心無愧。形容人行事光明磊落。

冰清玉潔

像冰一般清澈,像玉一般潔白。比喻人的品格或操守清白高尚。

(二)形容諂媚、卑劣

成語

釋義

恬不知恥

做了壞事卻安然處之,不感到羞恥。恬,安適。

寡廉鮮恥

沒有操守,不知廉恥。

卑躬屈膝

低身下跪去奉承別人。形容對人諂媚阿諛。

攀龍附鳳

趨附權貴,以求進升。

阿諛奉承

曲意奉承,討好他人。

趨炎附勢

比喻依附權勢。炎,炎熱。比喻有權勢的人。

 

十、與「恥」相關的名言佳句

1.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語譯: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求道,如果以衣食粗劣為恥,就不值得與他論道了。」

 

2.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論語•憲問》)

語譯:原憲問什麼是可恥的。孔子說:「在國家太平的時候,只知食祿而沒有建樹,在國家紛亂的時候,也只知食祿而不能獨善,都是可恥的事。」(穀,俸祿。)

3.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語譯:孔子說:「君子以他的言語超過他的行為為可恥。」

 

4.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

語譯: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如果仍然貧賤,那是可恥的;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反而富貴,那也是可恥的。

 

5.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盡心上》)

語譯:自己不如人還不以為可恥,那還有什麼比得上人呢?(何若人有,有什麼比得上。)

 

6.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荀子•非十二子》)

語譯:君子羞慚自身不修,不羞慚被人汙辱;羞慚自己不能信實,不羞慚不被信任;羞慚自己沒有才能,不羞慚不被任用。

 

7.曾子曰:「故君子苟能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由至矣。」(《荀子•法行》)

語譯:曾子說:「所以假如君子能夠不因利而害義,那麼恥辱也就無從到來了。」

 

8.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語譯:喜歡研究學問便接近智,努力行善便接近仁,知道羞恥便接近勇。

 

9.是故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禮記•表記》)

語譯:所以,君子為只穿了君子的服裝而沒有君子的儀容感到羞恥,為只有君子的儀容而沒有君子的談吐感到羞恥,為只有君子的談吐而沒有君子的道德感到羞恥,為只有君子的道德而沒有君子的實踐感到羞恥。

 

10.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吳子》)

語譯:凡是管轄國家、治理軍隊,一定要用禮來教育人民,用義來勉勵民眾,使他們知道羞恥。民眾有了羞恥心,力量強大就可以出戰,力量弱小也能夠防守。

十一、重點修辭──倒裝

定義

文句中特意調整語句順序,藉以加強語氣或調和音節,使句法錯綜有變化。

例句

1.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己行有恥」

2.無恥之恥,無恥矣。→「恥無恥」

3.句讀之不知。(韓愈〈師說〉)→「不知句讀」

4.惟兄嫂是依。(韓愈〈祭十二郎文〉)→「惟依兄嫂」

5.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司馬光〈訓儉示康〉)→「人莫非之」

6.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唯憂其疾」

十二、一字多義比較

字形

字義

詞例

如果

1.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2.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不早圖之,其與亡矣。(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琴

而且

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就、則

1.人非生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2.文人相輕,自古然。(曹丕《典論‧論文》)

卻、但是

1.況為大臣無所不取,無所不為。

2.公辨其聲,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自南北、自壯老。

像、如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粟。(方孝孺〈指喻〉)

從今後。

之推不得已仕於亂世。

豈、難道,表示反詰語氣

天下有不亂,國家有不亡者乎?

他、他們,用作第三人稱

公辨聲,而目不可開。(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大概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那個(些)、這個(些)

蒼顏白髮,頹然乎間者,太守醉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羞恥心

1.禮、義、廉、,國之四維。

2廉、,立人之大節。

3.則無所不為。

4.行己有

5.人不可以無。無之恥,無恥矣。

6.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焉。

7.其原皆生於無也。

8.士大夫之無,是謂國恥。

恥辱、可恥的事

1.無恥之恥,無矣。

2.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

……為恥

無恥之,無恥矣。

停止、結束

1.松柏後彫於歲寒,雞鳴不於風雨。

2.老夫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已經

1.我有一兒,年十七。

2.此中有真意,欲辨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

算了、罷了

無雞者,弗食雞則耳。(劉基《郁離子》趙人患鼠

所以

1.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2.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自號醉翁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原因、緣故

非一朝一夕之

意外的事情、事件

、事

過去的事物

知新。

朋友

一見如、沾親帶

死亡

、亡、身

從前的、原先的

鄉、國。

學習的內容、本領

1.若由此,自致卿相。

2.師者,所以傳道、授、解惑也。(韓愈〈師說〉)

作動詞用,指繼承家業

汝之純明宜其家者。(韓愈〈祭十二郎文〉)

社會上的各種工作職務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陶淵明〈桃花源記〉)

2.、農、行、商

功績、功勞

、偉

佛教用語,指有意志的行為

、口

已經

已。

十三、形近字辨析

字形

字音

字義

詞例

ㄉㄧㄠ

草木枯萎

零、謝、落。

泛指衰敗死亡

民生敝。

ㄉㄧㄠ

鏤刻

刻、琢、梁畫棟、朽木不可

ㄉㄧㄠ

通「凋」或「雕」

松柏後於歲寒。

「彫」與「雕」在鏤刻一義上,可以通用。究其本意,「彫」才是鏤刻的本字,「雕」為猛禽名。但今日用法在鏤刻義上,「雕」較為通行,「彫」反而少用。

ㄑㄧㄥˇ

片刻

刻、俄、少

面積單位

ㄑㄧㄥ

側、斜

斜、耳。

杯、注、盆大雨(形容雨勢又大又急)

ㄧㄢ

氣息微弱

氣息奄奄

ㄧㄢ

指宦官

1.防伺甚嚴(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人、寺。

閉藏掩蓋。引申為曲意逢迎的樣子

然媚於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