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1.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經西漢( 劉向 )整理,始定名為《戰國策》。 2.北宋時散佚,經( 曾鞏 )訪求校正,流傳至今。 |
別名 |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脩書》 |
體例 |
( 國別史 ) |
起訖年代與內容 |
從春秋以後,到楚、漢之起,共計245年,分別記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有關的事件。以( 記言 )為主,多錄策士遊說之事,反映了( 縱橫 )家的思想。 |
文學特色 |
1.辯麗鋪張的語言藝術:受時代動盪影響,思想解放,策士為說服君主取得權勢,其言辭自然就發展出「辯麗橫肆、鋪張揚厲」的特色,以期能吸引注意。 2.寓言故事的大量運用:策士藉由生動的寓言說明道理,加強了言語的形象性,使道理易懂,印象深刻,又富說服力。 3.人物與場面描述生動:《戰國策》以記遊說之士為主,透過其言辭、動作以及緊張、危險的遊說情境,呈現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影響 |
1.打破編年寫作的侷限,以人物的遊說活動為敘述的中心。 2.保存大量戰國史料,司馬遷撰《史記》多採其說。 3.鋪張揚厲的語言風格影響了賈誼、鼂錯的( 政論 )文章,唐宋八大家的論說、( 記敘 )技巧,亦受其濡染。 4.所記載的寓言故事影響了後世傳奇與志怪小說的發展。 |
地位 |
1.具有高度文史價值,與《左傳》堪稱先秦歷史散文雙璧。 2.朱自清評為中國三大說話經典之一。(《左傳》、《戰國策》、《世說新語》) |
評論 |
1.《戰國策》其書 1宋‧李格非:「《戰國策》所載,大抵皆縱橫捭闔,譎誑相輕傾奪之說也。」 2清‧陸隴其:「其文章之奇足以娛人耳目,而其機變之巧足以壞人之心術。」 2.戰國策士風氣: 1《孟子‧滕文公下》:「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魯迅《偽自由書‧文學上的折扣》:「戰國時談士蜂起,不是以危言聳聽,就是以美辭動聽,於是誇大、裝腔、撒謊,層出不窮。」 |
時代 |
西漢(晚期) |
字號 |
原名更生,字子政 |
成就 |
1.長於經學、目錄學、文學 2.漢成帝時,受命校訂登錄宮中圖書,為中國目錄學之祖 3.其子劉歆亦長於經學,接續其未完成的圖書整理工作。兩人對中國古代的文獻保存均有極大的貢獻 |
重要著作 |
劉向的著作多屬整理前人文獻後的彙編,除《戰國策》外,尚有: 1.《別錄》(中國最早的圖書目錄,提要部份為劉向自撰,今已不傳) 2.《新序》、《說苑》(皆收錄先秦以來的歷史故事與傳說,以諷諭政治為目的) 3.《列女傳》(介紹古代婦女行為,表彰其中德性,或斥其過失) 4.《( 楚辭 )》(集屈原、宋玉等人之作,並加入自己的作品〈九嘆〉) |
書名 |
《戰國策》 |
《左傳》 |
作者 |
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西漢時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北宋時曾鞏重新訪求校訂 |
據傳為左丘明所作 |
別稱 |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脩書》 |
《左氏春秋》、《春秋( 內 )傳》 |
年代 |
從春秋以後,到楚、漢興起之前,共245年 |
起自魯隱公元年(西元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8年)。共255年 |
內容 |
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以記言為主 |
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
思想 |
縱橫家 |
儒家 |
體例 |
國別史 |
( 編年體 ) |
特色 |
文章長於論事,善於刻劃人物,語言鋪張雄辯 |
敘事委婉詳盡,文筆簡潔明暢 |
(一)基本資料
出處 |
《戰國策•齊策》 |
主旨 |
記述策士馮諼為孟嘗君出謀獻策,巧營三窟,鞏固政治地位的經過。 |
章法特色 |
1.以先抑後揚的筆法,使人物形象形成強烈對比。 2.善用生動的對話,使人物形象鮮明,情節充滿張力。 |
三窟之計 |
1.焚券市義:矯命焚券收買薛地人心,讓孟嘗君有穩固的後路。 2.挾外自重(西遊於梁):遊梁宣傳,提升孟嘗君的身價,迫使齊王謙恭地請求孟嘗君回國主政。 3.立宗廟於薛:宗廟是國家的象徵,不得有失。此計使齊國得用一國之力量來保護孟嘗君的私人領地,加強了薛的安定。 |
※歷代集評
▲清•高嵣《國策鈔•卷上》引俞桐川評:
無能無好,寫得平平無奇。長鋏三彈,淒涼寂寞,以下逐步生色,結穴(指文辭的歸結要點)十分熱鬧。回環照應,前後生情,細若羅紋,燦如錦織,極有宣襯文字。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三》:
此馮諼傳也。屈伸具態。其計謀,不出為巨室(世家望族)老,無絕殊者。喜其敘置不平鋪,且為史傳開體。(浦起龍認為馮諼的計策其實並不出奇,大約是世家望族中通於權謀的長輩都會的事,但全篇敘事生動曲折,對後代史書有所影響)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五》:〔《史記》版的「焚券市義」可參考延伸閱讀(四)〕
此與《史記》所載不同,若論收債於薛一事,《史記》頗為近情。但此篇首尾敘事筆力,實一部《史記》藍本,不必較論其事之有無也。初把馮諼身分技倆說得一文不值,既得寄食他人門下,又歌長鋏數番,必欲盡人之歡,竭人之忠,使人不可忍耐而後已,是豈人情也哉?然孟嘗君無不曲從者,所以收天下士心,於諼本無所覬也。收債自署,已怪其出人意外;即市義而歸,亦不解其用心深遠,所以不說。及罷相歸薛,親見老友,方服其能。而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
(二)馮諼與孟嘗君的性格展現
情節 |
馮諼 |
孟嘗君 |
寄食門下 |
厚顏:自言「無好」、「無能」,展現一種厚顏的形象。 |
1.寬大:「笑而受之」,展現出來者不拒,如《論語》中「既來之,則安之」的肚量。 2.看輕:從「笑」字可見其對馮諼並不重視。 |
彈鋏三歌 |
1.貪心不足:從「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展現無賴性格,逐步提高要求,彷彿在測試孟嘗君的底限。 2.小人得志:向友人展現其不勞而獲的成果,並洋洋自誇「孟嘗君客我」。 |
寬大:面對馮諼無長才,卻得寸進尺的要求,即使旁人皆嫌惡馮諼,孟嘗君仍一一應允其需求。 |
焚券市義 |
1.自信不疑:自告奮勇前往薛地收債,彷彿沉潛許久的寶劍出鞘,嶄露頭角。 2.獨斷專行(表面)/有膽有識(實際):馮諼矯命焚券看似獨斷專行,違背任務/其實是認定自己的主張正確,不怕開罪孟嘗君。覆命時,亦能振振有詞地指出孟嘗君之過,可見其深具膽識。 3.深謀遠慮(伏筆):「市義」雖未獲肯定,卻在日後展現成果,顯示其深謀遠慮。 |
1.謙遜自省:對於馮諼的自薦,發現自己忽視此能人許久,因此紆尊降貴,向馮諼致歉,反省自己先前的怠慢。也可見孟嘗君對有才能的門客之重視。 2.短視近利:孟嘗君對於馮諼焚券,以及遭馮諼教訓一事,明顯流露不悅,可見此時孟嘗君仍舊將債款看得比得民心重要。 3.寬弘雅量:雖不悅馮諼的擅作主張,他也未對馮諼施以處罰或驅逐,可見其雅量。 |
再築二窟挾外自重 立廟於薛 |
竭忠盡智:孟嘗君遭罷黜,失意之時,馮諼卻不離不棄,反而大展身手,連築二窟,展現出為主盡忠奔走的可靠形象。 |
全權信任:此時的孟嘗君,完全聽從馮諼的調配安排,展現出「用人不疑、推心置腹」的信任。 |
(三)〈馮諼客孟嘗君〉與〈燭之武退秦師〉遊說態度比較
篇名 |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時代背景 |
戰國時代,諸侯不再受「禮」的約束,一切以利益為優先。如梁王為了「富而兵強」而願重金禮聘孟嘗君 |
春秋時代,「禮義」尚未完全崩壞,講究師出有名。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
遊說者形象 |
馮諼: 1.貧士出身,先求己利(彈鋏而歌) 2.直來直往,自信果決 |
燭之武: 1.貴族出身,深明大義(臨危受命) 2.理直氣和,溫文爾雅 |
皆有政治眼光(如燭之武能指出秦晉之間的矛盾、馮諼的狡兔三窟之計) |
||
遊說態度 |
直接功利: 言辭直接,毫不掩飾 誇張鋪排,具煽動力 |
德禮包裝: 婉轉委曲、謙和有禮 不卑不亢,有軟有硬 |
主君反應 |
市義於薛――孟嘗君: 起初未認識到「市義」的好處,不悅。重回薛地後才了解,於是重用馮諼 遊說於梁――梁惠王: 受「富而兵強」的遠景打動,重金禮聘孟嘗君,虛位以待 |
直接說服者:秦伯(秦穆公) 確認鄭國無害,並認識到秦、晉之間的矛盾,轉與鄭國結盟,派兵協防 間接影響者:晉侯(晉文公) 轉而攻秦則「不仁、不智、不武」,於是跟著退兵 |
詩文 |
關鍵字 |
僧皎然〈詠史〉 田氏門下客,馮公眾中賤。一朝市義還,百代名獨擅。 始知下客不可輕,能使主人功業成。 借問高車與珠履,何如卑賤一書生。 |
田氏門下客、馮公、市義 |
周曇〈馮諼〉 兔窟穿成主再興,輩流狐伏敢驕矜。 馮諼不是無能者,要試君心欲展能。 |
兔窟穿成、馮諼、無能者 |
周曇〈再吟(田文)〉 門下三千各自矜,頻彈劍客獨無能。 田文不厭無能客,三窟全身果有憑。 |
彈劍客、無能客(本詩所詠主角為孟嘗君,藉馮諼的無賴試探,歌詠孟嘗君能容人的雅量) |
人物 |
著名事跡 |
門下著名食客 |
齊‧孟嘗君 (田文) |
1.雞鳴狗盜(出使秦國時遭囚禁,藉門客「雞鳴狗盜」之才脫身) 2.狡兔三窟(焚券市義,挾外自重,立廟於薛) |
馮諼 |
趙‧平原君 (趙勝) |
1.殺笑躄(ㄅㄧˋ)者(殺死嘲笑瘸腿門客的姬妾,獲門客信任) 2.三去相、三復位(任趙相四十餘年) 3.利令智昏(接收韓地上黨,間接導致長平之敗,司馬遷評為「利令智昏」) |
毛遂、公孫龍 |
魏‧信陵君 (魏無忌) |
1.竊符救趙(禮遇賢士侯贏,得力士朱亥之助,殺魏軍大將晉鄙,取得兵符,率軍救趙,逼退秦軍) 2.無地自容(救趙後洋洋得意,門客勸諫,立刻反省,羞愧至極) 3.醇酒婦人(因竊符ㄧ事不受魏王重用,失意之下沉溺酒色以終) |
侯贏、朱亥 |
楚‧春申君 (黃歇) |
1.兩虎相爭(秦昭王聯合韓、魏伐楚,春申君出使秦國,以「兩虎相爭」為喻,使秦軍退兵) 2.三千珠履(門下上客皆穿綴有明珠的鞋子,豪奢非凡) 3.毋望之福、毋望之禍(門客朱英認為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權力之大,堪比楚王,楚王重病,春申君有機會取得王位,是意外的幸福,但眼下國舅李園蓄養死士,楚王死後,定會殺春申君滅口,這是意外的禍患。春申君不信,終於棘門遭李園死士斬首) |
朱英 |
※秦國的呂不韋也善養士,門下食客眾多,共同編纂《呂氏春秋》,為先秦雜家代表作。然呂不韋是平民商人出身,雖日後貴為秦國丞相,終究並非貴族,故不入「公子」之列。
成語 |
解釋 |
羽毛未豐 |
釋義: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淺薄,尚不足以獨當一面。 典源:典出〈秦策一〉。蘇秦以連橫說秦王,但秦王回答:「寡人聽說,羽毛還未豐滿就不可以高飛。我願在日後再請益。」 |
安步當車 |
釋義:慢慢地步行,權當是乘車。原比喻刻苦安貧,後多用來指從容不迫地步行。 典源:典出〈齊策四〉。齊王與顏斶(ㄔㄨˋ)談論問題,折服後請求做顏斶的弟子,並承諾能讓顏斶生活富足,出入乘車。但顏斶拒絕了,並表示只願過著「穩步可以抵得上坐車」的平淡生活。 |
捨本逐末 |
釋義:比喻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而只重視微末小節。 典源:典出〈齊策四〉。齊王的使者不滿趙威后先問候歲收、再問候人民,最後才問候齊王,趙威后答道:「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有民眾,沒有民眾,怎麼有齊王?為什麼問事能捨本問末呢?」 |
狐假虎威 |
釋義:比喻憑恃有權者的威勢恐嚇他人、作威作福。 典源:典出〈楚策一〉。狐狸與老虎同行,借老虎的威風嚇走百獸,卻使老虎誤信百獸乃畏狐狸而走。 |
勢不兩立 |
釋義: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典源:典出〈楚策一〉。蘇秦說楚有霸王之資,不可西面事秦。秦強則楚弱,楚強則秦弱,應孤立秦國,才對楚國有利。 |
驚弓之鳥 |
釋義: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心有餘悸,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 典源:典出〈楚策四〉。魏國射箭能手更羸僅是拉動弓弦,不用箭,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便因過度驚懼而落下。 |
亡羊補牢 |
釋義: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尚能補救。 典源:典出〈楚策四〉。楚襄王不聽莊辛的諫言,果然遭到郢都敗亡之禍。莊辛又對楚王說:「丟失了羊,趕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 |
千金市骨 |
釋義:比喻以重金禮聘賢士,懇切求才。 典源:典出〈燕策一〉。郭隗以古人用五百金買已死千里馬的骨頭為喻,勸諫燕昭王禮遇國內賢士,則天下賢士亦會為其效勞。 |
南轅北轍 |
釋義:比喻行動和目的彼此背道而馳。 典源:典出〈魏策四〉。魏王想進攻邯鄲,季梁進言說:「有人從太行山去楚國,本應駕車向南,但車夫卻倚靠自己有良馬、錢財而向北行,結果離楚國越來越遠。王不應該動輒想稱霸,方向如果不對,就離稱霸愈遠。」 |
字形 |
字義 |
詞例 |
市 |
購買 |
1.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 2.竊以為君市義。 3.靖出市買胡餅。(杜光庭〈虬髯客傳〉) 4.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
進行買賣、交易的地方 |
1.朞年出之,抱以適市。(劉基〈工之僑為琴〉) 2.酒酤於市。(司馬光〈訓儉示康〉) 3.市上人聲,早就沸騰。(賴和〈一桿「稱仔」〉) |
|
具 |
食物 |
食以草具。 |
準備、張羅 |
1.使建中遠具食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韓愈〈祭十二郎文〉) 2.具禮相賀,瀝酒東南祝拜之。(杜光庭〈虬髯客傳〉) |
|
具備、具有 |
具體而微、獨具慧眼。 |
|
完備、詳盡 |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陶淵明〈桃花源記〉) 2.吏具以對,妓頷而去。(杜光庭〈虬髯客傳〉) |
|
通「俱」,全部 |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范仲淹〈岳陽樓記〉) |
|
區區 |
小小的、微小 |
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 |
自謙自己渺小 |
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歸有光〈項脊軒志〉) |
|
愛戀不捨、忠誠 |
1.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諼 |
ㄒㄩㄢ |
忘記 |
永矢弗諼(永誓不忘)。 |
鍰 |
ㄏㄨㄢˊ |
金錢 |
罰鍰(罰款)。 |
媛 |
ㄩㄢˊ |
美女 |
淑媛、名媛。 |
湲 |
ㄩㄢˊ |
水流動的樣子 |
潺湲。 |
齎 |
ㄐㄧ |
帶著東西去送人 |
1.遣太傅齎黃金千斤。 2.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李斯〈諫逐客書〉) |
懷抱 |
齎志以歿(心願未能達成而死去)。 |
||
齏 |
ㄐㄧ |
粉碎 |
齏骨粉身(形容死狀慘烈,或喻擔任某事,萬死不辭)。 |
躋 |
ㄐㄧ |
登臨、升上 |
躋身國際。 |
憒 |
ㄎㄨㄟˋ |
糊塗、昏亂 |
文倦於事,憒於憂。 |
聵 |
ㄎㄨㄟˋ |
耳朵聽不見的人 |
振聾發聵(指聲音大得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大聲疾呼,以喚醒愚昧的人)。 |
簣 |
ㄎㄨㄟˋ |
盛土的竹器 |
功虧一簣。 |
纖 |
ㄒㄧㄢ |
細、小 |
1.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 2.纖塵不染。 |
殲 |
ㄐㄧㄢ |
消滅、殺盡 |
殲滅、殲敵。 |
懺 |
ㄔㄢˋ |
悔悟 |
懺悔。 |
讖 |
ㄔㄣˋ |
預言吉凶禍福的徵兆或言論 |
一語成讖、讖語、讖緯。 |
籤 |
ㄑㄧㄢ |
細長的條狀物 |
竹籤、牙籤。 |
鋏 |
ㄐㄧㄚˊ |
劍,一說指劍把 |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
浹 |
ㄐㄧㄚˊ |
透澈、浸透 |
汗流浹背、淪肌浹髓(滲透到肌膚、骨髓。比喻感受深刻或受到深厚的恩惠)。 |
狹 |
ㄒㄧㄚˊ |
窄小、不寬廣 |
狹窄、地狹人稠、狹路相逢。 |
蛺 |
ㄐㄧㄚˊ |
動物名 |
穿花蛺蝶(穿梭在花叢中的蝴蝶。亦比喻濫用情感、貪戀女色的行為)。 |
峽 |
ㄒㄧㄚˊ |
兩山所夾的狹長水道 |
三峽、巫峽、瞿塘峽。 |
兩山之間 |
巴拿馬地峽、美國大峽谷。 |
||
陸塊之間的狹長海道 |
臺灣海峽、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 |
||
挾 |
ㄒㄧㄚˊ |
夾在腋下、懷夾 |
挾太山以超北海。 |
脅持 |
要挾、挾天子而令諸侯。 |
||
持握、持有 |
帶長劍兮挾秦弓。(屈原《九歌‧國殤》) |
||
倚仗、倚持 |
挾恃、挾勢弄權。 |
||
懷藏、隱藏 |
挾怨報復。 |
||
莢 |
ㄐㄧㄚˊ |
一種植物果實的類型 |
豆莢、皂莢、莢果。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