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裨海紀遊》
作者 |
郁永河,字( 滄浪 ),清初秀才。 |
|
來臺始末 |
郁永河性喜遊歷。康熙年間擔任福建省官府幕僚,平日遊遍全省勝景,而以未至臺灣為憾。康熙三十五年冬,福州火藥庫失火,亟需硫磺補製火藥,官府欲派人至臺灣北投採硫,郁永河乃自願前往,於次年正月出發,期間雖遭癘疫、暴雨、颱風的侵襲,郁永河仍不畏艱苦,勇於任事,終於十月完成任務,返回福建復命。 |
|
解題 |
裨海,即小海,此處指臺灣海峽。 |
|
別名 |
《稗海記遊》、《( 採硫日記 )》、《渡海輿記》。 |
|
內容 |
以渡海來臺採硫的始末貫串全書。內容夾敘夾議,述及臺灣的歷史沿革、地理風貌與原住民風俗,並表達一己的觀感與見解。 |
|
結構 |
採( 日記 )體的方式書寫,分上、中、下三卷。 |
|
卷上 |
自述來臺緣由、從福州至鹿耳門的行程,以及對臺灣的介紹。 以十二首〈臺灣竹枝詞〉作結。 |
|
卷中 |
分臺南府城備辦採硫物資、臺灣西部大縱走、北投採硫三部分。 以自述艱辛困頓的旅途作結。 |
|
卷下 |
先縱論全臺山川形勢、風俗民情,再回到採硫最後段的事。 以二十四首〈土番竹枝詞〉作結。 |
|
特色 與 價值 |
1.反映當時臺灣開發概況:當時的嘉南平原經荷蘭人、鄭氏多年墾殖,大體上已適宜以農業為主的漢人居住,但往北則不然。其他地區未開化的程度可由郁永河的記述中看出端倪。例如: (1)臺中地區:「野番常伏林中射鹿,見人則矢鏃(指弓箭)立至。」 (2)花東地區:「苦野番間阻,不得與山西通。」 (3)中央山脈:「自洪荒以來,斧斤所未入,野番生其中,巢居穴處,血飲毛茹(連毛帶血生食鳥獸)者,種類實繁。」 (4)淡水地區:「人至即病,病輒死。」 2.記錄當時臺灣原住民情況:郁永河北上的路線,穿越許多不同族原住民的地域。這些族群之間的語言、風俗,甚至外貌差異極大。郁永河雖然行色匆匆,但一路都不斷記下所見印象,這些紀錄可作為研究臺灣民族學的相關資料。 3.展現作者的胸襟器識:郁永河在記錄原住民生活情況時,排除成見,筆下絕無貶意;且對一些在原住民各社中負責對外聯絡、仲介的通事,藉原住民語言隔閡、不諳法令的弱點以自肥的行為,也一再表示痛恨。 |
|
文學地位 |
1.偉大的紀實文學:葉石濤在《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中這麼說過:「我以為仁和郁永河所寫的《裨海紀遊》,是一部臺灣鄉土文學史上永不磨滅的偉大寫實作品。」郁永河以遊人的角度,將旅程中艱辛危險的每個畫面,用簡潔清新的語言捕捉起來,在寫景技巧上相當精采成功。 2.臺灣早期的珍貴史料:日據初期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研究巨擘伊能嘉矩,曾對《裨海紀遊》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此書是臺灣早期最珍貴的史料,並將其列為他主編的《臺灣叢書》第一種。可見本書為研究臺灣早期地理環境與原住民的最佳文獻。 |
※郁永河另著有《海上紀略》、《番境補遺》,亦記來臺見聞。前者記臺灣附近海外見聞,後者為作者採硫之餘的記事,多記水沙連(今埔里、魚池一帶)的民俗風情。
性質 |
1.雜記的一種,文學性比較強。 2.主要記敘旅途中的見聞、某地的風土民情和山川景物,並寄託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表現其審美情趣。 |
|||
發展 |
時代特色 |
代表作品 |
||
萌芽期 |
魏、晉 |
1.受山水詩,山水賦影響而產生。 2.多以駢文書信體呈現。 |
1.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2.吳均〈與宋元思書〉 |
|
成熟期 |
唐 |
1.受中唐以後「( 古文運動 )」的影響,此時的遊記繼承秦漢散文的風格,融入比興技巧、褒貶諷諭手法等,並汲取六朝駢文的經驗。 2.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在此時完成,對中國古代遊記散文的發展過程,具有劃時代的開創意義。 |
柳宗元〈永州八記〉 |
|
宋 |
1.宋代以山水主題抒發政治感慨和思想情緒,使山水形象更加突出、意境更為深遠,表現出作者獨特的情操與性格。 2.不少作者著重山水景物原貌的探求,透過自身遊歷的體驗和了解,書寫自己親自所得的見聞,是名副其實的記遊。 |
1.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2.蘇軾〈石鐘山記〉、〈記承天寺夜遊〉 2.陸游〈入蜀記〉(日記體) |
||
繁榮期 |
明 |
1.元、明、清遊記散文呈現出旅遊化的傾向,將山水名勝視為獨立的審美對象,表現出客觀的自然山水美所給予人們的適意和快感。 2.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三袁)的山水遊記,側重於分析、品評山水的特色,出現不少輕鬆詼諧的妙語,表現出大自然之美妙所激發人們的愉悅情緒,明顯地體現了「旅遊化」的特點。 |
1.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滿井遊記〉 2.張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3.徐宏祖《( 徐霞客遊記 )》(中國第一部遊記專著) |
|
清 |
1.方苞〈遊雁蕩山記〉 2.姚鼐〈登泰山記〉 3.郁永河《裨海紀遊》(最早與臺灣有關的日記體專著,又名《採硫日記》) |
|||
備註 |
1.北魏酈道元的《( 水經注 )》,被推為山水文學之宗,開遊記文學之先河。 2.中國山水遊記奠基者為柳宗元,〈永州八記〉被奉為遊記文類的典範。融合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的寫作藝術,對後世影響深遠。 3.晚明張岱:「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 |
三、臺灣紀實的相關著作
作者 |
書/篇名 |
說明 |
內文摘錄 |
明代 陳第 |
〈東番記〉 |
明神宗萬曆年間,陳第隨沈有容將軍渡臺征剿倭寇,在臺灣停留將近二十天,返回故鄉後,將他的親身見聞,寫成〈東番記〉。文中記錄明代臺灣西南沿海地區,平埔族原住民的風土人情。其在目前所知有關臺灣的文獻紀錄中,年代最早,且最為詳實可信,是研究臺灣歷史的寶貴史料。 |
性好勇喜鬥。無事晝夜習走;足蹋皮(腳底的皮膚)厚數分,履荊刺如平地。速不後奔馬,能終日不息;縱之,度可數百里。鄰社有隙(仇怨)則興兵,期(約定日期)而後戰,疾力(奮力)相殺傷,次日即解怨,往來如初,不相讎(仇視)。所斬首,剔肉存骨,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 |
清代 藍鼎元 |
《東征集》 |
內容多為與平臺有關的公文、書檄之類,而另收〈紀十八重溪示諸將弁(ㄅㄧㄢˋ)〉、〈紀虎尾溪〉、〈紀水沙連〉、〈紀竹塹埔〉、〈紀火山〉、〈紀荷包嶼〉、〈紀臺灣山後崇爻(ㄧㄠˊ)八社〉等七篇,則為遊歷臺灣各地的遊記。對於了解清初臺灣的情況,本書有頗為珍貴的史料。 |
〈紀水沙連〉:嶼無田,岸多蔓草。番取竹木結為桴(竹筏或木筏),架水上,藉草(鋪草)承土以耕,遂種禾稻,謂之浮田。水深,魚肥且繁多,番不用罾(ㄗㄥ)罟(魚網),駕蟒甲(獨木舟),挾弓矢射之,須臾盈筐。(註:水沙連,今埔里盆地及周邊內山一帶。) |
清代 黃叔璥 |
《臺海使槎錄》 |
本書對臺灣地理與人文環境進行了深入的考察,討論範圍遍及清領初期臺灣的經濟、社會、政治、文教、等方面,其中〈番俗六考〉、〈番俗雜記〉、〈番社雜詠〉更詳盡記載了平埔族的歷史文化與生活方式,為臺灣史上研究平埔族不可或缺的珍貴文獻。此書與《裨海紀遊》,被譽為臺灣文學「散文雙璧」。(註:槎,音ㄔㄚˊ。木筏) |
卷八〈捕鹿〉:鹿場多荒草,高丈餘,一望不知其極。逐鹿因風所向,三面縱火焚燒,前留一面;各番負弓矢、持鏢槊(一種金屬長矛),俟其奔逸,圍繞擒殺。漢人有私往場中捕鹿者,被獲,用竹桿將兩手平縛,鳴官究治,謂為誤餉;相識者,面或不言,暗伏鏢箭以射之。若雉兔,則不禁也。 |
逼近硫穴 |
1.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 2.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 3.風至,硫氣甚惡。 |
|
到達硫穴 |
環顧四周 |
1.草木不生,地熱如炙。 2.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 |
近看 |
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
|
即穴旁看 |
1.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2.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 |
|
俯瞰硫穴 |
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 |
|
穴旁之溪 |
左旁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 |
在〈北投硫穴記〉文末,郁永河另寫作二首詩歌,分述如下:
序 |
詩句 |
語譯 |
一 |
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 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 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 蓬瀛遙在望,煮石迓(ㄧㄚˋ)神仙。 |
造物者將奇特的山水景緻聚集於此,高聳的山崗噴湧出沸騰的泉水。泉水噴湧出來的聲音如憤怒的雷響,像要翻動整個大地,有毒的霧氣撼動山崖之巔。生長在碧綠山澗旁的松樹,長期都是枯槁無生意,而硫穴旁的草木則被染成紅色,整個山頭紅得像要燃燒起來。遠處的山峰,像是傳說中的蓬萊、瀛洲仙山與我遙遙相望,在此白煙縷縷的山中採硫,彷彿煮著白石作為仙人的食物,以迎接神仙的到來。(註:迓,迎接。) |
二 |
五月行人少,西陲有火山。 孰知泉沸處,遂使履行難。 落粉銷危石,硫磺漬篆斑。 轟聲傳十里,不是響潺湲。 |
五月行人稀少,而在西邊有座火山。哪裡知道泉水沸騰的地方,會讓人行走困難。被硫氣侵蝕的高大岩石,形成粉狀而剝落,岩石被硫氣薰染,形成斑駁的紋路、痕跡。轟隆的聲響,傳送到十里遠的地方,然而這巨大聲響,是硫穴的沸騰聲,並非大瀑布所發出的聲音。 |
(一)名稱:原為樂府之名,為樂府詩體之一,亦稱「巴歈(ㄩˊ)詞」,或通稱「竹枝歌」。
(二)來源:本是流行於四川一帶的曲調,專用以載歌載舞。唐時劉禹錫加以剪裁,後傳於世。
(三)特色:內容多諷詠「土俗瑣事」,形式多為七言絕句,用語通俗輕快,風格質樸自然。可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人文背景,以及歷史掌故、殊勝風物。
(四)郁永河竹枝詞選錄:
(「原註」是郁永河自己對詩句的註解,細說風俗民情,為其作品特色之一。)
1.臺灣竹枝詞
序 |
詩句(含原註) |
語譯 |
一 |
鐵板沙連到七鯤,鯤身激浪海天昏; 任教巨舶難輕犯,天險生成鹿耳門。 (原註:安平城旁,自一鯤身至七鯤身,皆沙崗也。鐵板沙性重,得水堅如石,舟泊沙上,風浪掀擲,舟底立碎矣。牛車千百,日行水中,曾無軌跡,其堅可知。) |
如鐵板的沙地連接七座沙洲,沙洲激起浪花,海上的天空昏暗;即便再大的船舶都難以侵犯,鹿耳門是天然形成的險要之地。 |
二 |
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 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蔗葉餉群犀。 (原註:取蔗漿煎糖處曰糖廍。蔗梢飼牛,牛嗜食之。) |
萬頃的蔗田一片碧綠,一眼望去蒼翠茂密的蔗葉使人迷路;砍下的甘蔗綑綁、載到糖廍裡,只留下蔗葉餵養牛群。 |
三 |
獨幹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 摘來還共蔞(ㄌㄡˊ)根嚼,贏得脣間盡染脂。 (原註:檳榔無旁枝,亭亭直上,遍體龍鱗,葉同鳳尾。子形似羊棗,土人稱為棗子檳榔。食檳榔者必與蔞根、蠣灰同嚼,否則澀口且辣。食後口脣盡紅。) |
(檳榔)獨立的樹幹直上雲霄,沒有歧出的枝椏,低垂的青色果實隨意地披散著;摘下果實還要與蔞葉一起嚼,讓雙脣間如染上胭脂一般。 |
四 |
臺灣西向俯汪洋,東望層巒千里長; 一片平沙皆沃土,誰為長慮教耕桑? (原註:臺郡之西,俯臨大海,實與中國閩廣之間相對。東則層巒疊嶂,為野番巢居穴處之窟,鳥道蠶叢,人不能入;其中景物,不可得而知也。山外平壤皆肥饒沃土,惜居人少,土番又不務稼穡,當春計食而耕,都無蓄積,地力未盡,求闢土千一耳。) |
臺灣西邊俯臨大海,東邊一望層層山巒連綿千里之長。山地外的一片平原都是肥沃的土地,有誰能作長遠計畫來教他們耕種呢? |
2.土番竹枝詞
序 |
詩句(含原註) |
語譯 |
一 |
文身舊俗是雕青,背上盤旋鳥翼形; 一變又為文豹鞹(ㄎㄨㄛˋ),蛇神牛鬼共猙獰。 (原註:半線以北,胸背皆作豹文,如半臂之在體。) |
紋身的舊俗是刺青,背上刺著盤旋的鳥翼;半線以北,則是刺豹的斑紋,都像蛇神牛鬼一樣猙獰可怕。(註:「半線」即今彰化市。) |
二 |
胸背斕斑直到腰,爭誇錯錦勝鮫(ㄐㄧㄠ)綃; 冰肌玉腕都文遍,只有雙蛾不解描。 (原註:番婦臂股,文繡都遍,獨頭面蓬垢,不知修飾;以無鏡可照,終身不能一覩其貌也。) |
從胸背到腰都刺上斑斕的文彩,自認身上的紋身比鮫綃還要華麗;若冰雪的肌膚、潔白如玉的手腕滿是刺青,卻不懂得畫眉的技巧。 |
三 |
男兒待字早離娘,有子成童任遠颺; 不重生男重生女,家園原不與兒郎。 (原註:番俗以紹瓜瓞,有子不得承父業,故不知有姓氏。) |
兒子到了十五歲就早早離開母親,年紀稍長之後就任由他到遠方;因為母系社會重視女生不重視男生,所以在平埔族家中男生不能繼承家業。 |
四 |
輕身矯捷似猿揉,編竹爲箍束細腰; 等得吹簫尋鳳侶,從今割斷伴妖嬈。 (原註:番兒以射鹿逐獸為生,腹大則走不疾,自孩孺即箍其腰,至長不弛,常有足追奔馬者。結縭之夕始斷之。) |
平埔族男子身手矯捷好像猴子一般,還會編竹為箍來束腰避免肚子變大;等之後求偶覓得伴侶結婚,從此才解開束腰陪伴妻子。 |
五 |
莽葛元來是小舠(ㄉㄠ),刳將獨木似浮瓢; 月明海澨(ㄕˋ)歌如沸,知是番兒夜弄潮。 (原註:番人夫婦,乘莽葛射魚,歌聲竟夜不輟。) |
莽葛原來就是小船,將樹木挖空像水瓢;月光下的海邊歌聲喧鬧,知道是平埔族人在游泳、戲水的聲音。(註:舠,小船。澨,水邊。) |
詞語 |
釋義 |
林木蓊翳 |
草木茂密的樣子。 |
林蔭蔽天 |
林木繁密足以遮蔽天空。形容樹木極為茂盛。 |
離離蔚蔚 |
形容草木青翠茂盛。離離,繁盛的樣子。 |
枝葉扶疏 |
枝葉繁茂有致。扶疏,枝葉繁盛的樣子。 |
長林豐草 |
幽深的樹林,茂盛的野草。 |
欣欣向榮 |
原指草木茂盛的樣子。也可用來形容事物蓬勃發展,興旺昌盛。 |
生意盎然 |
充滿生機的樣子。生意,生機;生氣。盎然,盛大充盈的樣子。 |
不毛之地 |
荒涼貧瘠﹑不生草木的土地。 |
草木不生 |
草木無法生長。形容土地非常荒蕪貧瘠。 |
牛山濯濯 |
本指牛山上沒有樹木,後泛稱山無樹木。現也多用來譏笑人頭禿無髮。濯濯,形容沒有草木的樣子。 |
字形 |
字義 |
詞例 |
即 |
是、就是 |
1.左旁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 2.非死即傷。 |
靠近 |
1.余攬衣即穴旁視之。 2.乃即石上俯瞰之。 3.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論語‧子張》) 4.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 |
|
便、就 |
1.公閱畢,即解貂覆生。(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不速去,無俟姦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
當下 |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司馬遷〈鴻門宴〉) |
|
履 |
踩踏、行走 |
1.履險如夷。 2.渡兩小溪,皆履而涉。 |
實行、實踐 |
履行承諾、履約。 |
|
鞋子 |
覺履底漸熱。 |
|
腳步 |
步履蹣跚。 |
|
值 |
遇到 |
復越峻坂五六,值大溪。 |
執行勤務 |
值班、值勤。 |
|
價格 |
價值。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楫 |
ㄐㄧˊ |
船槳 |
操楫、舟楫。 |
輯 |
ㄐㄧˊ |
收錄後整理 |
編輯。 |
揖 |
ㄧ |
拱手行禮 |
作揖、長揖。 |
緝 |
ㄑㄧˋ |
搜捕、捉拿 |
查緝、通緝。 |
葺 |
ㄑㄧˋ |
修補 |
修葺、葺屋。 |
崖 |
ㄧㄞˊ |
山邊或高地陡峭的邊沿 |
懸崖、斷崖。 |
睚 |
ㄧㄞˊ |
眼眶 |
睚眥(ㄗˋ)必報(即使只是遭人怒目而視的小怨,也一定要報復)。 |
涯 |
ㄧㄚˊ |
邊際 |
天涯海角、學海無涯。 |
捱 |
ㄞˊ |
承受;忍受 |
捱餓、捱打。 |
躡 |
ㄋㄧㄝˋ |
踩、踏 |
扶杖躡巉石渡。 |
放輕腳步行走 |
躡手躡腳。 |
||
鑷 |
ㄋㄧㄝˋ |
夾取細小東西的鉗子 |
鑷子。 |
囁 |
ㄋㄧㄝˋ |
想說話又不敢說的樣子 |
囁嚅。 |
攝 |
ㄕㄜˋ |
吸引、收納 |
攝取、攝影、攝魂。 |
代理、兼理 |
攝政、攝理。 |
||
懾 |
ㄓㄜˊ |
害怕、恐懼 |
震懾、懾人心魄(令人心神恐懼)。 |
威脅、威服 |
聲懾四海、懾服。 |
||
陟 |
ㄓˋ |
登 |
又陟一小顛、陟彼高岡。 |
涉 |
ㄕㄜˋ |
徒步渡水 |
履而涉、跋山涉水。 |
輟 |
ㄔㄨㄛˋ |
停止 |
轟耳不輟、輟學、輟筆。 |
啜 |
ㄔㄨㄛˋ |
吃、喝 |
啜飲。 |
哭泣 |
啜泣。 |
||
掇 |
ㄉㄨㄛˊ |
拾取、採摘 |
掇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