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廣記》
編者 |
宋代李昉等人奉敕編纂。 |
性質 |
大型類書,《四庫全書總目》列入子部( 小說家 )類。 |
書名由來 |
因成書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廣錄各類小說、野史,故名。 |
內容 |
匯集漢至宋初小說、筆記、野史等五百多種,或摘引片段,或整篇收入,分為神仙、異人、精察、俊辯、權幸、豪俠、傳巧等九十二類。 ※〈虬髯客傳〉編入( 豪俠 )類。 |
價值 |
保存了不少業已散佚的古籍,也提供了後人研究中國小說及小說史的重要資料,為中國最早的小說總集。《四庫全書總目》稱之為「小說家之淵海」。 |
名稱由來 |
始於晚唐作家裴鉶取名為「傳奇」的小說集。 |
性質 |
有完整結構的( 文言 )短篇小說。在此之前的六朝小說,不管是志人或志怪,都僅是零星記事而已,並無完整的情節發展結構。( 唐傳奇 )的出現,標誌了中國短篇小說的成熟。 |
盛行時代 |
唐、宋二朝。而以( 唐 )朝表現較出色,佳作亦多。 |
產生背景 |
1.古文運動的激盪:古文運動提倡的散文比駢文更適合用來寫作。 2.「溫卷」的影響:「溫卷」是唐時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在應考前預呈詩文給當時的社會名流,藉以提高自己的聲望的作法。為了別出心裁,有的人便利用傳奇之文來取勝。 3.商業經濟背景:都市興起,經濟繁榮,市民的生活型態和閱讀傾向等,不但提供了傳奇小說發展的溫床,也豐富了寫作的素材。 |
分類 |
以唐傳奇為例,大體可分為三類: 1.神怪類:陳玄祐〈離魂記〉、沈既濟〈枕中記〉。 2.豪俠類:裴鉶〈崑崙奴〉、〈聶隱娘〉、袁郊〈紅線傳〉、杜光庭〈虬髯客傳〉。 3.愛情類:蔣防〈霍小玉傳〉、白行簡〈李娃傳〉、元稹〈鶯鶯傳〉、陳鴻〈長恨歌傳〉。 |
保存 |
今多保存於宋代李昉所輯《太平廣記》一書當中。 |
影響 |
1.被說書藝人取為說話的參考。 2.小說家將傳奇改寫成白話小說。如《醒世恆言》中的〈杜子春三入長安〉。 3.劇作家改編成劇曲。如元代馬致遠〈黃粱夢〉、明代湯顯祖〈邯鄲記〉都本之於沈既濟的〈枕中記〉。 4.傳奇中的人物形象及典故,成為詩文的材料。 |
傳奇的 同名異實 |
1.文言短篇小說:唐、宋傳奇。 2.戲曲:元雜劇、明傳奇。 |
陳玄祐〈離魂記〉 |
|
類型 |
( 神怪 )類 |
主角 |
張倩娘、王宙 |
故事 大要 |
張倩娘與表哥王宙從小相愛,張父也曾親口說要將倩娘嫁給王宙,但後來張父竟反悔欲將倩娘另嫁他人,王宙只好離開張家。在離去的路上,倩娘竟夜奔投靠,兩人便前往蜀地生活。五年後,育有二子,因倩娘思念父母,王宙便帶她一起回家探望。王宙將倩娘留在船上,先回張家為帶倩娘私奔一事道歉,但張父卻說倩娘臥病多年,未曾離家。原來與王宙私奔的是倩娘之魂,兩個倩娘相見後,乃魂體合一。 |
白行簡〈李娃傳〉 |
|
類型 |
( 愛情 )類 |
主角 |
滎陽公子(滎陽生)、李娃 |
故事 大要 |
滎陽公子愛上名妓李娃,為她散盡身上財物後,被鴇母設計逐出妓院,從此流落街頭,以唱輓歌為生,卻也闖出名號。後來被其父認出,覺得辱沒門楣,將他鞭打至重傷,棄於野外,滎陽公子因而淪為乞丐。李娃發現他之後,因為感念舊情,不顧鴇母反對,買下屋舍與他同居,還勉勵他讀書上進。後來滎陽公子不負期許,科舉高中,從此平步青雲,李娃也被封為汧國夫人。 |
沈既濟〈枕中記〉 |
|
類型 |
( 神怪 )類 |
主角 |
盧生 |
故事 大要 |
盧生在邯鄲旅舍中遇見呂道士,向道士感嘆自己的貧困及欲求取功名的志向。道士便拿出一個青磁枕借盧生一用,盧生一枕上青磁枕便入夢。夢中先娶了高貴門第的女子,又考中進士,最後官至宰相。正當處於富貴之頂時,卻遭人陷害入獄,流放在外多年。但最後得到平反,改封為燕國公,重享榮華富貴,年老死於家中。盧生醒來後才知道自己剛才的人生起落全是短暫一夢,就連店主人蒸的黃粱都尚未熟透。 |
袁郊〈紅線傳〉 |
|
類型 |
( 豪俠 )類 |
主角 |
紅線 |
故事 大要 |
紅線是唐末軍閥薛嵩的女奴,當鄰州的軍閥田承嗣廣召兵丁想要侵吞薛嵩的領地時,紅線運用過人的本領,在田承嗣睡夢中,盜取了他枕邊的金盒,從而嚇退了田承嗣入侵的企圖。紅線身為女奴,卻以過人的本領制止了藩鎮之間的火拼,拯救了千萬生靈的性命,充分展現其俠女的形象。 |
體製 |
( 史傳 )體裁 |
1.「紀傳體」的特徵:完整地描寫傳主的生平事跡,在事件中展現一個人的性格與命運。如〈鶯鶯傳〉、〈李娃傳〉。 2.開篇:介紹主人公姓名、籍貫、家世、時代。這是自《史記》以來史書記人的通例。 3.結尾:由作者出面發表議論。這也是史家的筆法,猶如「贊」。 |
全知敘事與場景再現 |
1.第三人稱全知敘事角度:敘事者無所不知,了解人物的過去與未來。有利於清晰轉述曲折的事件過程。 2.場景的真實再現效果:作者退出敘述,由人物獨立行動和對話,既可表現事發的原生狀態,又體現了人物語言的生動性。 |
|
特色 |
現實與浪漫結合 |
1.現實面:小說中廣泛而細緻地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貌,舉凡涉及當時政治、經濟、民俗、宗教等各個方面的社會生活狀況。 2.浪漫面:唐人也意識到小說不是史傳,不必完全實錄。因此,唐傳奇中便有了浪漫的想像、藝術的誇張與虛構。 3.例如:〈枕中記〉、〈南柯太守傳〉教導世人要勘破功名利祿的羈絆,追求自然平澹的生活方式,討論的完全是現實人生的哲理,但作者運用的卻是魔幻的筆法、虛擬的情節。 |
典型人物的出現 |
1.為了使人物的行為符合生活邏輯,唐傳奇的作者著力描繪了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為情節發展、人物性格的展示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 2.注重人物的刻劃,也注重環境的復原,意味著唐人已不再滿足於敘述故事的離奇和新異,而有意要表現人與社會。 3.例如:〈鶯鶯傳〉中的崔鶯鶯、張生,就是唐傳奇中形象豐滿、個性鮮明、給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 |
五、〈虬髯客傳〉的內容分析與寫作技巧
文中雖寫虬髯客實乃真英雄:1.有「龍虎之姿」。2.有取「天下負心人」頭顱並食其心肝之豪舉。3.有「欲於此世界求事,或當龍戰二、三十年,建少功業」的壯志。但因虬髯客無天命、非「真人」,註定無法得到天下,在在證明李唐乃天命所歸,不可逆犯。作者在末段並警告其他遠不如虬髯客的「謬思亂者」,宣揚唐室不容覬覦的正統地位。
全文依內容結構來看,前十段是敘事,即故事主體,包括情節發展與人物對話,最後一段則是議論,點出全文主旨所在。這樣的「敘議」結構是「傳奇」自「史傳」演變而來的痕跡。
〈虬髯客傳〉中的出場次序,暗示了小說人物在小說布局的作用,接連出場的人物不僅一環連接一環,且先出場的人物創造一種機緣與情境給後來者,而後來出現的人物在氣度與潛力上又勝過前者,一個比一個更厲害、更具英雄氣概。表列說明如下:
出場順序 |
人物 |
說明 |
一 |
楊素 |
為次要角色,只有陪襯、助成的作用。他被塑造成屍居餘氣的暮年梟雄,引出向他直言勸諫的李靖。 |
二 |
李靖 |
為主要角色之一。李靖年輕且不畏強權、高瞻遠矚,在拜見楊素時,引出紅拂女。 |
三 |
紅拂女 |
為主要角色之一。識見、膽識、氣度非凡的紅拂女,夜奔李靖。兩人再引出虬髯客。 |
四 |
虬髯客 |
為主要角色之一。豪氣干雲、嫉惡如仇,具有平定天下雄心的虬髯客,欲知太原是否有異人,從而引出李世民。 |
五 |
李世民 |
為配角,但卻是全文重心人物。小說中對李世民雖著墨不多,但事實上他才是真正、唯一的主角,也是情節、主題、作意的歸宿。小說由虬髯客「見之心死」,襯托出李世民無論在神氣、才智、氣數上都壓倒自己,在此,故事將李世民穩穩當當的置於最高一層的位置上,無人能撼動他的權威。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尋求知音,是人們亙古的企盼。擁有一雙慧眼、並做正確的行動選擇,促成人生最完美的遇合,這便是「知遇」。〈虬髯客傳〉以李靖、紅拂女與虬髯客間涉及愛情、友誼和政治三次不同層面的「知遇」橋段,作為小說情節演變的基本構件。
1.愛情 |
紅拂女初次遇見李靖時身分是司空楊素的家妓。她慧眼識英雄,「獨目靖」,第一眼便知曉李靖卓爾不凡。儘管楊素權傾天下,紅拂女心知肚明他早已「屍居餘氣」,毅然決然夜奔李靖住處,拋棄楊素府內安逸無憂的生活,委身於李靖。而李靖也不畏楊素的權勢,接納了紅拂女,並敬如知己,不僅不以她為輕薄,還非常感念她的知遇之情。兩人的相知與相惜成就一段美好佳話。 |
2.友誼 |
虬髯客與紅拂女、李靖的相識起因於虬髯客窺看紅拂女梳髮。相較於李靖「怒甚,未決」,紅拂女卻冷靜地應變:「熟觀其面,一手握髮,一手映身搖示,令勿怒」,她早已看出虬髯客不是一般的無賴子弟,而是一個英雄豪傑,立刻主動與虬髯客認為兄妹,為李靖結交天下豪傑。 |
3.政治 |
虬髯客卓越出眾,具帝王之才,在政治上亦深具眼力,當他與他的道士朋友見到「真天子」李世民時,虬髯客「見之心死」,道士「一見慘然」,驚呼:「此局全輸矣!」決定退出中原逐鹿之局,到海外另闢天地,並把積蓄下來準備在中原起事的財產轉贈李靖夫婦,作為他們投靠李世民建立功業的資本。 |
互指 |
其所指代,涉及動作的施事、受事各方,可譯作「互相」。如: 1.「及期,入太原,候之。相見大喜,偕詣劉氏。」 2.「四人相視而笑。」(《莊子•大宗師》)。 |
|
偏指 |
其所指代,偏向動作的某一方。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
|
指代第一人稱 |
1.如:「媿李郎往復相從,一妹懸然如磬」,相從即「從我」,指代的是虬髯客,是動詞「從」的受事。 2.如:「一妹與李郎可瀝酒相賀」,相賀即「賀我」,是第一人稱,指代的是虬髯客,是動詞「賀」的受事。 3.如《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相救即「救我」,是第一人稱,指代的是張耳,是動詞「救」的受事。 |
|
指代第二人稱 |
如李白〈長干行〉:「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相迎即「迎你」,指代的是少婦之夫,是動詞「迎」的受事。 |
|
指代第三人稱 |
如:「靖知虬髯成功也,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相賀即「賀他」,指代的是虬髯客,是動詞「賀」的受事。 |
|
遞指 |
其所指代,是動詞的受事一方,但受事一方,既是前一方的受事,又是下一方的施事,可譯作「遞相」。如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相累即「遞相堆累」。 |
|
「相」字的指代意義、對象,須視前後文語境而定。如本文的「瀝酒相賀」與「具禮相賀」因語境不同,其指代各有不同。 |
所謂「雙關」,是指說話或行文中,一個字詞或語句同時兼有兩種不同事物或意義者。
類別 |
說明 |
舉例 |
諧音雙關 |
一個字詞除本身所隱含的意義外,兼含另一個與本字詞同音或近音字詞的意義者。 |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李商隱〈無題〉) ——諧音「思」 2.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晴」諧音「情」 3.尾牙到了,秦得參尚找不到相應的工作。(賴和〈一桿「稱仔」〉) ——諧音「真得慘」 |
詞義雙關 |
一個詞語兼含有兩種意義或事物。 |
1.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兼指「草綿綿」與「情綿綿」 2.蠟炬成灰淚始乾。(李商隱〈無題〉) ——兼指「蠟淚」與「眼淚」 3.此局輸矣!輸矣!於此失卻局。奇哉! ——明指「棋局」,暗指「時局」 |
句義雙關 |
一句話或一段話兼含有兩種意義或事物。 |
1.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既寫實景,也隱含了君主遭蒙蔽,賢才不得伸展抱負的感慨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本指望遠還須登高,兼含勉人努力進取 3.道士一見慘然,下棋子曰:「此局輸矣!輸矣!於此失卻局。奇哉!救無路矣!復奚言!」罷弈請去。(杜光庭〈虬髯客傳〉) ——除了指「棋局輸了」之外,兼含「天下大勢已無從爭奪」的意思 |
八、一字多義比較
字形 |
字義 |
詞例 |
卻 |
退 |
1.於是開革囊,取出一人頭并心肝,卻收頭囊中。 2.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退卻、卻步、卻敵立功。 |
推辭 |
欲令新婦祗謁,略議從容,無前卻也。 |
|
還、又 |
1.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2.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 |
|
正好、恰好 |
魯智深提起禪杖,卻待要發作。(《水滸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
|
置動詞後,相當於 |
1.於此失卻局。奇哉! 2.忘卻、拋卻。 |
|
但,表示轉折相承 |
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絃子去。(劉鶚〈明湖居聽書〉) |
|
相 |
音( ㄒㄧㄤˋ ) |
|
輔佐國君治理國政的人 |
嘗見一人,愚謂之真人,其餘將相而已。 |
|
占視、辨察 |
有善相者思見郎君,請迎之。 |
|
輔佐、幫助 |
1.周公相成王。(《書經•大誥》) 2.季文子相三君。(司馬光〈訓儉示康〉) |
|
協助禮儀進行的人 |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論語•先進》) |
|
容貌、外形 |
瓜子臉兒,白淨面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劉鶚〈明湖居聽書〉) |
|
音( ㄒㄧㄤ ) |
||
表示動作施作的對象,可指我、你、他 |
1.媿李郎往復相從,一妹懸然如磬。→我 2.此後十餘年,東南數千里外有異事,是吾得志之秋也。一妹與李郎可瀝酒相賀。→我 3.靖知虬髯成功也,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瀝酒東南祝拜之。→他 4.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你(李白〈長干行〉) |
|
互相 |
1.及期,入太原,候之。相見大喜,偕詣劉氏。 2.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陌上桑〉) |
|
素 |
質樸的、不加裝飾的 |
1.素面華衣而拜。 2.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司馬光〈訓儉示康〉) |
向來 |
1.文靜素奇其人。 2.素不相識。 |
|
白色的 |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
|
空的、平白的 |
尸位素餐(占著職位、享受俸祿卻不做事)。 |
|
本質、根本 |
因素、元素、色素。 |
|
具 |
完備、詳盡 |
1.吏具以對。妓頷而去。 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陶淵明〈桃花源記〉) |
準備、設置 |
1.具禮相賀,瀝酒東南祝拜之。 2.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 |
|
有、備有 |
具備、獨具慧眼、各具風情。 |
|
器具、工具 |
文具、道具、玩具、工具。 |
|
才能、才幹 |
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李陵〈答蘇武書〉) |
九、形近字辨析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磬 |
ㄑㄧㄥˋ |
用玉、石或金屬製成的敲擊樂器,可懸掛在架上 |
懸然如磬、鐘磬、玉磬。 |
罄 |
ㄑㄧㄥˋ |
盡、用完 |
告罄(財物用完或售完)、罄其所有(竭盡所擁有的一切)、罄竹難書(比喻罪狀之多,難以寫盡)。 |
馨 |
ㄒㄧㄣ |
散播到遠方的香氣 |
芳馨、馨香。 |
流傳後世的功德名聲 |
德馨遠播。 |
||
踞 |
ㄐㄩˋ |
張腿而坐 |
踞床而見、踞坐。 |
倨 |
ㄐㄩˋ |
傲慢無禮 |
倨傲、前倨後恭(先前傲慢無禮,後又謙卑恭敬。比喻待人勢利,態度轉變迅速)。 |
据 |
ㄐㄩ |
|
拮据(境況窘迫,多指經濟困難)。 |
裾 |
ㄐㄩ |
衣服的後襟 |
絕裾而去(形容決意離去)、長裾。 |
鋸 |
ㄐㄩˋ |
薄鋼片製成,邊緣有尖齒,用來截斷木材或鋼鐵等的工具 |
電鋸、鋸子、拉鋸(比喻雙方勢均力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