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
寫作背景 |
特色 |
經典文句 |
李斯 〈諫逐客書〉 |
秦王嬴政因韓國的間諜事件,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故向秦王上書,陳說利害,希望秦王收回成命。 |
1.純從秦國立場,就史證、物證、事證三方論述,正反論證,緊扣秦王的帝業及雄心。 2.排比瑰麗,被譽為「駢文之初祖,漢賦的先聲」。 |
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2.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
諸葛亮 〈出師表〉 |
諸葛亮於北伐曹魏前,向蜀漢後主劉禪進表,以廣開言路、秉公執法、親賢遠佞三事勸勉後主,並闡明「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雄心壯志。 |
1.兼用老臣與長輩口吻,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報先帝,忠陛下」之心貫串全文。 2.後人評為「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 |
1.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3.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4.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
李密 〈陳情表〉 |
向晉武帝司馬炎陳述祖母劉氏的撫育之恩,說明自己終養祖母以盡孝道之願,懇請朝廷准予延緩徵召任職。 |
1.語氣謙卑得體。多四字句,使文章典雅莊重,節奏緊迫,表現出哀哀上告的心情。 2.孝思感人,後人評為「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
1.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2.臣欲奉召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
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
魏徵鑑於唐太宗李世民行事漸失勤儉之風,大興土木、多次遊獵,導致百姓徭役加重,因而上疏進諫。 |
1.文眼:「積德義」。 2.行文駢散兼用。 3.以「十思」總結為政之道,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廣行仁政,以達不言而化、無為而治的境界。 |
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宜所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2.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3.總此十思,弘茲九德。 |
作者 |
唐代( 吳兢 ) |
成書原因 |
作者時任史官,有感於國勢由盛轉衰,因此蒐集貞觀年間史料,希望唐玄宗能以史為鑑,任用賢吏,勵精圖治。 |
內容 |
為政論性的歷史文獻,以記言為主。包含人君之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學術禮樂等,透過唐太宗與臣下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對話,貫串起貞觀之治的政治思想。 |
卷數 |
共十卷,分四十篇,起於〈君道〉,終於〈慎終〉。 |
價值 |
1.詳實記錄唐太宗年間政治史實,反映貞觀之治,留存重要史料。 2.歷代君王多重視,或請儒臣講解,或為之刊刻作序。成為後世君王治國的理想藍圖。 |
備註 |
貞觀之治:唐太宗即位,以「貞觀」為年號,在位二十三年,國家昌明平治,史稱「貞觀之治」。其時內有賢臣輔國,吏治清明;對外用兵皆捷,四夷賓服,太宗被尊為「天可汗」,對於當時文化交流(日本大化革新)與民族融合(胡人漢化)均有深遠影響。 |
(一)內容特色
背景 |
寫於貞觀十一年(西元637年)。唐太宗登基後,逐漸喪失原來勤儉奮發的作風,轉而追求享樂,大肆修建宮室廟宇,多次巡遊狩獵,導致百姓徭役加重,有家歸不得,魏徵為此在同年三至七月陸續上疏四次,本疏為四疏之二,史書亦稱〈論時政第二疏〉。 |
內容思想 |
1.以( 思 )字為中心,強調固本溯源、( 居安思危 )的重要,謹慎面對能「載舟覆舟」的( 民意 ),實際行動上則戒奢以儉,從積德義(行仁政)著手,從而提出「十思」之論,帶有( 儒 )家思想。 2.政治理想歸結於「( 鳴琴垂拱 ),不言而化」。 |
各段大意 |
1.第一段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以「木」、「流」為喻,從自然規律出發,以物喻人。指出「( 積德義 )」是立國之本。 2.第二段闡述( 守成 )難於( 創業 )的原因,在於君王心態的轉變,對比論證「居安思危」的必要性,提出「竭誠」是得民之法。 3.第三段提出「十思」乃治國之道。可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兩條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是戒驕傲;「樂盤遊」、「憂懈怠」兩條是戒縱欲;「慮壅蔽」、「想讒邪」兩條是戒輕人言;「恩所加」、「罰所及」兩條是戒賞罰不公。人君若以此為理政總則,則國家將安樂榮盛、河清海晏。 |
行文特色 |
1.( 駢散 )相間,句法錯落有致,多有用典。 2.用喻巧妙,化抽象為具體,自然貼切。 3.採用( 正反論證 ),逐層剖析,條理分明。 4.多( 對仗 )與排比,氣勢雄渾,節奏鏗鏘。 |
◎上疏後的發展:唐太宗在閱覽完魏徵接連所上的四疏後,感到十分慚愧,寫了〈答魏徵手詔〉,盛讚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並說「公之所諫,朕聞過矣」。表示遵從魏徵諫言改過,並下令改革政治。
(二)各家集評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
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德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並傳。
▲乾隆〈書魏鄭公十思疏後〉:
鄭公之奏疏多矣,而必以〈十思疏〉為冠者,以其就發謀出慮之始,而俾知所致謹也。夫木本水源之譬,非謂人君之一心為理天下萬事之本乎?固其本而浚其源,非欲正其心以為出治之源乎?思者,心之發而未見者也。心之將發未及於事,則有此十思焉,又何入於邪徑而不光明正大之有哉?
▲于光華《古文分編集評》引歸有光語:
「十思」之論,遏人欲於將流,存天理於將滅,實古今帝王之龜鑑也。文字雖異於漢,又一代風氣矣。
▲蔡世遠《古文雅正》:
讀〈十思〉一疏,與聖賢格致省克之功何殊?其對君正直凝定,亦大有浩然之氣在。
、〈燭之武退秦師〉、〈出師表〉、〈諫太宗十思疏〉比較
篇名 |
〈燭之武退秦師〉 |
〈出師表〉 |
〈諫太宗十思疏〉 |
出處 |
《左傳》 |
《昭明文選》 |
《貞觀政要》 |
作者 |
左丘明 |
諸葛亮 |
魏徵 |
時代背景 |
魯僖公三十年,晉、秦圍鄭。 |
蜀漢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駐軍漢中,準備北伐曹魏,臨行上奏此表。 |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魏徵見太宗在位日久,漸露怠政之兆,故上此疏勸諫太宗。 |
體裁 |
史傳文學 |
奏議類 |
奏議類 |
內容說明 |
記晉、秦聯兵圍鄭,鄭大夫燭之武冒險擔任說客,說動秦穆公退兵,因而化解鄭國危機的一段史實。 |
文中一方面以廣開言路、秉公執法、親賢遠佞三事勸勉後主,一方面表明自己出師的目的和為國盡忠的心志。 |
勸諫太宗應當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德義、行仁政,進而任用賢良,各司其職,則國家自可長治久安。 |
說服策略 |
分析秦、晉、鄭三國之間的「利害關係」:對秦穆公說明亡鄭有利於晉而無益於秦,保鄭卻有益於秦。接著挑起秦、晉舊怨,又暗示晉之貪得無饜、忘恩負義。 |
先分析天下形勢,並以先帝遺德激勵後主。再舉出前漢的「興隆」和後漢的「傾頹」作為前車之鑑。最後回顧自己的身世,透過今昔對照,巧妙強調了劉備「三顧」之恩及其影響,以「情」打動後主。 |
用「積德義」的重要性、益處以及「不積德義」的危險性作為對比來說服太宗,並詳列出積德義之方法供遵循。 |
成語 |
解釋 |
奔車朽索 |
用腐朽的繩子駕馭奔馳的馬車。比喻極端危險。 |
千鈞一髮 |
千鈞重物用一根頭髮繫著。比喻情況非常危險。 |
間不容髮 |
距離十分相近,中間不能容納一絲毫髮。比喻情勢危急。 |
盲人瞎馬 |
盲人騎著瞎馬步入險境(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比喻茫然不知處境極為危險。 |
危如累卵 |
重疊起來的蛋,隨時有跌破的可能。比喻情況非常危險。 |
燕巢飛幕 |
本指燕築巢於幕簾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也作「燕巢於幕」、「燕巢幕上」。 |
魚游沸鼎 |
魚游在滾沸的鍋子裡。比喻身處險境,危在旦夕。亦作「魚游釜中」。 |
燕雀處堂 |
在住家築巢的燕雀,不知火就要燒到屋梁,完全沒有警覺災禍將至。比喻身處危境而不自知,毫無警惕之心。 |
朝不慮夕 |
早上無法為晚上的事情預作考慮。比喻情況危急,不能作長遠的打算。 |
虎尾春冰 |
踏到老虎的尾巴,走在春天的薄冰上。比喻處於極端危險的環境。 |
岌岌可危 |
形容非常危險。岌岌,危險的樣子。 |
字形 |
字義 |
詞例 |
休 |
美善、福祉 |
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
歇息 |
1.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歐陽脩〈醉翁亭記〉) |
|
去職、退休 |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
|
不要、不可 |
休想、休問。 |
|
景 |
音( ㄐㄧㄥˇ ) |
|
日光 |
1.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2.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鹿柴〉) |
|
景色 |
1.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2.況陽春召我以烟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何況溫暖的春天用如煙似霧的景色來召喚我們,大自然提供我們許多美麗的風光)。 3.風景、景觀、良辰美景、觸景傷情。 |
|
大、高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
情況、境遇 |
晚景淒涼、好景不常。 |
|
仰慕 |
景仰。 |
|
音( ㄧㄥˇ ) |
||
通「影」。物體的形影、陰影 |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天下人像雲一般聚集,應聲而起,帶著糧食像影子般追隨他)。 |
字形 |
字音 |
字義 |
詞例 |
壅 |
ㄩㄥ |
遮蔽、蒙蔽 |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
擁 |
ㄩㄥˇ |
占有、據有 |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賈誼〈過秦〉) 2.擁有、坐擁書城、擁兵自重。 |
抱 |
左擁右抱、相擁而泣。 |
||
圍著 |
簇擁、蜂擁而上。 |
||
聚集 |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三國志‧諸葛亮傳》) |
||
甕 |
ㄨㄥˋ |
一種口小腹大,用來盛東西的陶器 |
甕中捉鱉、蓬戶甕牖(用蓬草編成的門,用破甕做成的窗。形容貧苦的人家)。 |
浚 |
ㄐㄩㄣˋ |
疏通或挖深水道 |
1.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2.疏浚、浚河、浚井。 |
峻 |
ㄐㄩㄣˋ |
高 |
1.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2.高峻、險峻、崇山峻嶺。 |
嚴苛、嚴厲 |
冷峻、嚴峻、嚴刑峻法。 |
||
俊 |
ㄐㄩㄣˋ |
傑出的、才智出眾的 |
俊傑、俊彥、青年才俊。 |
逡 |
ㄑㄩㄣ |
往復、循環 |
逡巡。 |
梭 |
ㄙㄨㄛ |
織布的器具,比喻往來頻繁或運行快速 |
穿梭、日月如梭。 |
竣 |
ㄐㄩㄣˋ |
完畢、完成 |
竣工、完竣、告竣。 |
留言列表